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李白 >

李白詩歌中浪漫主義情懷

李白詩歌中浪漫主義情懷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天才詩人,他的詩歌,具有最強列的浪漫主義精神。

李白詩歌中浪漫主義情懷

李白是盛唐詩壇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以其不朽的詩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李白留給後人九百多首詩篇,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珍貴財富,其詩歌具有一種激盪宏大的情感張力,不僅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縱觀李白詩歌,浪漫主義是其主要特色。本文將對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特色進行闡述。

一、李白的詩詞豪邁奔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意氣奮發,豪邁奔放,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極其樂觀。是對自我、對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時也表現出詩人頑強的生命力量,它曾經鼓舞過眾多頹唐失意的人奮起前進。“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又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詩人用他熾熱的感情、豐富奇特的'想象力抒發着自己的情懷,這種情懷大氣磅礴、排山倒海、一瀉千里。“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字裏行間充滿火熱的感情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呈現出一種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的詩歌最大的特徵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者是他對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於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資本,表現出自己的清高。李白被唐玄宗召赴長安時,他滿心喜悦,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當他明白自己只是個“御用文人”的時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傲然離去。另一個方面,李白的詩歌氣勢恢宏,意境廣闊。“噫籲口戲,危乎高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賀知章為李白的大氣深深所折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意境闊達,氣勢磅礴。

二、李白的詩歌想象豐富

李白善於藉助超現實的幻想或古代神話傳説構成各種瑰麗奇特的藝術境界。當現實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或象徵他的熾烈感情時,他便藉助於超現實的幻想或古代神話傳説。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發想無端,奇之又奇。

三、李白的詩歌大膽地誇張

李白善於用大膽的誇張創造離奇意象,營造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描繪珠濺玉迸的瀑布;用“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來描繪水流湍急,行舟如飛;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來描寫寺院中樓宇的高聳;用“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來比喻無限愁思。

四、李白的詩雄奇飄逸

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飄逸、瀟灑、富於想象力。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從高聳入雲的奇山異嶺,到夢幻迷離的洞天星月,馳騁想象,天馬行空,創造出一幅幅虛無縹緲的仙界神話,令讀者無限神往。如,“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這些詩句描繪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仙境。“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展現了作者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

五、李白的詩歌想象變化莫測

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隨意生髮,離奇惝恍,意象壯美而不乏清新明麗。與噴發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如:“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李白詩歌中的想象,一個緊接着一個,想象之間,跳躍極大,縱橫變幻。如:“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把衣裳想象為雲,把容貌想象為花;又如,“熊咆龍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以才賦詩,前無古人。天才使其構思敏捷,造語迅速;奇才使其詩風豪爽,視角獨特;仙才使其詩格飄逸,情緒超然。李白對後世的巨大影響,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那“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那與自然合為冥一的瀟灑風神,曾經吸引過無數士人。

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典範,他把藝術家自身的人格精神與作品的氣象、意境完美結合,渾然一體,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無上的創造力,李白浪漫主義精神及風格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一道永恆的彩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bai/37lndq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