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昌齡 >

從軍行其五王昌齡教案

從軍行其五王昌齡教案

教學目標:

從軍行其五王昌齡教案

1、指導學生朗讀、背誦古詩。

2、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學習,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出示課題。

1、同學們聽説過花木蘭吧,花木蘭代父從軍,,在戰場上驍勇善戰,猛打猛衝,屢立戰功,頻頻榮升。

2、理解“從軍”

板書:從軍

3、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蹟,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我們從剛學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知道:戚家軍和其他抗倭軍一起,終於解除了我國東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從軍行》

板書:行。

二、解詩題,知詩人。

4、《從軍行》即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標題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屬於樂府詩。

5、想去唐朝的邊塞,領略一下當時的邊塞風光,看看將士們作戰的情況嗎?現在,我們來學習——————

6、説説你對王昌齡有多少了解?

三、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3、詩要讀得字正腔圓。所以我們可以象剛才這位同學一樣來讀,一個字一個字讀,裏面有停頓。我們也還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讀法:四聲讀法,一聲二聲可以拉長聲音讀;三聲四聲讀得短促一點。

4、教師範讀,青——海長——雲——暗雪——山——。好,下面我不説了。看看怎麼讀?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5、同學們剛才在王昌齡的引領下,到唐朝的邊塞轉了一圈,看見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長安(西安),當時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畫圖出示以上地方。

6、看圖讀前兩句,你有何感受?帶上感情讀一讀。(戍邊將士艱苦、孤寂的生活,懷念家鄉)

7、過渡語:儘管環境這樣惡劣,鄉情這樣深切,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

8、齊讀後兩句。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9、多媒體出示古戰場圖

10、第三句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説明了什麼?

11、將士們面對困難,報國壯志不但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

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是————

為了讓我們的子孫不再遭受戰爭傷痛,我們發誓————

為了祖國的威嚴,我們發誓————

12、“戰地記者”採訪戍邊將士。

四、體會意境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邊陲,再一次將所想到的、見到的、聽到的,留在心中。讓我們牢記戍邊的將士,學習他們棄家入塞、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吧。

音樂起。師生齊讀(注重平仄。)

五、品悟詩情

過渡語: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儘管我們只讀了幾遍,那我們來聊聊吧。

1、讀了這首詩,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什麼樣的畫面?

2`指名説。

3、同學們,這就是王昌齡給我們留下的邊塞詩。詩人又對他們付於怎樣的感情呢?就請同學們默默地再讀這首詩,請你拿起筆來,一邊讀一邊品,推敲推敲這詩中的哪個字飽含了對我們所見的這些景物特別的感情呢?

3、從哪個字體會到了什麼?

六、拓展

1、保衞邊疆的將士們呀,我————————

2、蒐集有關讚美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的古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changling/04jro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