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岑參 >

岑參七絕

岑參七絕

岑參現存詩三百六十首。還有不少描繪西北邊塞奇異景色的詩篇。下面是岑參七絕整理,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註解】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

漫漫:形容路途遙遠。

龍鍾:形容流淚的樣子,這裏是沾濕的意思。

憑:託。

傳語:捎口信。

【創作背景】

天寶八載(公元749年),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於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後,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雲:“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麼高昂。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儘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敍寒温,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韻譯】

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鍾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幹。

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託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磧中作》

版本一

磧中作⑴

走馬西來欲到天⑵,辭家見月兩回圓⑶。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⑷。

版本二

磧中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莽莽絕人煙。

【註釋】

⑴磧(qì):沙石地,沙漠。這裏指銀山磧,又名銀山,在今新疆庫木什附近。

⑵走馬:騎馬。

⑶辭家:告別家鄉,離開家鄉。見月兩回圓:表示兩個月。月亮每個月十五圓一次。

⑷平沙:平坦廣闊的沙漠、大漠。絕:沒有。人煙:住户的炊煙,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白話譯文】

騎馬向西走幾乎來到天邊,離家以後已見到兩次月圓。

今夜不知道到哪裏去投宿,在這沙漠中萬里不見人煙。

【創作背景】

這首詩與《逢入京使》寫作時間相近,約寫於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時。“磧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詩。從“辭家見月兩回圓”的詩句看,岑參離開長安已近兩個月了。詩人回顧兩個月的行程,如今宿營在廣袤無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輪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圓人未歸,看到唐軍在沙磧中列營而宿,寫下了這首絕句。

【賞析】

在唐代詩壇上,岑參的邊塞詩以奇情異趣獨樹一幟。他兩次出塞,對邊塞生活有深刻的體會,對邊疆風物懷有深厚的感情。這首《磧中作》,就寫下了詩人在萬里沙漠中勃發的詩情。

詩人精心攝取了沙漠行軍途中的一個剪影,向讀者展示他戎馬倥傯的動盪生活。詩於敍事寫景中,巧妙地寄寓細微的心理活動,含而不露,藴藉感人。

“走馬西來欲到天”,從空間落筆,氣象壯闊。走馬疾行,顯示旅途緊張。“西來”,點明瞭行進方向,表明詩人揚鞭躍馬,從長安出發,沿着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風塵僕僕地向西進發。“欲到天”,既寫出了邊塞離家之遠,又展現了西北高原野曠天低的氣勢。詩人在《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中寫過“過磧覺天低”的雄渾詩句。大漠遼闊高遠,四望天地相接,真給人以“欲到天”的感覺。“辭家見月兩回圓”,則從時間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詩人只是點明瞭離家赴邊已有兩月,交代了時間正當十五月圓;然而細一推敲,詩人無窮思念正藴藏其中。一輪團圞的明月當空朗照,觸動了詩人的情懷,他不由得思想起辭別兩個月的“家”來,時間記得那麼清晰,表明他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殷切。“兩回圓”是經歷兩月的藝術説法。這句詩含藴很豐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人們愛用月亮的圓缺來比喻人的離合,看到圓月,就會想到與家人的團圓,現在是月圓人不圓,自然不免要牽動思鄉之情。詩人剛剛把他的心扉向讀者打開了一條縫隙,透露出這一點點內心深處的消息,卻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現實──“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上句故設疑問,提出一個眼前急需解決的宿營問題,下句詩不作正面回答,卻轉筆寫景:好像詩人並不關心今宵宿在何處,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磧中之景,寫出了明月照耀下,荒涼大漠無際無涯的朦朧景象。景色是蒼涼的,但感情並不低沉、哀傷。在詩人筆下,戎馬生涯的艱苦,邊疆地域的荒涼,正顯示詩人從軍邊塞的.壯志豪情。正如詩人所説:“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磧中作》詩僅四句,但每句詩都有不同的藝術特點。起句有一股勃發的激情和大無畏的精神,雄奇壯美而豪邁;次句情深意遠,含藴豐富;三句以設問兜轉,宕開前句,有轉折迴旋的韻致;結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結,於暮色蒼茫之中,使人感到氣象壯闊。整首詩顯示出悲壯蒼涼的藝術風格。杜甫稱讚岑參的詩“篇終接渾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這是指他的詩結尾渾厚,氣象闊大,不可窺其涯際。從結句“平沙萬里絕人煙”(一本作“平沙莽莽絕人煙”)來看,境界闊大,茫無邊際,“篇終接渾茫”五字,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詩以鮮明的形象造境寫情,情與景契合無間,情深意遠,含藴豐富,別有神韻。

送崔子還京

匹馬西從天外歸,揚鞭只共鳥爭飛。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裏題詩淚滿衣。

譯文

我騎着馬獨自從西方那遠在天邊的地方歸來,揚起馬鞭急切地趕路,好像是和鳥兒在爭先一樣。九月時節我在交河北岸給你送別,風雪中題完詩時不覺淚水已經沾滿了衣服。

註釋

天外:指塞外離家鄉遠得好像在天外一樣。

交河:指河的名字。

爭飛:爭着和鳥兒飛,比喻急切的心情。

揚鞭只共鳥爭飛:一句説明岑參想還京的欣喜急切的心情,揚起馬鞭拼命趕路像和鳥兒爭先一樣。

雪裏題詩淚滿衣:一是對好友還京離去的不捨,另一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作者自身仍得滯留異域的苦悶,久戍塞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賞析

此詩與《熱海行》作於同時,這個崔子是否就是崔侍御也很難説。全詩採用了詩家慣用的對照手法。前二句寫崔子獲歸長安的喜悦,後二句寫自身仍得滯留異域的苦悶。這一喜一憂都反映出久戍塞外之人的戀鄉心情。由於寫喜用“揚鞭只共鳥爭飛”,寫苦用“雪裏題詩淚滿衣”,極為形象,渲染非常得力。為人所愛賞。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⑴

火山五月行人少⑵,看君馬去疾如鳥。

都護行營太白西⑶,角聲一動胡天曉⑷。

【註釋】

⑴武威:即涼州,今甘肅武威。判官:官職名,為地方長官的僚屬。磧西:即沙漠之西,指安西。行軍:指出徵的軍隊。

⑵火山:即火焰山,在今新疆,從吐魯番向東斷續延伸到鄯善縣以南。

⑶都護行營:指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行營。行營:出征時的軍營。太白:即金星。古時認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

⑷角:軍中樂器,亦用以報時,略似今日的軍號。

【白話譯文】

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騎馬迅疾如飛鳥。

都護軍營在太白星西邊,一聲號角就把胡天驚曉。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五月,西北邊境石國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國)等部襲擊唐境。當時的武威(今屬甘肅)太守、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將兵三十萬出征抵抗。此詩是作者於武威送僚友劉判官(名單)赴軍前之作,“磧西”即安西都護府。

【賞析】

這首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零一,是一首即興口占而頗為別緻的送行小詩。首句似即景信口道來,點明劉判官赴行軍的季候(“五月”)和所向。“火山”即今新疆吐魯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巖石多為第三紀砂巖,色紅如火,氣候炎熱。尤其時當盛夏五月,那是“火雲滿山凝未開,鳥飛千里不敢來”(《火山雲歌送別》)的。鳥且不敢飛,無怪“行人少”了。所以此句還寫出了火山赫赫炎威。而那裏正是劉判官赴軍必經之地。這裏未寫成行時,先出其路難行之懸念。

接着便寫劉判官過人之勇。“看君馬去疾如鳥”,使讀者如睹這樣景象:烈日炎炎,黃沙莽莽,在斷絕人煙的原野上,一匹飛馬掠野而過,向火山撲去。可見那騎者身手是何等矯健不凡。以鳥形容馬,不僅寫出其疾如飛,又通過其小,反襯出原野之壯闊。本是“鳥飛千里不敢來”的火山,現在竟飛來這樣一隻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鳥”,令人肅然起敬。這就形象地歌頌了劉判官一往無前的氣概。全句以一個“看”字領起,讚歎嘖嘖聲如聞。

“都護行營太白西。”初看第三句不過點明此行的目的地,説臨時的行營遠在太白星的西邊──這當然是極言其遠的誇張。這樣寫卻顯得很威風,很有氣派。細細品味,這主要是由於“都護行營”和“太白”二詞能喚起莊嚴雄壯的感覺。它們與當前唐軍高仙芝部的軍事行動有關。“太白”,亦稱金星,古人認為它的出現在某種情況下預示敵人的敗亡(“其出西失行,外國敗”,見《史記·天官書》)。明白這一點,末句含意自明。

“角聲一動胡天曉”這最後一句真可謂一篇之警策。從字面解會,這是作者遙想軍營之晨的情景。本來是拂曉到來軍營便吹號角,然而在這位好奇詩人天真的心眼裏,卻是一聲號角將胡天驚曉(猶如號角能將兵士驚醒一樣)。這實在可與後來李賀“雄雞一聲天下白”的奇句媲美,顯出唐軍將士迴旋天地的凌雲壯志。聯繫上句“太白”出現所預兆的,這句之含藴比字面意義遠為深刻,它實際等於説:只要唐軍一聲號令,便可決勝,一掃如磐夜氣,使西域重見光明。此句不但是賦,而且含有比興、象徵之意。正因為如此,這首送別詩才脱棄一般私誼範疇,而昇華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此詩不落一般送別詩之窠臼。它沒有直接寫惜別之情和直言對勝利的祝願。而只就此地與彼地情景略加誇張與想象,敍述自然,比興得體,頗能壯僚友之行色,惜別與祝捷之意也就見於言外,在送別詩中堪稱獨具一格了。

標籤: 七絕 岑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censhen/qk4nl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