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維 >

王維山水詩的禪意

王維山水詩的禪意

導語:“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這是很多人心中的記憶,王維用他詩意般的筆記錄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現在就讓我們穿越到唐代,和王維一起體會禪意的淨,體會山水的樂趣。

王維山水詩的禪意

一、禪意縈繞的王維

禪宗是中國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並吸收了道家、玄學的思想,是中國哲學和文化的主要內容。在唐代時期,禪學文化快速發展,詩歌更是達到鼎盛時期,禪和詩結下了不解之緣,以禪入詩成為一代風氣,孟浩然、常建等詩人都在這方面的造詣都頗深,詩作中的禪意都頗深,但王維將禪宗融入詩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詩可稱“字字入禪、句句含禪”他將禪學的淡、遠、空、寂等思想滲入其詩,處處體現“靜美、澄曠、寂悦”的禪意,王維曾寫下“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禪韻盎然。王維的很多詩中都透露出詩人內心那種隨緣盡化、心氣容和的人生態度;平淡空澈、任運無心的情感心態;靜寂寧澹、神與物遊的處事與觀物方式。好禪意縈繞的王維,好美的詩詞歌賦,帶我們走進了一個禪意的世界,心靈似乎都得到了淨化。

禪意對其詩歌影響甚為深遠,他達到了詩禪合一的境界。“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此詩不見半字説禪,不見一絲禪意,但當整首詩營造的意境一出卻自然將禪意帶出,表面上根本無意表現為禪悟、禪機,絕不刻意説禪,禪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謂的“繞路説禪”的闡釋方法。如他的《飯覆釜山僧》一詩所言文中不着禪字,但其精神意趣則是最透徹的禪,詩人已把對塵俗生活的認識和體悟提高到了“聖境”。

王維不止在詩中體現禪意,更是將禪的境界理解達到了頂峯,“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北窗桃李下,閒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禪寂日以固”。細細讀來,禪意盡顯,絕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覺都將王維身上的禪風禪骨表現的益發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勝收的山水畫

王維的禪直接影響王維的作品,不論是詩歌還是畫作,禪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詩如畫卷,鋪陳開來給人的感覺是空靈、是淡遠的美不勝收。

 1.詩如畫卷,美不勝收

詩歌與繪畫本屬不同學科,但是在王維的筆下,他們是互通的,展開王維的畫作,你會聽到有人用詩般的語言在為你輕輕訴説,委婉動聽,意境高遠,似乎只有這首詩才是這幅畫的最佳詮釋。北宋著名詞人東坡居士蘇軾曾説過:“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將繪畫的精髓收進他的筆下,描繪出一幅幅美不勝收的詩詞美景,他的語言似乎都帶着靈性。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脱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幟。

2.情景交融,渾然天成

在唐代很多詩人都有出世的態度,王維表現更甚,他對田園生活和閒適自在的恬靜心情更是極度嚮往。他的山水詩寫景如畫,王維的很多山水詩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如《田園樂七首》其六日:“桃紅復言宿雨,柳綠更帶青煙。花落家僮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詩詞《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從細微處入筆,捕捉典型情節,抒發無限深情。王維的詩就像畫卷般美好,達到情景交融,渾然天成為一體,將詩詞的美好意境呈現在讀者面前。

3.詩滲禪意,流動空靈

空靈一直是我比較鍾愛的境界,遠離塵世的喧囂,世外桃源般的.寧靜中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山水的自在。王維在詩中將這種清冷幽邃,遠離塵世,無一點人間煙氣,充滿禪意,山水意境描繪的淋漓盡致,早已超越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含義而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這正是王維佛學修養的必然體現。王維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脱煩惱,禪意釋放在詩中,流動空靈的美好影響後世。

三、王維山水詩對後人的影響

在唐代,除卻李白、杜甫,王維的詩歌造詣無人能撼動,王維的山水詩承上啟下,將山水詩由勃興期推向昌盛期,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山水詩,王維的山水詩是中國山水詩藝術的一座寶庫,同時也是一座里程碑。

 1.擴展了詩歌的內容

相較於前人的山水詩,王維的山水詩範圍更廣,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包括田間勞作,包括他閒逸蕭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適的心境,他為山水詩的藝術風采增添了新的內容,比如寫農村美麗如畫的風光,使我國的山水詩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突出貢獻。

 2,提升了詩歌的審美價值

王維詩中那些描繪大自然幽靜恬美的山水詩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如:言入黃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聲喧亂石中,色靜深鬆裏。漾漾沒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閒,清川淡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的《青溪》。通篇文章通俗易懂,讀完一種物我一體的感覺直沁心扉,部分山水詩渲染的意境是空靈而落寞的情懷,意境也是悠遠而美好的。

標籤: 禪意 山水詩 王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wei/rnoro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