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孟浩然 >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談論文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談論文

【摘 要】通過詩人暮春三月在黃鶴樓送別老朋友去廣陵,表達了故人之間真摯的感情,這種感情通過意境和情景,酣暢淋漓的表達了出來。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談論文

【關鍵詞】故人廣陵教學方法

這首詩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時寫的。表達了作者和老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課題中的"之"字是往、去的意思,廣陵是現在的揚州,"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是送孟浩然去揚州的意思。"故人西辭黃鶴樓",只是簡單的敍事。但是"故人"兩個字,含有深情。李白曾在湖北安陸十年,這時孟浩然也隱居襄陽,他們兩人結成了好朋友。寫此詩時,孟年三十九,李白二十八歲,孟詩滿天下,李白對他十分傾慕,稱他為"故人",其中包含着昔日交往的深情。

"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是警句。這一句色彩絢麗,意境深遠。"煙花"二字是對江南春景最形容的概括,要引導兒童聯繫生活去理解。可以去提問:暮春三月,江南多雨,雨後放晴,水汽蒸騰,這時,樹梢、山尖常有什麼東西阻礙着人們的視線?在林梢,在山頭,經常看到怎樣的景色?煙。是的,散文中有"陽春假我以煙景"的句子,詞中有"平林漠漠煙如織"的話,這"煙"字是富於地域特色和季節特點的。試想,到了暮春三月,到處繁花似錦,到處煙籠霧鎖,這春之江南的景色,不是被詩人用兩個字説盡了嗎?

單説概括的好,還不足盡這詩的妙境,要透過景物看人的心情。送別地點在黃鶴樓,在江南;行人將去的'地方是揚州,更是江南佳麗地。從煙花春色中送走故人,想到故人將去地的煙花春色,這時,送着、行者心情都是輕快的。更何況彼此都在風華正茂的盛年,都充滿了前路如花的預感。這一切決定了詩的基調是歡快。但是,故人分別,當然又不能全無悵惘之情,這種悵惘也只是淡淡的哀愁。

這種哀愁如煙似霧,薄薄地籠罩心頭,歡快中略見悵惘,這便是全詩的感情基調。

"孤帆遠影碧空盡",是一幅春江送行圖。

先可以發問:為什麼説"孤帆"而不説"孤舟"?讓學生思考,然後引導學生想象出整個送行的畫面--三月晴天,天是碧藍碧藍的,水是碧藍碧藍的,船帆漸行漸遠漸小,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處。想一想,帆應該消失在水的盡頭,為什麼偏説是天的邊上(碧空盡)?再引導學生想象:長江到中下游流速不十分快,從"西辭"到"碧空盡",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李白一直站在黃鶴樓上,憑欄遠望,那該望了多久啊!這友情多麼深!

還可以問:這時,船上的孟浩然心情會怎樣?--他一定也會站在船頭,望着黃鶴樓頭。友情流蕩在兩人心上,就像江水流蕩在大江中,江水像根無心的綵帶,把兩顆心緊緊地連繫在一起,目力有限,這友情的綵帶無窮,也永遠不會中斷。這樣,就引出了"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時千古名句,眼前所見,心中所感,凝聚於七個字中。所見,是空曠的原野,浩瀚的長江,以及送行者影之孤獨;所感,是希望滔滔江水帶去依依別情,陪送在朋友的小舟邊。這叫做"言有盡而意無窮。"

在《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培養閲讀能力,必須從培養自學能力開始。我們切不可把學生看成是盛放知識的器皿,強行灌輸;必須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循循善誘,,啟發他們自己動手動腦,鍛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思維能力,必須從培養學習興趣開始。教課時覺不能照本宣科,平鋪直敍,必須講得精當,講得活潑,富有啟發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得主動。

三.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必須從培養髮現問題的能力開始。我們絕不能滿足於學生能夠回答出一些浮於字面的問題,必須有意識地提出一些高而可攀的問題,一道他們去探索,尤其古詩語句含蓄,耐人尋味,更應該深入鑽研教材,積極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menghaoran/mkmj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