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登高杜甫唐詩

登高杜甫唐詩

《登高》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時所作,是他七律詩的代表作,有人稱之為古今七言律詩之冠;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被稱為唐詩壓軸之句。故應該單獨上一節課。重點抓住悲情即可達到教學要求。

登高杜甫唐詩

登高杜甫唐詩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原文解析

一、在寫景中深沉地抒發情懷

1、景──秋景(春女思,秋士悲)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

2、情──悲涼(注意引導與悲傷的細微區別)。

詩前四句寫登高所見,寫夔州特定環境,畫面慘淡,氣氛悲涼。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中深沉地抒發情懷。

蕭滌非先生在他的《杜甫研究》中,曾作了這樣的闡釋:

他鄉作客,一可悲;經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當此重九佳節,沒有任何飲酒等樂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親朋凋謝,孤零零的獨自去登,六可悲;身體健旺也還罷了,卻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這病又是經常性的多種多樣的,八可悲;光陰可貴,人生不過百年,如今年過半百,只落得這般光景,九可悲。

語不驚人死不休。

萬──離國別家,漂泊路途之遠

常──流浪他鄉的時間之久。24歲赴洛陽趕考,未能及第;35歲到長安求取官職,滯留10年,一再碰壁;43歲獲得卑微官職,卻又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夕,被困長安;逃離長安,追隨肅宗,因為直言又被厭棄;48歲棄官,11年漂泊直到死在漂泊在湘江的一條破船之上無人所知。

多──感歎年老多病,精神疲憊不堪。

獨──形單影隻,萬分淒涼。

停──愁悶無法宣泄的愁苦情狀。

二、集大成者的詩聖──再命名的壓力

(幻燈展示,對比幾首詩歌:《登幽州台歌》《登鸛雀樓》)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被稱為唐詩壓軸之句。

再命名的壓力,在某一程度上,也即題材的壓力。舉《登高》的題材為例,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出,詩歌的疆土便被他奪去一大片。這裏,題材也是有傳統的,也經過漫長的積累。陳子昂以強大的力量奪取以往的積累,建立牢固的形象,構成巨大的壓力。王之渙帶着《登鸛雀樓》來搶佔地盤,構成另一個壓力。陳子昂的主題被時間籠罩,並且是悲觀的(獨愴然而涕下);王之渙的主題被空間籠罩,並且是樂觀的(更上一層樓)。

杜甫挾着《登高》和《登岳陽樓》,以更強大的力量和恣態,使登高題材形成定局。他既包攬了陳子昂的時間和王之渙的空間,又注入個人身世和家國情懷。時與空,歷史與現實互相交錯和浸透。陳子昂和王之渙用的都是單鏡頭,一個靜止的遠景。杜甫則用上遠景、近景、特寫鏡頭,並且不斷移動轉換,使得兩首詩都寫得豐富而複雜。

命名的壓力,是橫的壓力。還有一種縱的壓力,也即一個個前輩詩人挾着他們各自的橫的壓力,對後輩詩人構成的層層疊疊的縱的壓力。

僅就杜甫的前輩而言,屈原集他以前的傳統於一身,成為第一位大詩人;陶潛集他之前的傳統於一身,成為另一位大詩人。而陶潛之所以還有機會,是因為他與屈原完全不一樣: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強烈,一個淡定;王維是第三個大詩人,他之所以還有機會,是因為他發展了山水詩;李白是第四個大詩人,他之所以還有機會,是因為他跟屈、陶、王都不一樣:他是天才。接着杜甫出現了,他的機會建立在他之前的詩人的機會上:他是集大成者。集大成者出現之後,詩人開始變小,他們開始做那位集大成者在某個方面做得不夠,或已做夠但他們仍可以做得更多的事情:白居易之所以還有機會,是因為他往白裏寫;李賀和李商隱之所以還有機會,是因為他們往晦澀裏寫。

當一切題材被寫盡了,大詩人也出盡了,詩歌便開始枯竭,由詞來接棒。蘇東坡之所以還有機會,是因為他已不完全是大詩人:他是集詩、詞、散文於一身的大作家。寫作出現質的變化。這位大作家之後的作家,又開始變小。至元明清,詩衰竭,詞也開始衰竭,詩人變成打雜。戲曲、散文尤其是小説大盛,更重要的是小説使用新的語言:白話文。白話文運動則正式宣告古典漢語寫作終結,因為它已衰竭。這不是一廂情願的運動,而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證據是:白話文不是臨時發明出來的.,而是孕育在古典漢語衰竭的母體中。

那麼,我們如何知道某個人是集大成者?難道他之後,例如杜甫之後,不會出現另一個更大的集大成者嗎?答案是:如果這位詩人代表了整個民族精神,他就是集大成者。杜甫代表了中華民族精神。我們不能説屈原、陶潛、王維、李白、白居易、蘇東坡等人代表中華民族精神,他們都只代表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某一方面。集大成者的偉大,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甚至經過一段漫長時間才會被發現的,因為民族精神是一種很龐大的氛圍,整個民族精神不一定可以在一個時代中全部被看到。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讀者,不大可能完全理解杜甫,只有經過艱難時世,尤其是戰爭和喪亂,才會更充分地理解杜甫。杜甫的偉大,是通過歷代的無數災難來證明的。而李白的偉大,是任何時代的人一看就看得到的。從讀者的角度也可證實這點。一個讀者在十七歲讀李白,跟在七十歲讀李白,基本上不會有什麼不同。但一個讀者在十七歲讀杜甫,跟在三十七歲讀杜甫,可能就已有天壤之別。順便一提,中國讀者歷來有李杜之爭,杜甫的時代,就看不到杜甫的偉大。或許我們可以把李白稱為偉,把杜甫稱為大:偉代表高,大代表寬。李白是塔,杜甫是平原,當我們在那座塔的一定距離內,例如十米至一公里,我們會被那座塔所吸引,而看不到這一範圍內的平原或看到但不當一回事。當我們與那座塔的距離越來越遠,例如五公里、十公里,則我們將越來越被平原的氣勢所吸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xz08k9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