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勃 >

王勃滕王閣序寫景特點

王勃滕王閣序寫景特點

王勃所創作的佳作《滕王閣序》寫景特點是什麼呢?王勃才華早露,而他流傳下來的詩歌80多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王勃的滕王閣序寫景特點,歡迎閲讀!

王勃滕王閣序寫景特點

《滕王閣序》的寫景頗有特色,作者精心構畫,苦苦經營,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寫山水,體現了一定的美學特徵。

1.色彩變化

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青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尤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着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之句。

2.遠近變化

作者採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雲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遠景。這種寫法,是《滕王閣序》寫景的最突出特點,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讀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渾成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裏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水天相接,渾然天成,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4.虛實相襯

“漁舟唱晚”四句,即憑藉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敍寫景之能事。

總之,《滕王閣序》一文的寫景頗具匠心,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呵成,使人讀完後猶如身臨江南水鄉,難怪韓愈情不自禁地稱讚説:“江南多臨觀之類,而滕王閣獨為第一。”

知識擴展:《滕王閣序》鑑賞

《滕王閣序》是古代駢文中的精品,在嚴格的形式束縛之中,作者猶如“帶着腳鐐跳舞”,既充分發揮駢文特有的表現手段,萃對偶、聲韻、事典、辭藻於一爐,又能運散文之氣於駢偶之中,嚴整中有行雲流水之勢。

層層扣題,文思縝密。本文原題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無不統於題目之下。第一段歷敍洪州地勢之雄偉、物產之珍異、人才之傑出、賓主之尊貴,扣題中“洪府”二字。第二三段由趨名樓,登高閣,寫到近覽樓閣的壯麗,遠眺山川的勝景,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扣題中“秋日”“登滕王閣”六字。第四五段正面寫滕王閣宴會,由參與宴會的逸興,引出人生遇合的感慨,扣題中“餞”字。第六七段自敍遭際,説明有幸參與盛會,自當應命作序,扣題中“別”“序”二字。

統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層層扣題。文因餞別而作,但對於宴會之盛僅略敍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這就脱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酬的窠臼,闢出了自家蹊徑。

摹寫景物,筆法多變。王勃善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台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

其一,色彩變化之美。“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着力表現水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現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其二,遠近變化之美。作者筆下,諸般景物紛至沓來,依次展現,既各盡其美,又有層次的遠近變化。“鶴汀鳧渚”四句寫滕王閣周圍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的廣闊和川流、湖澤的迂迴,是中景;“雲銷雨霽”以下則是水天浩渺的遠景。筆墨由近及遠地鋪展開去,把遠近景物編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

其三,上下渾成之美。“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這四句由兩組鏡頭剪輯而成;上有層台碧瓦攢刺雲霄,下有如飛檐翼丹彩欲流,借視角的俯仰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危樓高聳的壯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彼此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畫圖。

其四,虛實相映之美。作者登高臨遠,不僅騁目八方,而且思接千載,文中既實寫目擊之景,又發揮想象,構想出目力難及之景。“漁舟唱晚”四句,即憑藉聽覺聯想,用虛寫手法傳達遠在“彭蠡之濱”“衡陽之浦”的漁歌和雁聲。如此虛實相間地模山範水,既使讀者對景物有具體的感受,又引導讀者開拓視野,展開聯想,登山臨水,視通萬里。

述志言情,語約意豐。在着意鋪敍景色之美后,王勃以騰挪跌宕的筆勢,由逸遊的豪興陡引出年少坎坷的感慨,抒寫了報國無門卻壯志不墜的執著態度。

“望長安於日下”四句,明寫南、北,暗藏東(雲間)、西(崑崙),抒寫遠離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從關山難越,念及英雄失路,連用屈原、賈誼、馮唐、李廣四人的典故,借歷代懷才不遇的人物,表達有志難伸的悲慨,同時也流露“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消極情緒。至“所賴”一提,振起全篇,“老當益壯”幾句,表現不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的精神,片言居要,為全篇警策。底下再用《莊子·逍遙遊》典,以大鵬自比,表明扶搖直上九霄的凌雲之志;用《漢書·馮異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説法,表示早年雖然失意,但拯時濟世的信心並未泯滅。同時又反用“貪泉”“涸轍”阮籍之典,説明處困頓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壯志彌堅。作者正是自如地驅遣歷史典故,以跌宕之筆述志言情,事典繁多但貼切達意,氣勢充暢而語約意豐,展示了抑揚升沉的情感發展軌跡,披露了交織於內心的失望與希望、痛苦與追求、失意與奮進的複雜感情。

唐初的駢體文還有齊、樑餘風,“糹希句繪章”,以形式上的華美掩蓋內容上的空虛。王勃此文卻用駢體表現了比較豐富的內容,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歷史上的滕王閣雖已不復存在,但它的名字依然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這不能不歸功於王勃的這篇遐邇傳誦的名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bo/nmj4wn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