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李白 >

李白《送友人》譯文及賞析

李白《送友人》譯文及賞析

引導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白送友人譯文及其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李白《送友人》譯文及賞析

【原文】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⑴,白水⑵繞東城。

此地一⑶為別⑷,孤蓬⑸萬里徵⑹。

浮雲遊子意⑺,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⑻去,蕭蕭⑼班馬⑽鳴。

【註釋】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⑷別:告別。

⑸蓬:古書上説的一種植物,乾枯後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⑹徵:遠行。

⑺浮雲遊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後世用為典實,以浮雲飄飛無定喻遊子四方漂游。浮雲,飄動的雲。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⑻茲:聲音詞。此。

⑼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

⑽班馬:離羣的馬,這裏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白話翻譯】

青翠的山巒橫卧在城牆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着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寫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註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後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並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3] 鬱賢皓疑為於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於金陵所作。

【賞析】

這首詩是玄宗天寶末(約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時所作。

宣城是南齊大詩人謝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優美,李白對此素來獨有情衷。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詩的首二句就不僅僅是對宣城地理環境的客觀描寫,而其中也包含有詩人對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時刻提起,還應當包含有對彼此在山青水秀的這座名城共處過的一段難忘時光的留戀。從全詩看,詩人是與友人騎馬同行,出城來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見景色。但詩人將這番景色鑄成工緻的聯語(青山——白水,北郭—— 東城),又產生了一種深長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戀着城;水畢竟要流去,青山卻依然留駐,這難道不正是一種依依惜別之情的象徵?

於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聯的惜別:“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此地作別,是直敍眼前正在發生的事,而“一”字的嵌入,加強了感慨唱歎之情,使詩句頓生神采。而“孤蓬,出自古詩“孤蓬轉霜根”,它與“轉蓬”一辭,在詩歌中都是飄泊遊子的象徵,但“孤”字更強調分離、離羣的意義。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遠(“萬里徵”),惜別之情豈不沉重,複雜的離緒,全含在唱歎的聲情和藴藉的意象中。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似乎前兩句嗟歎猶嫌未足,詩人又推出一組惜別的意象。“浮雲”、“落日”和“孤蓬”一樣,都是送別詩常用的詩歌語彙。

漢代古詩有“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蘇李詩則有“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而李白將“浮雲”、“ 落日”分配給“遊子意”、“故人情”,實際上則是互文的修辭法。浮雲出岫,日薄西山,也許就是分手時的光景,但詩人已經將情移入,使景色成為依依難捨,而又無可如何的象徵。

不必明言“遊子意”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離情愁腸已結於讀者心間。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上句是對分別的舊話重提。但“此地一為別”

是未來式,“揮手自茲去”則成了進行式,抒情就有遞進的感覺。詩人只寫送、別雙方揮手致意,而集中描寫本已長相廝伴的兩匹坐騎臨別前,相對長鳴。馬尚如此有情,何況人呢。“蕭蕭馬鳴”本是詩經《車攻》的成句,而加入一個“班”(馬相別稱“班”,語出《左傳》)字,是翻新了詩意,可説是融匯古語而自出心裁。

從六朝以來,五言律詩在結構上已形成一定慣例,即大體遵循由破題、到寫景、最後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則不同,它基本上是寫景—— 抒情—— 再寫景(象喻式)—— 再抒情,從“此地一為別”到“揮手自茲去”,構成一個螺旋式推進的結構,頗有迴腸蕩氣之感。詩人儘量避免直抒胸臆,反覆運用山水雲日等自然意象,來隱喻烘托別情,最後以班馬長嘶作結,餘韻深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bai/qv32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