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蘇軾 >

高考議論文人物素材:蘇軾

高考議論文人物素材:蘇軾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那麼一般論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議論文人物素材:蘇軾,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議論文人物素材:蘇軾

高考議論文人物素材:蘇軾 篇1

1、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麼?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麼?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麼?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讚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謫後,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後,銘記着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2、一枝一葉一世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輪明月,放射出悲天憫人的光輝;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崗,一排短鬆,守候着生死離別的深情。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杯濁酒,凝結着壯志難酬的感慨;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見證了孤苦無依的飄零;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一隻小舟,帶走了蠅營狗苟的煩懣;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襲蓑衣,織就了風吹雨打後的寧靜……一枝一葉一世界,一詞一句總關情。

3、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子有意氣,雖遭官場與文場一齊潑來的污水,但他仍意氣風發,侶魚蝦而友麋鹿,心胸豁達可見一斑。

4、東坡披髮仰天大呼大江東去,他面臨的那些煩心瑣事頃刻之間沉入滾滾波濤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壯闊的滔滔江水讓東坡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失意、悲傷,忘記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談笑風生,而真正帶給赤壁完美壯烈的是蘇軾。官場上的險惡風波並沒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貧並沒有銷蝕掉他那樂觀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細泉,聆聽習習古風,故園神遊中,蒼銀白髮與皎潔月光交相輝映。一尊還酹江月,多麼豪邁的舉杯,淡逝了多少哀傷及生活磨難&&紀念蘇軾,讓我懂得了在困難逆境中應保持有奮勇向前的心……

6、蘇軾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着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鬱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

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雖然柳永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他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這個任務有待於蘇軾來完成。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説,是針對不同於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為人(《答張文潛縣丞書》),在詞的創作上自成一家。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並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後塵,因而他不滿意秦觀學柳七作詞而缺乏氣格。

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他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為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擴展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詞世界,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藴。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終保持着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蘇詞比較完整地表現出作者由積極轉而矛盾苦悶,力求超脱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繼柳永、歐陽修之後,蘇軾進一步使詞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體由分離走向同一。

蘇詞既向內心的世界開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詞所表現的生活場景很狹小,主要侷限於封閉性的畫樓繡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後,柳永開始將詞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關河、葦村山驛等自然空間,張先則向日常官場生活環境靠近。蘇軾不僅在詞中大力描繪了作者日常交際、閒居讀書及躬耕、射獵、遊覽等生活場景,而且進一步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詞與詩一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由於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味,把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小道上升為一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以詩為詞的手法則是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武器。所謂以詩為詞,是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蘇詞中較成功的表現有用題序和用典故兩個方面。

有了詞題和詞序,既便於交代詞的寫作時地和創作緣起,也可以豐富和深化詞的審美內涵。在詞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於蘇軾。詞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種替代性、濃縮性的敍事方式,也是一種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蘇詞大量運用題序和典故,豐富和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對後來詞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本質上説,蘇軾以詩為詞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蘇軾寫詞,主要是供人閲讀,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雖也遵守詞的.音律規範而不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蘇軾作詞時揮灑如意,即使偶爾不協音律規範也在所不顧。也正是如此,蘇詞像蘇詩一樣,表現出豐沛的激情,豐富的想象力和變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雖然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婉約柔美之風比較接近,但已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體現出奔放豪邁、傾蕩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新風格,如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在兩宋詞風轉變過程中,蘇軾是關鍵人物。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説: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強化詞的文學性,弱化詞對音樂的依附性,是蘇軾為後代詞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後來的南渡詞人和辛派詞人就是沿着此路而進一步開拓發展的。

高考議論文人物素材:蘇軾 篇2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台詩案、太后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雲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繫。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台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 這些事例適合話題“肩膀”、“仰望” “我想握住你的手”、“豁達與成功”、“寬容與成就”等蘇軾,《題西林壁》《明月幾時有》《赤壁懷古》《江城子》《赤壁賦》等(高中語文第三冊),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詩文。

【原文再現】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摘自《赤壁賦》

【素材評析】

《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選文中他從宇宙的變化説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適用話題】

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這些性格特點適合話題 “豐碑”、“談意氣”、“沉穩與靈動”、“高潔與志氣”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sushi/k7vo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