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京華煙雲》讀後感範文3篇

《京華煙雲》讀後感範文3篇

《京華煙雲》讀後感1

讀《京華煙雲》的心情與別的書完全不一樣。緊張、憤怒、悲傷林語堂的女兒説: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閒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一點不假,讀者憑着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京華煙雲》讀後感範文3篇

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蘭與紅玉。木蘭被稱之為妙想家一點也不誇張,她繼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蓀亞娶了她,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木蘭是適合做老婆的,她是一個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點子;她可以與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特別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於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於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對於書中的人物,我卻更喜歡紅玉。也許是因為出於同情,也有可能是憐香惜玉,總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她象一個有着許許多多煩惱的青春期少女,想減少自己的煩惱,卻讓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多。阿非對寶芬的仰慕,使紅玉對阿非產生誤會。紅玉愛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將阿非的話理解錯誤,精神崩潰,最終跳潭自殺。她的身體與林帶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樣專情:整日擔心自己喜歡的男子不再愛自己。

這部書不愧為現代版的《紅樓夢》。書中的主角姚木蘭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寶釵的守德、史湘雲的豪爽、王熙鳳的精明強幹、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賢孝才德、迎春的忍讓、探春的睿智

林語堂先生也説過:若為女兒生,必做木蘭也。這是對木蘭的最高評價了。也有人這麼説:紅玉就是林黛玉,木蘭就是史湘雲,寶芬是寶琴,莫愁是寶釵

全書就是《紅樓夢》的影子。木蘭,不可否認的,一個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麼,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過人的才智?她的氣魄?她的膽略?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當讀者看到她的寬容的時候,對她也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在木蘭與曹麗華相見中,誰也想不到,木蘭會對她丈夫的情人那麼寬容。

寬容是一種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説是很難很難。寬容就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為。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和平相處,社會才顯得和諧。如果木蘭不寬容曹麗華,那麼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也許孫亞會拋下木蘭與曹麗華結婚,這個結果也是木蘭最不想要的。但寬容也並不是説一味地縱容。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千人千面,有氣度的。這種寬容才是真實的。

《京華煙雲》這一本書教我的不僅僅是這些,這本書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得到它的內涵。對聯,甲骨文,道家經典,詩詞歌賦充滿中國文化的氣息。讓我在翻開書,細細品嚐林語堂的最負盛名的傳世之作。

《京華煙雲》讀後感2

開始認識《京華煙雲》是由於其電視劇的熱播,我看了幾集,便對原著產生了興趣,我知道了這是國語大師林語堂的經典之作。

故事是從義和團運動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主人公姚木蘭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中年婦女。魯迅的文章寫的是這個時候人民羣眾的愚昧麻木,而林語堂是在歌頌中華的傳統美德與面對外來者侵略時一個富貴儒商家庭的變遷故事,從而讚美保家衞國的勇士們。

《京華煙雲》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剛,糅合古今。雖然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但我卻認為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內涵,沒有浮華的文字,卻依然美麗古樸,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語堂對這片土地與文化的熱愛。全書充滿濃濃的中華文化,中華情感。文中有有佳話,有哲學,有風俗,有深談,有閒聊,更有時代變遷時特有的語言習慣。《京華煙雲》猶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極為抒情的大提琴獨奏,在黃昏的庭院裏。

《京華煙雲》思想美。全書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可以看出林語堂很收道家思想的薰陶。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小段莊子的話,比如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雖然我看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內容有哲學上的內在聯繫。其思想美更體現在對民族災難與傳承感知和認識上,讀罷全文,我還有一種心緒難平的感覺,好像對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讀罷全書,意猶未盡,在作讀書筆記的時候,我相當於再看了一次本書。越是品味,越是反反覆覆地讀。我越覺這書之妙。

姚思安,一個深受道家思想薰陶的智者,性情隨和,胸懷寬廣,為人坦蕩,關心兒女。正是在他的教導下,才培育出兩個冰雪聰明的女兒,在那個時代,他的思想比較開放,他不叫他女兒裹腳,他讓女兒受現代教育,卻都有着傳統女子的美好之處,還教木蘭識甲骨文。最後他因憂國憂民而病卧不起,當他在臨終前,曾要求見牛素雲一面,他説了句記住你是中國人。也許正是因為這句話,才拯救了牛素雲的靈魂。

我很喜歡木蘭,富有才情,柔美婉約,給人以靈動之美。她從小便識甲骨文,知書達理,而且女身男命。書中有一段講木蘭在杭州過着粗茶淡飯的生活,她用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讓她的家庭充滿世俗的快樂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佈置,她悠閒快樂的生活,但是丈夫蓀亞卻放蕩不羈,不甘平淡,喜歡曹麗華那樣的新式女子。面對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憑藉她的智慧和毅力讓問題迎刃而解,從而維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歡莫愁,莫愁是個沉穩,節檢,教養好的富家小姐,她是個思想成熟,性格穩健,遇事有主見的女子。後來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當立夫出事後,她能沉着應對,把立夫平時的文件都燒掉。她還很孝順,婚後還親自孝順母親。我最佩服的就是她瞭解木蘭和立夫之間的這種感情,她能夠理解,能夠把事情處理得很好,不會讓他們三個人之間感到尷尬。

曼娘是中國傳統婦女的典型,謹守禮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傳統的思想教育,並將這些思想貫徹到了行動上,甘願地以清白之身為丈夫守了一輩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認為那種感情,遠不是這樣的話可以解釋的。書中還有一段是姚思安預言到中國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把中國能否戰勝的問題歸在了曼娘對於中國是否應該打仗的態度上,看似很荒謬。但其中應該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這樣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夠有反抗日寇的決心,那麼中國又怎麼會沒有希望呢?其實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認為她也是不斷跨越傳統,她還和木蘭一起去看過電影呢。

《京華煙雲》讀後感3

2005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寧夏銀川,從武漢到銀川沒有直飛的飛機,中途須在咸陽機場轉機,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機場的一個小書店裏看到了林語堂先生的長篇小説《京華煙雲》。這本書在讀大學的時候我是看過的,只是那時囫圇吞棗,並未真正能夠理解;工作後卻也沒了大把閒散的時間再讀,就留下了自己不覺的遺憾。現在出差一個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凍的季節,既缺水,也沒有下雪,樹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當地極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還是羊肉,感覺除了冷,還是冷,西北的風景也不能領略到。只是晚上窩在賓館裏看這本小説,才覺得這趟差還值,有大塊的時間看了本好書。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先生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説,當時正值國內抗日戰爭爆發,作者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inPeking》,《京華煙雲》是它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因為受英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初看覺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語言也缺乏個性,看起來有些累人,但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説情節曲折,展現了1900年至1938年政權更迭、軍閥混戰、人心鬱悶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類人物的性格演變、思想碰撞和命運選擇,充分反映了中國當時社會的變幻。

這本書主要以主人公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故事從木蘭兒時一直寫到她人生之秋。寫她的童年趣事,被義和團紅燈照拐買最終獲救回家;寫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愛情;寫她美滿的婚姻;寫她的喪女之痛;寫她在逃難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個家族的人物命運來展現了舊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生活。各種性格各種階層的人物給北京城增添了萬種風情。有畫家齊白石、國學大師辜鴻銘、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和妓女。讀來頗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這本書最值得關注的是貫穿始終的道家思想,林語堂先生寫這部小説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介紹中國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語堂先生的女兒林如斯在評介這本書時説道:此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我想作為女兒的林如斯如此的評説,是很有道理的。的確,當我翻開此書,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

書中首題便是道家女兒。林如斯在《京華煙雲》序文中説:父親其實是把木蘭當成一個時代女子的典範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認真看世界,不為命運所屈服。書中稱木蘭是道家的女兒,我想,這和她所受父親的清淨無為的思想薰陶較多。我們在小説中也看到,儘管姚木蘭感情非常豐富,但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總的來説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和制約,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反映。這也使得木蘭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變遷中,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到後來變為村婦,過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後變為普通農民面對生活的種種沉浮,她始終保持着胸襟開闊又灑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潑愉快,生氣充沛,作起文章來行思敏捷、振筆如飛;她也很會享受財富,但又從不依賴金錢,而是隨時準備着失去了財富應當怎樣過日子。在富裕殷實的生活中,始終能夠保持一種質樸厚實的心態,在平凡、寧靜的鄉村生活中,只求豐衣足食,無憂無慮,能夠知足長樂。這樣的思想修成,最終使木蘭成為了一個聰慧、勇敢、忍苦、大氣的女性代表。這也許是我們讀這本小説應該得到的啟示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2pdn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