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晏殊 >

浣溪沙晏殊的中心思想

浣溪沙晏殊的中心思想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浣溪沙晏殊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閲讀

中心思想

本詞為晏殊的名作,是悼惜花落春殘,感歎年華易逝之作,表現了士大夫的一種一淡淡的哀愁,情致纏綿,悽婉雋麗,其中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主為傳誦,膾炙人口。

全文賞析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聽一首用新詞譜寫的曲子,再飲上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時的樓台,這些彷彿如故,閒情逸致還未盡,可西天的夕陽就要落下去了,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無可奈何啊,那些春花也跟着漸漸地飄落,彷彿是去年曾經見過的燕子又飛回來了,這樣的情景讓人感慨萬千,捨不得就這樣離開這樣的情景,因此獨自一人,在花園中這條落滿春花的小路上,久久地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前期著名詞人。七歲能文,被譽為神童,十四歲進京參試,與千餘進士一起參考。頗受真宗賞識,御言:“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賜進士出身,命為祕書省正字。真宗、仁宗兩朝間歷任光祿寺丞、尚書户部員外郎、翰林學士、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知政事等職。為人好賢,范仲淹、韓琦、孔道府、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的一生創作豐富,並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有《珠玉詞》一百三十餘首,風格含蓄宛麗。有詩文集二百四十卷,編選樑陳以後的詩文一百卷,但都佚散。其代表作有《浣溪沙》、《蝶戀花》、《踏莎行》等多首,其中《浣溪沙》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名句。他的作品以典雅華麗,抒發閒情逸致見長。王灼贊曰:“晏元獻公長短句風流藴藉,一時莫及,而温潤秀潔,亦無其比。”可見他為宋朝的長短句創作的貢獻是多麼大的。他的詩為“西昆體”,詞作多用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現僅存《珠玉詞》一百三十餘首,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對春色漸消的惋惜,這是作者的創作思緒,其間流露出作者那些淡淡的惆悵和哀愁,即含蓄又富有哲理。我們知道晏殊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十分順暢的,其個人的人品也較為賢明,不僅帶了一些有名的學生,在政治方面也以清廉著稱。他的一生可謂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因此對自己的事業也有所滿足。此作品中我們所見到的是他在抒發其閒情逸致的心情,這心情當然還沒殆盡,太陽就落山了,再加上春天也要結束,故而感歎。

上闕以音樂之美開頭,自己先沉浸在優美的旋律當中,再飲上一杯美酒,這是多麼灑脱和悠閒的時刻啊。寫作之時史説官至宰相,可見這樣的情形是他當時的真實寫照,美酒配以美曲自然是讓人愜意的。他的詞中很少寫到美女,與張先的大不相同,可見他的為人處事之端正。首兩句是寫實,簡單而流利的名字涵蓋了音樂,美酒,當時的天氣和亭台,這十四個字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場面,即有景物,也有動態的音樂和人,可見作者非凡的筆力。這樣的句子要比那些純粹描寫景物的要生動的多。後一句“夕陽西下幾時回?”是一個轉折式的反問,從閒情雅興中倏忽轉為感慨。在這裏我們不防想一下,類似於“夕陽西下幾時回?”的名句在古代文學作品當中是很多,比如“送春春去幾時回?”、“綠楊芳草幾時休?”等,這樣的反問加重了感歎的語氣,比直接感歎要深。在這裏作者是借夕陽落山時的情景,來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反思和追問。那美好的一生,慢慢的就要去了,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果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的感慨。這是在理智的情況感慨的,而不是唯心的那種無味的.感慨,在闕中便能看出作者的感慨並不是那麼傷悲,它還是留有餘地的。上闕中的後一句,是啟下闕的。

下闕是情感的延伸和遞進,層次加深了。用“花”和“燕”這兩個春天中常見的生物來映襯心理,即真實可信,又能表達情懷。“無可奈何花落去”就是一種理智的看法,花落了就落了,你能怎麼辦?沒有人能阻止自然的變化和生命的衰退,雖然“無可奈何”體現出作者的無奈,那濃重的情感也融於這個詞中。所幸的是花落去了,燕子來了。這種與人生沒有任何意義的自然現象,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倒富有很深的哲理。其實社會就是這樣的,你去了,還有來的人,正是前浪已消後浪再來,前者去後者來,這是規律,亙古不變。作者既然能理解這樣的自然規律,自然在作品當中沒有極其消極的心理因素在內。面對這樣的情景,他不落淚,不悲傷,只是獨自一個人在小園中的香徑上久久的徘徊。可見作者的心胸是多麼的開闊和豁達的。我個人認為晏殊的這種處事心態是極其平和的,極其理智的,並略略帶些唯物主義思想,這在那個唯心主義的時代是很難得的。他這樣衰敗的景象下,只是帶着一種沉思,而非無病呻吟,故作嬌柔。

六句詞句,用詞簡煉,構思精巧,藴含哲思。“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種輪迴是在所難免的,誰也不能掙脱這自然所決定的交替規律。官者也好,庶民也罷,總是要隨着時光的流轉而不斷更新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詞中亮點之筆,千古傳誦,直到今天它依然在閃爍着文學光華。這是作者感觸之筆,渾然天成,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這裏春天裏兩組典型的景物反差,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具有其文學價值,即對偶,又相連接,音韻和諧,畫面生動,情感真摯,有藝術的美感,是“極煉如不煉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yanshu/q29kx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