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維 >

王維《早春行》詩歌鑑賞

王維《早春行》詩歌鑑賞

《早春行》作品介紹

王維《早春行》詩歌鑑賞

《早春行》的作者是王維,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25卷第8首。這是一首閨怨詩,描寫一位貴族女子白天滿懷喜悦,出遊弄春,夜間獨守空房,顧影自憐的複雜心理。詩人巧妙運用反襯法,寫出在明豔的春光中埋在少女心底的相思萌動,盡情的遊樂反而增添相思的痛苦,同時又用檐前燕子的雙棲雙飛反襯出她獨宿的孤寂,增強了詩篇的藝術感染力。

古詩名句“不及紅檐燕,雙棲綠草時。”就是出自《早春行》這首詩。

《早春行》原文

《早春行》

作者:唐·王維

紫梅發初遍,黃鳥歌猶澀①。

誰家折楊女,弄春如不及。

愛水看粧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風吹散,衣愁露沾濕。

玉閨青門裏②,日落香車入③。

遊衍益相思④,含啼向彩帷⑤。

憶君長入夢,歸晚更生疑。

不及紅檐燕,雙棲綠草時。

《早春行》註釋

①黃鳥:黃鶯。澀:指聲音不流利、圓潤。

②青門:長安城東的霸城門,因東方為青帝,門塗青色,故名。

③香車:裝飾華美的車子。

④遊衍:盡情遊樂。

⑤彩幃:彩色的帳子。

《早春行》賞析

該詩是一首閨怨詩,描寫貴族女子白天郊外遊春,夜間獨守空房的複雜心理。詩人巧妙運用反襯法,寫出在明豔的春光中埋在少女心底的相思萌動,盡情的遊樂反而增添相思的痛苦,同時又用檐前燕子的雙棲雙飛反襯出她獨宿的孤寂,增強了詩篇的藝術感染力。

早春的紫梅,剛剛開遍大地,黃鶯的歌聲才開始歌唱,休憩了一冬的嗓子,尚未劃破那縷梗在喉間的'生澀。不知道那是哪家的女子,迫不及待地盡情弄春,看,那剛抽出嫩芽的拂柳,被她輕輕地揚起在那纖纖細手之中。怕是愛那清澈盪漾的春水吧,靜靜地繞水而坐,望着水中那秀麗頎長的臉頰,婀娜的身姿,嘴角不禁暗自抿出一抹微笑,遂對鏡而粧。卻又羞於見人,於是,那曼妙的身姿,掩映在絢爛的花叢之中,一時間,尚分不清楚人面桃花”,哪個更豔。置身於此番美妙的春色裏,只怕那徐徐的春風吹散了她幽幽的清香呵,那花叢裏晶瑩透亮的露滴,弄濕了她新着的春裝。一晃,日落了,這春意盎然的日子,時光總是那般易逝,乘着那裝飾華美的車子,戀戀不捨地歸至皇城東面的青門之中,那,是她獨身棲居的小天地。本以為那盎然的春景,那外出遊玩的樂趣,能驅走心底的那份惦念,誰知這“銷愁更愁”的消遣,卻更加勾起對丈夫的無限思念,春景甚美,然身邊少了那個共賞美景的人,縱是再美的景緻,在她的心裏,都比不上他那一抹含情脈脈的眼神呵!這次第,怎生勾起了無限傷感之意,卻只有暗自垂淚,手裏的彩絹,都被那思念的淚珠濕潤了。時常在睡夢中夢見那遠方的身影,望見他那高大的身姿,聞見他那熟悉的氣息,歸來時天色已暗,恍惚間,恍若見到了那夢牽縈繞的身影,表現了婦女對丈夫的思念和期盼丈夫歸來的情懷。天亮了,仍不見丈夫歸來,望着那屋檐前雙宿雙飛的燕子,猛然慨歎,自己竟不如那檐前雙棲的燕子。

這,是一份孤獨的美麗,亦是一份美麗的哀怨。在詩人的筆下,活脱脱的一位獨居深閨的貴族少婦,承載着滿心的思念之心,在這鳥語花香的季節裏,更是襯托出她內心的複雜之境,那份哀思,那份幽怨,亦夾雜着幾許無奈。怨,卻怨不了誰,只是心底那洶湧的思念之情,卻是怎麼也無法排遣消散的。

簡單樸素的語言,卻是那般深入到位地描繪出詩中少婦複雜曲折的心理,這歸功於詩人巧妙的筆法和細膩獨到的心思。一字一句,雖是平淡,卻都是精雕細琢,勾勒出無盡的意境的;二是詩中反襯手法的妙用,初春乍始的景色,亦引發出少女心底相思之情的萌動,她盡情的遊樂,反卻徒增相思之苦,末句那雙宿雙飛的燕子,更是反襯出少女內心的傷感。

《早春行》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ó jié) ,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着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早春行》繁體對照

《早春行》

作者:唐·王維

紫梅發初遍,黃鳥歌猶澀。

誰家折楊女,弄春如不及。

愛水看粧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風吹散,衣愁露沾濕。

玉閨青門裏,日落香車入。

遊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憶君長入夢,歸晚更生疑。

不及紅檐燕,雙棲綠草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wei/g4nw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