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辛棄疾 >

宋詞辛棄疾西江月賞析

宋詞辛棄疾西江月賞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宋詞辛棄疾西江月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宋詞辛棄疾西江月賞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翻譯/譯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穀的香氣裏,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説着豐收年。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裏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他的眼前。

註釋

⑴西江月:詞牌名。

⑵黃沙:江西省上饒縣黃沙嶺鄉黃沙村。黃沙道:指的就是從該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東到上饒,西通江西省鉛山縣。

⑶明月別枝驚鵲: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

⑷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⑸鳴蟬:蟬叫聲。

⑹舊時:往日。

⑺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⑼見:同“現”,顯現,出現。

⑽忽見:忽現,指小店忽然出現。

賞析/鑑賞

這首詞,是淳熙八年(1181),作者因言官彈劾,退居江西上饒的帶湖時寫的。詩篇用兩個畫面,集中描寫了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

第一個畫面:寫晴。第二個畫面:寫雨。在作者的筆下,晴有晴的風味,雨有雨的奇特,很有“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意趣。

寫晴,作者抓住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月,風、鵲、蟬、蛙和清風送來的稻花香,既寫出了所見、所聞,又寫出了所嗅,使人身臨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寫景的同時,作者又於人們不知不覺之中,自然地抒了情。“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一句,作者將“蛙”擬人化,不僅顯得生動,形象,同時還寫活了一個境界,即:寫出了農家的熱鬧氣氛和歡樂的心情,抒發了人逢豐年的喜悦。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這一句寫得有景,有聲,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聲情並茂。另外,在這畫面裏,作者緊緊扣着夏夜、農村這一特定時間、特定環境,鮮明地突出了兩點:“熱”和“靜”。先説“熱”。“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意思是:明月初升,枝上歇棲的烏鵲,象受了驚一樣,清風吹着,直到半夜,樹上的蟬還象在呼救似地鳴叫。這裏的“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是説明熱的程度;從“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説明熱的時間。“清風”不爽,就更顯其熱。作者着意渲染“熱”,一是夏天特點的真實寫照,再,就是為下面寫“雨”設下伏筆。再説“靜”。寫“靜”,作者並不是從正面去寫,而是用反襯的手法,以“鳴蟬”、“蛙聲”來烘托。在這一特定環境,以動寫靜,就愈顯其靜,大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境界。這種“靜”與“明月”、“清風”、“稻花香”交織在一起,真是寫絕了農村夏夜的幽美!

寫雨,作者寫得既有層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個星天外”寫雨前的天象,再以“兩三點雨山前”寫驟雨來臨,最後寫雨中人的心理變化。寫雨前天象,預示已有雨意。這裏,雖沒寫雲,但由星稀,已可知雲密。這一句,作者把“七八個星”“兩三點雨,”分別提到“天外”、“山前”之前,不僅突出強調了雨前的天象,驟雨的來臨,照顧到了音韻的需要,而且還構成了一種淡遠奇特的境界,寫出了夏雨的特點。暴雨忽至,確使夜行的人焦急起來,到哪兒避避雨呢?他想起了“社林邊”的“茅店”,可那是“舊時”,現在不知在否。等他轉過“溪頭“,“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真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見”一詞,把人物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再現了出來。這一句寫得靈活,輕快,富有情趣,讀後,那個急而復喜的雨中人的形象,歷歷如在目前。

這首詞,在短短的篇幅裏,既寫了景,也寫了人,因此,不但寫出了農村夏夜的幽美,而且表現出了人逢豐年的喜悦。詞篇語言淺明,筆調輕快,選材精當,描寫逼真,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尤其是襯托手法的運用,使得詞生動,深刻,耐人尋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xinqiji/08d8z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