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生命沉思錄》讀後感

《生命沉思錄》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命沉思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生命沉思錄》讀後感

《生命沉思錄》讀後感 篇1

季羨林生命沉思錄》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瞭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儘管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在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學習中都會或多或少的遺憾,我想沒有幾個人會喜歡它,但是它確確實實又是生命中的收穫,可以入心且無聲,象長了翅膀,在偌大的心靈世界裏自由飛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憶,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帶給人的是對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沒有經歷過遺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遺憾是一種感人的美,一種破碎的美,因為有它,人世間一切的真善美將更值得稱頌;因為有它,生命將更值得去回味;因為有它,就有了遠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其實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學會生氣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這個世上,我們不應當太多的在乎和顧豈別人怎麼樣評別自己,只要你認為做的對,你就堅持去做。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當有一個自足的內心精神世界,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你雖説不能脱離這個社會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會建築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紮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拋下屬於自己的錨,有了它們,你的心中就擁有了一個對你來説最安全的場所,就會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

《生命沉思錄》讀後感 篇2

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鬆曾經説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年北京大學開學,一位學子拖着沉重的行李來北大報到註冊,當他看到一位村夫一樣的老人,就連忙喊來,請他幫着扛行李,並許諾付費。老人微笑着幫他的行李帶到了目的地就悄悄離開了。後來在開學典禮上,年輕的學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台上,事後一打聽,原來還是位北大的副校長。更令他震驚的是他就是享譽中外的學者季羨林老先生。

老先生已將近百歲了,作為一位跨世紀的賢者,他歷經了太多的滄桑,看慣了人生的榮辱,不用説其煌煌的著作,就説其自身,也是一本難得的人生教科書啊!

手頭的這本《生命沉思錄》輯取了老先生各個時期著作中的哲思小語,分人生卷和學問卷兩輯,囊括為學與為人的多個方面,他是季老一生的足跡,像星星一樣鑲嵌在思想的天空上,閃爍着永恆的光亮。子曰:“四十而不惑。”照現代人的理解,認為人到了四十歲就會擺脱名利的干擾,人生變得智慧和通達起來。但翻閲老先生的生平,讀他的人生論語,卻感覺老先生的一生都是那麼的樂觀聰穎,超越灑脱。是什麼使老先生始終那麼自知豁達?是什麼使老先生永遠那麼的清澈澄明?我在邊讀邊思中明白了那句名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人怎能無求?老先生説:“不管(人的)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老先生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贏得了世人的尊敬。但他又是那麼的謙遜淡泊,,對待吃,他説:“食足以果腹,不就夠了嗎?”對待穿,他有老主意:“以不變應萬變。一身藍色的卡其布中山裝,春、夏、秋、冬,永不變化。”對待官,他説:“我最討厭人擺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愛擺。這是一種極端低極趣味的表現。”老先生曾經坦率地説:“我決不是一個完全沒有虛榮心的人,我也決不是一個完全淡泊名利的人。”他把對學術和事業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首位,從少年到老年,不管風雲如何變幻,一直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他説:“無為而有為。”他一生面臨的誘惑頗多,但一直淡然以對,他以學術涵養人品,以人品光照學術,他以爐火純青的學術和人格,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永恆不變的精神品格。

先生曾經説,自己説的都是真話。我從這本書裏真切地聽到了他心靈的脈動。談世相、論佛道、説文學、懷親友、侃天與地、聊東方與西方,先生娓娓道來,三言兩語,風格委婉,見解深刻,耐人尋味。我想,這除了與先生漫長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學術知識以外,更與先生通達的人生觀念有關。先生學貫中西,對佛教頗有研究。先生説:“我缺少慧根,畢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卻不能成為真正的佛教徒。但是,我對佛教的最基本教義‘萬有無常’卻異常信服。我認為,這真正抓住了宇宙萬有的根本規律,是誰也否定不掉的。”先生研究宗教,而不信宗教,但卻從相關教義中汲取人生甘露,將佛教玄學大而化之,參見世事,洞明人生。先生於無慾無求之間從紛繁的世務中超脱,在繁雜的世相中看透了繁華與興衰,所以先生心態是那麼的平和、步履是那麼的從容,他一路走來,滿身的智慧,讓人高山仰止。

我今年三十歲了,要像先生一樣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對事業的追求中去,把煩雜的私念拋開,咬定青山不放鬆,用先生話講,就是“無為而有為”,淡泊名利,執着於事業。低調地做人,高調地做事,去創造價值。

《生命沉思錄》讀後感 篇3

我去年讀了《季羨林生命沉思錄》,這本書是作者集大成,編輯的季老有關人生的名言名句。我各取所需地把其中的一些語句抄給同事欣賞,交流心得,頗有收穫。我就來個串串燒,再學習一遍,再品味其中的哲理,把它變成自己的語言和行動。

季老説:“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生活在社會上“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還説:“家庭是一個真正的安身立命之處。在這裏,人們主要祈求的就是温馨。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季老的話普通中見真理,我是個任性的人,頭上有兩個發旋,更加強了我倔犟的脾氣。這兩字箴言,我只做到真字,而不會忍。所以,一生坎坷,幸福指數就偏低了。

季老認為:“人真是一個奇妙的動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時無論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走的路,不知不覺之中,不管有多少曲折,最終還是要走上。”可不是嗎,什麼緣分啦,機會呀,環境啦,輿論咯,國情啊…等等,都把你趕到這條路上。唯物主義不能解釋,那就用唯心論解釋吧。這裏的忍字我是跑不掉的,俗話説的好哇,人到彎腰樹,不得不彎腰哦!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搏鬥,“人世間,波詭雲譎,因過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連季老都説“我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總是供過於求。-所有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壓到了我身上。我自己的性格製造成的這一個十字架。只有我自己來背了。奈何,奈何!”我們普通人身上的十字架肯定比季老的又大又重吧,我這樣想。

季老還論述到忘和懷舊,對我也有啟迪作用。他説:“人生下來,既能得到一點樂趣,又必須忍受大量的痛苦,後者所佔的比重要多得多。而,人能“忘”漸漸地從劇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終於只剩下一點殘痕;有人,特別是詩人,甚至愛撫這一點殘痕,寫出了動人心魄的詩篇…在中國古代,抒情的文或詩,都貴在含蓄,貴在言有盡而意無窮,把讀者的心帶向悠遠,帶向縹緲,帶向一個無法言傳的意境。”人不僅會忘,有時還要懷舊,“懷舊是有人味的一種表現,懷舊能淨化人的靈魂。”季老生活的祕方就是如此吧,忘記痛苦,愛撫生命,感恩戴德!

季老飽受文革之苦,曾説:“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指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是季老的感慨,也是我們大家的感慨吧。

《生命沉思錄》讀後感 篇4

一本書和一本好書的區別在於,好書讓你讀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過閲讀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沉思錄》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它更讓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並不瞭解它的本意。

對於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有較為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這是温總理的枕邊書,這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不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同於羅曼羅蘭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説,“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説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可以通過閲讀,接受《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不僅是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隨着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日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精神文明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所統治。如果説,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樣的角色,都是人類慾望的救贖之路,那麼,神不過是基於道德而產生的一個具象的實體。林達在《西班牙旅行筆記》中寫到:“人們常常把基督看作是一羣愚民,實在是小看他們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氣挑戰自己內心的人。這是悟性的開啟,是人認識自己和神靈的最關鍵一步。他們被神靈擦亮眼睛,最終想改變的只是自己。他們和賽內加一樣,試着藉助自己的創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脱內心困境。終究如拔着自己的頭髮想離開地球那樣,無法成功。於是,他們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們,無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偉大的神明背後,其實便是宏偉的道德,在幾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贖角色的其實便是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如此説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心慾望戰鬥的一生,而戰鬥的終極目標,不過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麼這個社會的醜陋面也會隨之淡去。(張弛)

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憂外患,沒什麼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美國大片《角鬥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為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説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為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

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 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脱離社會、脱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脱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脱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作為哲學着作,《沉思錄》是人學着作,是人的哲學。哲學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學,就是生活的,人生的,為人處世的。奧勒留在書中沉思個人倫理、社會倫理、精神信仰、國家與人民、靈魂與死亡……字數不算多,內容卻繁雜。與一般譯本不同,梁實秋先生的導讀本,給每卷加了標題,從中可見書的概貌,比如這些:閃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質、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後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剝奪的只有現在、靈魂不能為肉體奴役、簡單樸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寧靜只做必須之事、不朽之譽不過一時虛幻、不斷地用思想去薰陶心靈、幸運的人給自己安排幸運、靈魂先於肉體屈服是可恥的、愛你命中註定所要遭遇的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對把舵的心靈並無傷害、靈魂乃是一個美妙的圓體、永久過最高貴的內心生活……

標籤: 沉思 讀後感 生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nm2r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