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杜甫詩詞《蜀相》的詩意賞析

杜甫詩詞《蜀相》的詩意賞析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遊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下面小編帶來的杜甫詩詞《蜀相》的詩意賞析。

杜甫詩詞《蜀相》的詩意賞析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詞句註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區,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並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説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並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煩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讚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師:出兵。此二句《新編大學語文》(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為“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白話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創作背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他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作品鑑賞: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説,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傳説之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何處尋”,不疑而問,加強語勢,並非到哪裏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尋”字之妙在於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弔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裏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徵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葱鬱、蒼勁、樸質的形象特徵,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接着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出一片綠色;幾隻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出宛轉清脆的叫聲。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裏,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説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併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畫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託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歎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讚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藴含着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藴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歎,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蜀相》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誦讀詩歌,研讀詩作,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二)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深入理解詩歌,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二、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誦讀詩歌,研讀詩作,體會作者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實施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一位是蜀漢的丞相,他用至死不渝的誠心鑄就了蜀漢三分天下的輝煌;一位是大唐的詩人,他用嘶啞帶血的歌喉唱出了盛唐氣象破滅的悲哀;忠心也好,至誠也罷,最終都敵不過人生長恨水長東。南陽卧龍終成夢,少陵野老淚滿襟。公元760年,詩聖杜甫在成都拜謁了諸葛武侯祠,並寫下了千古名篇《蜀相》,讓我們來看看,這兩位聖哲相遇,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二)自主研讀,初步感知。

1.結合註釋,自由誦讀詩歌,談初步感受。

2.杜甫在詩中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平生功業,是哪兩聯?概括了諸葛亮的哪些功業?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三顧茅廬,定計天下,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病逝五丈原,如此英雄偉業,確實讓人感慨。

3.從這兩句詩中,你感到杜甫抒發了對諸葛亮怎樣的情感?

敬仰追慕:雄才大略,忠心報國。

感歎痛惜:事業未竟,壯志未酬。

(三)共同探討,深入研析。

1.這種情感在前兩聯中是如何體現的?

設問句式:丞相:更能體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因思其人,才會尋訪其廟,飽含杜甫對諸葛亮的無限追慕之情。

柏森森:“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杜甫)”高大茂密的柏樹,不僅是識別丞相祠堂的標誌,而且是諸葛亮偉大人格的象徵,是歷代人民愛戴諸葛亮的見證。

自、空:碧草映階,春光空自美好;隔葉黃鸝,聲音空自悦耳。因為詩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詩人無心欣賞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這兩字將美好的草色鶯聲一齊抹倒,突出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和懷念之情,同時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慨歎與痛惜。

2.師生合作,再次誦讀詩歌,加深情感體驗。

3.詩人借武侯之事,想要表達什麼呢?

讀懂詩歌,歸根結底還是要讀懂詩人。這首詩歌創作於公元760年,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唐肅宗寵信宦官,排斥功臣,百姓生靈塗炭,田園荒蕪,唐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中。杜甫此時結束了在甘肅天水一帶顛沛流離的生活,暫時落腳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裏,個人生活的艱難苦自不必説,政治上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滅。

(1)劉備與諸葛亮君臣關係融洽,魚水相得,詩人藉此希望唐肅宗也能親賢遠佞,政治清明。

(2)諸葛亮最終未能興復漢室、一統天下,作者也藉此感歎自己懷才不遇、志不得申。

(3)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詩人藉此表明自己雖然身居下品,但仍然期望報效國家的宏偉志向。

4.總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不僅是對諸葛武侯的無限歎息,而且是英雄暮年的窮途之哭。這“英雄”不僅是指詩人自己,還指包括詩人在內的所有壯志未酬的英雄人物。

追羨之淚:羨慕諸葛亮和劉備君臣二人魚水相得的君臣關係。

感動之淚:感動於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

痛惜之淚:痛惜諸葛亮未能興復漢室、一統天下。

遺恨之淚:為國為民、以身報國的雄心壯志何日才能得以伸展呢?

唐代偉大改革家王叔文但吟此詩,唏噓泣下;宋朝抗金名將宗澤,臨終前誦讀此聯,又大呼三聲“渡河”,才離開人世。憂國憂民的杜甫是在借諸葛亮之事澆心中塊壘,為自己,也為千百年中所有壯志未酬的英雄人物同聲一哭。

(四)温故知新,拓展延伸。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嶽》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此詩是杜甫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首聯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悦,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

五、小結

杜甫一生,風塵僕僕,困頓漂泊,但他志在匡國,情繫萬民。他不似李白,意氣揚揚,佩劍求仙,一路有人接濟;他也不是蘇軾,起起落落,豪放豁達,始終有人賞識;他徘徊在社會最底層,為温飽而屈辱奔波,嚐盡了人生最悲涼的滋味,但他對天下蒼生了最大的熱情和關懷。杜甫用如此多的詩句表現社會的苦難和黎民的悲哀。他靜靜觀看,細細傾聽,長長歎息,默默流淚。中國文化因為有了杜甫而愈顯深沉。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這就是不朽的杜甫。

六、緣詩生情,有感而發

給諸葛亮的頒獎詞:

南陽山水,潛蛟卧龍。從躬耕南畝到出師北伐,中原大地留下了你堅實的腳印;從隆中對策到三分天下,華夏史冊書寫了你不朽的傳奇!撫百姓,薦賢臣,明法度,示儀軌。你用過人的謀智,開創蜀漢的大業;你用寬宏的度量,俘獲荊南的民心。白帝託孤,那是對你怎樣的信任與厚望啊!一朝承諾,死而後已,至誠忠心,天地可鑑!出師未捷身先死,滿腔忠義永留名!

作業:仿寫給杜甫的頒獎詞。

蜀相教學反思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自主賞析”板塊中。比較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課後習題的設置,可以看出必修教學的落實點在詩歌的內容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上,而選修教學的落實點則在詩歌的情景分析和技巧的鑑賞上。本單元的“賞析指導”與“賞析示例”對所選詩作的具體分析,對學生起了總領和示範作用。“自主賞析”部分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賞析活動。他既是對賞析指導和賞析示例中提供的鑑賞方法的運用,也為“推薦作品”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鑑賞方法自行進行文學鑑賞活動打下基礎。本節課就是基於本首詩對學生學習鑑賞詩歌具有的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而設計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三環一練”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以下成功之處:

一、教學方法的選擇較為合理

單一的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厭倦,而太多變的教學又不能形成規律,無“法”可依。所以教學本首詩時從“選擇對聯”進行導課到用“問題法”引導學生温故知新,瞭解作者;再到師生的“誦讀展示”、“思考交流”“梳理探究”;教師的“點撥引導”學生的“檢測訓練”等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較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較為充分

本節課的設計及課堂教學都是從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為出發點。給學生創設了較多的展示機會。例如:導課時讓學生談對對聯的理解;知人論世時讓學生評價杜甫、介紹背景;整體感知時讓學生誦讀展示,談自己對詩心的理解;鑑賞詩句,思考交流時,讓學生找意象,描意境,悟詩情等,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的突破比較到位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有兩個:一是引導學生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二是聯繫詩歌創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詩歌。在前兩聯的教學中教師能引導學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後體會“自”“空”兩字體會作者的感情,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詩歌內容,而且也教給學生鑑賞“寓情於景”詩句的方法,教學重點得以突破。在後兩聯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體會詩中詩人要表達的感情,例如“淚滿襟”一詞,引導學生談理解時聯繫到杜甫壯志未酬,功業不就的處境,不僅自然而然體會出來詩人的歎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

四、教學情感交流較為充分

語文課堂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沒有情感的教育是失敗的,沒有情感的課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節課中能讓學生能把自己從詩中讀到的的喜怒哀樂在課堂上真情流露,與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與對話。比如學生在完成“如果讓你用‘一個( )的杜甫’介紹作者,你會填什麼詞?為什麼填這個詞?”這個作業時有的學生充滿敬仰之情,有的學生充滿悲歎之情,還有的學生充滿憤懣之情。在誦讀詩歌的時候,學生更是把自己體會到的感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五、注重了拓展訓練,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把學習和高考結合起來

課堂上的“拓展訓練,學以致用”環節中教師關於“高考練字型考題的提問方式和答題技巧”的點撥讓學生把學與考結合起來,明白高考就是對平時學到的鑑賞方法的整理和運用,消除對高考的畏難情緒。

六、作業設計能考慮到學生的個性、水平並加入了時尚元素

本節課後設計了三個作業:

1、背誦並默寫此詩。(必做)

2、學習了此詩,你內心湧動着很多話想對杜甫説,請你以“杜甫,我想對您説 ”為句式穿越時空隧道,發一條信息給他吧。(選做)

3、用散文化的語言擴寫詩歌。(選做)有必做作業,有選做作業。考慮到學生的個性、水平,第二個作業加入了時尚元素激發學生了選擇完成興趣。

七、板書設計合理美觀,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突出意象組成的意境特點,突出情與景的關係,突出重點詞語中包含的作者感情。本節課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教學內容還不夠開放靈活教學時,課堂還不夠開放靈活。比如學生問道諸葛亮討伐魏國的情況,諸葛亮卒於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師處理的比較倉促。

二、課堂結構安排還有不合理的地方每一個環節幾乎平均用力,有些問題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還有課堂檢測這個環節也進行的比較倉促。

反思是為了尋找問題,自我完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保持優點,彌補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蜀相》説課稿

一、説教材

《蜀相》選自人教版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是一篇自主賞析篇目。

本單元為古代詩歌鑑賞的第一單元,單元教學目標為掌握詩歌鑑賞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即我們在解説詩歌的時候,要正確理解字義、詞義,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知人論世,即結合作家生平經歷和時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第一單元的重點篇目,也是杜甫的名篇,這首詩歌是進行“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鑑賞方法指導的很好素材。

二、説學情

高二學生此前已學習過不少古代詩歌名篇,初步具有了閲讀並鑑賞詩歌的知識和能力,對於詩歌可以自主完成一些簡單的賞析,但學生對杜甫詩的認識支離破碎,甚至很少靜下心來去思考和理解杜甫。最主要的是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很薄弱,有待於提升。

三、説教學設計

本次課題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以《蜀相》為主的羣文閲讀”。這是舊教材向新教材過渡,也是基於核心素養下新課程模式的一種探索。羣文閲讀不僅能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更能有效地讓學生對某一主題的詩歌,或者對某一類型的詩歌有所瞭解和學習。它能在對比中非常高效地提升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這個主題很顯然是讓學生在提高詩詞鑑賞能力的過程中體悟杜甫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即語文四大核心素養裏面的“審美的鑑賞與創造;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所以本節課我重點選取杜甫後期的幾首詩歌,讓學生感知杜甫顛沛飄零時還不忘國民的偉大人格。

基於此,我們教學目標是按照語文的四大核心素養設計的。

1、組詩閲讀,整體感知杜甫後期詩歌的感情基調和主題思想。

2、通過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讀懂詩歌內容,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藴。

3、品讀重點詞句,把握詩歌景和情,提高詩詞鑑賞能力。

4、理解和傳承杜甫位卑卻不忘憂國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重點字詞在詩中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教學難點:通過“知人論世”,體會詩歌的感情和深層次意藴。

四、説教學策略

為了給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精心品讀法:

2、情境教學法:

3、合作探究法:

4、煉字引導法。

五、説學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會讓學生:

1、上課靜心閲讀、自己感悟詩歌情感;

2、合作探究,討論杜甫的人格魅力。

六、説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思路是:情境入詩,激發興趣——走進文本,理解內容----走進作者,知人論世——《蜀相》解讀過程中,課外詩歌補充----結合學過重點篇目,感知杜甫人格魅力。基於此思路,我確定了以下教學設計。

環節一:課堂導入

一位是蜀漢的丞相,他用至死不渝的誠心鑄就了蜀漢三分天下的輝煌;一位是大唐的詩人,他用嘶啞帶血的歌喉唱出了盛唐氣象破滅的悲哀;忠心也好,至誠也罷,最終都敵不過人生長恨水長東。南陽卧龍終成夢,少陵野老淚滿襟。公元760年,詩聖杜甫在成都拜謁了諸葛武侯祠,並寫下了千古名篇《蜀相》,讓我們來看看,這兩位聖哲相遇,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很簡單地引入詩歌,也引發學生思考。

環節二:品讀鑑賞《蜀相》

思考問題是:(1)整首詩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情?杜甫對諸葛亮是怎樣的感情?

(2)思考:賞析“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自”“空”的內涵。

(3)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學習知人論世的方法)

在講第一個問題時,穿插《詠懷古蹟》(其一)。講第二個問題時,穿插《秋興八首》(其八)。引用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對比、類比中提升詩詞鑑賞能力,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環節三:思考:結合今天所學,及《旅夜書懷》《登岳陽樓》《登高》,談一談杜甫的人生格局。讓學生認識到杜甫關於寫景、寫情都是有大格局的,這種格局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環節四:課堂小結儒家學者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無論怎樣的“窮”,都能把人民的憂樂和國家的榮辱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

課堂小結也是本課的一個總結和提升,讓學生在一個高度去認識杜甫,敬佩杜甫,傳承杜甫。

環節五:課後作業為“感動唐朝十大詩人——杜甫”寫頒獎詞。

為什麼在課堂你關鍵詞,為學生下來寫頒獎詞一個思路,關鍵詞出來了,才能寫到位,即使語言不是很美。

對於課堂重難點突破,我是採用本單元教學重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法。學生能知道《蜀相》是借諸葛亮寫自己,但不知道怎麼將個人的身世命運融入詩歌當中。在學生遇到困惑時,我展示杜甫的人生經歷和本課的創作背景。學生也就不難理解詩人是在把自己和諸葛亮做對比,從而在羨慕與敬仰中表達最內心的憂愁和苦悶。也就理解這首懷古詩表達感情的方法---對比。在感悟“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自”和“空”時,選取《秋興八首》中的一首,讓學生在類比中感知詩歌中通過煉字理解詩人感情的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e2ezpz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