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蘇軾 >

蘇軾的故事(通用20篇)

蘇軾的故事(通用20篇)

蘇軾的仕途雖有不順,但是他的典故還是很有趣的,以至於流程至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軾的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蘇軾的故事(通用20篇)

蘇軾的故事 篇1

蘇軾的《定風波》,大家都很熟悉了。還有一篇《遊蘭溪》,可能很多人不記得了: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螄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餘戲之曰:“餘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餘作歌雲: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是日劇飲而歸。

大概就是説他前兩天因為去一個叫沙湖的地方看自己買的地,得病了,然後找了個聾啞人看病如何如何,這件事發生於元豐五年三月。説到這裏,可能有人已經想起來了,《定風波》前面有一句説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我當時上課看到這裏,是真的笑,笑出聲。

兩件事連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在三月七號去沙湖看地的時候碰上下雨了,而且沒傘,人家都躲雨,只有他“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蘇軾的故事 篇2

有一個蘇軾的故事,體現了他的學問淵博而且運用靈活。宋朝與遼國結盟,兩國使者往來,時常以詩文相互談謔。元佑(宋哲宗趙煦年號,1086-1093)間東坡就擔任接待遼國使者的工作。遼國使者素聞東坡的大名,想出一個奇題來使他答不出來。他們國家素來有一個對子,是“三光:日、月、星”。大凡用數字來對,必然產生難以克服的困難。你如果答四什麼,那麼下接四樣東西,就多了一個字。所以他們整個國內,沒有能對出來的。使者首先就以這個對子請教東坡。東坡答:好的,好的。就對使者的助手説:“我能對,而您不能對,也不是可以全大國之體的事。我對‘四詩:風、雅、頌。’這是一個天生的對子,何不以這去回覆您的主人?”(我們知道,詩經分風雅頌三種類型。而雅有大雅與小雅之分。四種詩的類型,就暗含在風雅頌三個字之中,這就克服了上面所説的難關。)

助手依照東坡的話去回覆,正在歎愕之時,東坡又徐徐地説道:“我也有一個對子,‘四德:元、亨、利。’”(我們知道,《易經》的乾卦首句是‘乾:元亨利貞。’乾有四德,元亨利貞。這裏東坡只説了元亨利,而沒有説貞。真的是‘犯了常識性的錯誤’。)使者似乎抓住了東坡的把柄,睢盱(張目仰視貌)要來辯論,指出東坡的“失誤”。東坡説:“你以為我忘記其一嗎?請不要吱聲,我對‘兩朝兄弟邦’。您是外國的臣子,不知道這是仁祖的廟諱。(仁祖,即仁宗趙禎。禎與貞同音,臣子是不能説出皇帝的名諱的。)”使者實在是想不到,有這樣的情況。大駭服。既而互相談話,都為東坡所勝。使者自愧不如。一直到白溝往返,咬着舌頭不敢再説什麼了。

蘇軾的故事 篇3

公元1070年,修復六井工程剛剛開工,蘇東坡就被調離杭州。這一走,連蘇東坡自己也沒有想到,十六年後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歲的他又第二次來到杭州任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願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來,當時的西湖情況十分糟糕,湖面因雜草淤塞而大面積縮小,面臨湮廢的邊緣。杭州的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人民生活和整個城市的發展都受到了威脅。西湖一旦湮廢,不但沿湖的千頃農田將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魚蝦菱藕等水生物也將完全喪失。當時,杭州是全國釀酒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廢,釀酒業必定無以為繼,朝廷也將失去鉅額酒業税源。另外,杭州當時有茆山和鹽橋兩條運河,它們縱貫南北,都和江南運河相溝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脈。在湖水充沛的時期,它們以西湖為水源,不僅河道通暢無淤,而且河水還可以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隨着湖水的枯竭,運河就不得不依靠錢塘江水,結果是鹹潮倒灌,沿河斥鹵,而且大量泥沙會隨着鹹潮淤入運河,使運河每隔三年五載就必須疏浚,其耗費十分巨大。更為嚴重的是,隨着西湖的湮廢,杭州城居民將陷於鹹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問題。面對着這樣嚴重的威脅,具有城市建設發展遠見的蘇東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興修杭州水系的計劃,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籌措工程經費,開始對西湖進行大規模的疏浚。

在這次對西湖的大規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蘇東坡下令撤廢了湖中私圍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帶全湖景深之處,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範圍內養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澱。又把疏浚出來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築了一條溝通西湖南北岸的長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橋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楊柳和各種花草。於是,六橋煙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無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後,全湖又充滿了一泓碧水,於是又在運河與西湖溝通之處建築閘堰,使縱貫城市中心的鹽橋運河專受湖水,與江潮隔絕,而使城市東郊的茆山運河專受江潮,兩河互不干擾,做到了潮不入市。與此同時,蘇東坡還徵用士兵及民工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暢,清水遍全城。

杭州因西湖之水而成為北宋規模空前的城邦,躍居當時全國第一大城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描寫杭州的富庶是“邑屋華麗,蓋十萬餘家”。蘇東坡在杭州為官兩任,兩次為官都整治西湖,興建水利,繁榮城市,造福百姓。後人懷念蘇東坡,把西湖長堤稱為蘇堤。蘇堤春曉,更是引人入勝的西湖佳景。

蘇軾的故事 篇4

説蘇軾是著名詩人,大家肯定都是贊成的,説蘇軾是宋代著名的詞人,大家更是不能反對,説蘇軾是一個散文大家,大家也無法反駁,説蘇軾是書畫大家,也是正確的,但是要説蘇軾是一個吃貨,可能大家就要思考一二了。一個宋代著名的大文學家,怎麼就成了一個吃後了呢?

這個問題,若是細想,那還真沒什麼問題,蘇軾他就是一個吃貨。有句古話叫做“君子遠庖廚”,也就是説一般在古代的男子,都不會燒火做飯,認為這有失體統。特別是讀書人,更是不會下廚房。現今有道名菜,名字叫“東坡肉”,蘇軾好東坡居士,這道肉就是他所創。若不是正宗的吃貨,若不是對吃食有着很高的追求,蘇軾這麼一個文學大家,同時還是一個宋代官員,怎麼會下廚房,甚至還創作了一道菜呢?

蘇東坡愛吃肉,“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於是他自己創了這麼一道糯而不油膩,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的“東坡肉”。不僅如此,他還作了一首與豬肉有關的打油詩: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除了東坡肉,還有一道東坡涼粉。據傳蘇東坡在鳳翔府任籤書判官時,到鳳翔東湖避暑。夏日炎炎,天氣悶熱,蘇東坡想要吃一些清涼爽口之物。

於是他讓僕人娶了一些小扁豆,然後將豆子研磨成粉狀,然後細細熬煮成糊狀,盛入石頭器皿中待其冷卻後,切成條狀,配以鹽醋辣椒等佐料涼拌,因其口感爽、滑、並有清涼解暑之功效,此後在鳳翔各地廣為流傳,時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於是將這道菜命名為“東坡涼粉”。這道菜與“東坡肉”一樣,流傳至今。

除了東坡肉和東坡涼粉,其他與蘇東坡有關的食物,還有東坡墨魚、東坡豆腐等。

蘇東坡還精於茶道,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次韻曹輔寄豁源試焙新芽》:“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從以上的故事來看,蘇東坡絕絕對對是一個吃貨。

蘇軾是一個歷史名人,被後人所熟知,不只是他的詩詞散文,關於他的一些小故事,也在後世流傳了許多。

秦少游娶蘇小妹的時候,按習俗要做催粧詩,秦少游在前方就已經被為難了許久,好不容易到了新房門口,哪知道蘇小妹説了一個上聯,秦少游久久思考而無所得,正抓耳撓腮之際,蘇東坡在一旁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靈光一現,當即對:“投石衝開水底天”。如此得蘇東坡相助,秦少游才順利娶得美人歸。

蘇軾自幼聰慧,少年時讀書常常受到師長的稱讚,久而久之自然就養成了自負的性子。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門前貼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哪知道沒過多久就被人打臉了,一個老婦人拿着一本書前來尋問,書中那字複雜深奧,蘇軾也不認識書中的字。

婦人藉此婉轉批評了蘇軾,蘇軾受了教訓,知道自己並沒有那麼能幹,需要學習的還有許多,於是將那對聯改為:“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此後蘇軾發奮讀書,這個故事一時傳為佳談。

蘇軾的故事 篇5

蘇軾的一生顛沛流離,命運多舛。他一再被貶謫,甚至下獄。然而,豁達的蘇軾無論在什麼樣的逆境下,都不悲聲歎氣、怨天尤人。無論處在何時何地,他總是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覽勝,臨淵賦詩,總是努力尋找人生的快樂,尋找人生的休閒感,而這種尋找反過來又提升了他詩詞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很多流芳百世的詩詞都是他在逆境中創作出來的。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蘇軾受“烏台詩案”之累,首次被貶黃州。陰曆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温柔的月光灑進蘇軾棲身的屋舍,還在療傷的蘇軾不能拒絕月光的邀請,披衣起牀,走入月光的懷抱,接受月光的撫摸,“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柔美的月光,撫平了蘇軾的所有傷痛。享受當下的月色才是最真實的,蘇軾的痛苦昇華了,他因此感到了快樂。而快樂的進一步延伸就是分享。他想到了在承天寺的朋友張懷民,也貶謫在此地,於是,他把這位朋友喊了來,兩人一起在庭園中,在月色中散步賞月,並給我們留下了最美的月色描繪:“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光像水一樣澄澈,庭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投射下來,好像水草交錯。於是,兩位文壇鉅子在人生境界的澄澈度上,有了交集。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58歲的蘇軾被流放到廣東惠陽,職務是寧遠軍節度副使,境況是“惠州安置”。蘇軾被貶謫至惠陽後,一間小小的寺廟,一片平凡的森林,居然讓他醍醐灌頂,豁然醒悟:快樂就在當下!

中國傳統的士大夫讀書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愛好山水,無論在什麼樣的境況中,總要在山水中寄寓感情,抒發情懷,蘇軾在惠州,自然也忘不了遊賞山水。當時,他沒有專門的官邸,寄居在惠州嘉佑寺,聽説東彌陀寺後面有座松風亭,風景不錯,就準備去遊玩一番。這松風亭在一處高地上,亭子周邊種了二十多種松樹,清風一過,松濤陣陣,十分賞心悦目。

蘇軾因年近六旬,體力不支,走着走着就有點走不動了,“足力疲乏”,就想找個地方歇歇腳,原想能在松風亭歇腳最好。可是一眼望去,松風亭還在遠遠的樹林末端,“望亭宇尚在林末”。蘇軾猶豫良久:繼續走?體力不支;留下來休息?沒有場地。正當蘇軾進退維谷時,忽然醒過神來:憑什麼就不能在此處休息?大宋王法又沒規定這裏不能休息,這兒的地上也沒長蒺藜,憑什麼不能就地休息呢?於是,蘇軾“由是如掛鈎之魚,忽得解脱”,就在停留的地方一屁股坐下來。就在坐下的那一刻,蘇軾開悟了:休閒就在當下。

這就是蘇軾的名篇《記遊松風亭》的由來。記遊雖是蘇軾記“足力疲乏”時決定就地休息的一樁小事。但蘇軾寫出了他由“思欲就牀止息”到悟出“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後的自得心情。其實,他的自得,是對隨遇而安人生態度的肯定。而他安居廣東惠州、海南儋州,凡百粗遣,不嬰於心,正是對“此問有甚麼歇不得處”要義深有領悟的實踐。《記遊松風亭》是蘇軾思之所至,筆亦隨之。雖然出語平淡、通俗卻意味深永,能真實展現蘇軾為人坦誠、天真、達觀、有趣的一面。

蘇軾這種看好當下的態度,一直伴隨着他走向生命的盡頭,在遊覽松風亭之後的第三年,公元1097年,62歲的蘇軾遠謫海南儋州。海南在北宋時期還是窮山惡水,連廟也沒有。年過六旬還被貶往那裏,簡直是滅頂之災,可能再也回不來了。蘇軾卻能在大樹底下刨一個坑住下來,依然十分樂觀。當時的海南什麼都沒有,肉沒有,鹽也沒有,藥更沒有,有的時候颱風來了,連吃的也沒有,只有捱餓。

但是,儘管環境這樣艱苦,蘇軾依然很豁達樂觀,他在海南還教了一個姓江的學生,併為這個學生作了半首詩,説等這學生金榜題名後,再續上後半首。結果,那個姓江的學生果然金榜題名了。但海南的生活讓蘇軾的身體遭受了巨大的傷害,雖然最後徽宗上台把他招回來。他也堅信自己一定能回來,但是,回來才三天,就去世了。而他那個學生沒有辜負他,成了海南有史以來第一位進士。蘇軾留下那後半首詩,江進士找到蘇軾的弟弟蘇轍最後寫完。

遠謫海南儋州時,蘇軾説:“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我本來就是海南儋州人,只不過以前寄居在四川。把當下所處的儋州當成家鄉,反而把自己出生的家鄉當成他鄉,這是一種四海為家的情懷。真是:四海為家不是無家,隨遇而安不是苟安,蘇軾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改造當下的心態,用一種積極樂觀的眼光看待當下的環境。由此,我們想起中國古代詩人以豁達灑脱塑造了一個個快樂當下。李白遭遇永王之災,卻把災難的當下轉化為“朝辭白帝彩雲間”的瀟灑;杜甫流離西南,卻把流離失所的當下轉化為“黃四孃家花滿蹊”的清新;劉禹錫屢次被貶謫,卻把宦海失意的當下轉化為“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豪邁!

蘇軾的故事 篇6

公元1079年,蘇軾因烏台詩案下獄。他的好友秦觀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渡江趕到吳興去問訊。蘇軾被貶黃州,秦觀託人帶去書信及自己的詩作,蘇軾立即寫了回信。後來秦觀受蘇軾連累,也遭貶斥。兩人就在各自的貶地詩書往來,互相勸勉。

這期間,兩人在海康相會過一次,秦觀拿出自作的輓詞給蘇軾看,蘇軾撫着秦觀的背,萬分感慨地説:“我常擔心你未能參盡生死之理,現在叫我怎麼説呢?”秦觀拿出自作的輓詞,分明是説自己已經作好了最壞的打算,看破了生死大關,再沒有什麼可畏懼的了。對此,蘇軾怎能不感慨萬千。蘇軾告訴秦觀,自己也已寫好了墓誌銘,交給隨從帶着,沒讓兒子知道。

至此,兩人再結同心。當他們一起吟嘯歌詠、泰然作別的時候,他們在精神上,已共同經歷了一次生死的洗禮,而能以最坦然的心境去面對一切厄難,他們的情感,也由患難之交而上升為生死之交。

大詩人蘇軾,因烏台詩案下獄,但好友秦觀仍舊與他友好如初,並寧願與他一起受罪。還詩書往來,互相勸勉。這才是真正的友誼,

生死之交不是甜如蜜的山盟海誓,也不是雙方取得成就時來錦上添花……而是在對方需要幫助時,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你都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我記得有人説過“只有可以為之而死的,才能藉之而生”。朋友在我們的生命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讓我們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吧。

蘇軾的故事 篇7

蘇軾讀書的故事

自幼聰明過人的蘇軾七歲知書,十歲能文,常常出口成章,發言為詩。許多年長的人都來蘇家向小蘇軾請教學問,漸漸蘇軾的名聲就傳出去了。

聽多了眾人的誇獎,再加上自家書房中已經找不到沒讀過的書了,蘇軾漸漸驕傲起來,他覺得自己從先秦諸子百家到漢代大賦、唐代詩歌都很精通,可以説到了“學富五車”的程度了。在這種自滿的情緒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書房掛了一幅自己寫的對聯: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就在小蘇軾驕傲自滿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天,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拿着一本書來上門求教。他對小蘇軾説:“我問了好多文人,但他們都説不認識這本書上的字。聽説你博學多識,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認識,所以我走了好多路專門來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幫助。”蘇軾一聽很自信地接過老人手裏的書,心想:“不就是字嗎?我肯定行!”但他翻開書看了一會兒就呆了,這本書不但沒看過,就連名字都沒聽過,而且書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認識。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話的意思了。對着老人滿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慚愧地搖了搖頭。

通過這件事,蘇軾覺醒了,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以前那麼驕傲實在不應該。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臉紅的對聯,於是蘇軾連忙回到書房,準備扯下來。但就在動手的一瞬間,他忽然停住了,只見他略一思索,拿來筆墨,在上下聯的前面各加兩字,然後端詳一番,滿意地攤開書本又發憤用功去了。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親看得很清楚。於是她來到書房,只見對聯變成: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母親微笑着點點頭。

蘇軾從小就是這樣,在學問上嚴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適的地方一定會提出來,即使對方是老師,也會直言不諱。正是從小養成的這種認真對待學問的好習慣,成就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也讓他受用終生。

蘇軾的故事 篇8

歙硯,產於婺源,是古代四大名硯之一,人贊曰:“堅潤如玉,磨墨無聲。”古代文人,案頭有此一硯,自是生色不少。

蘇軾和大家一樣,也喜歡歙硯。

蘇軾又和大家不一樣,是大名人。名人,有名人效應,用誰東西,是給誰面子,説白了,等於在做免費廣告。因此,很多制筆的,制墨的,拿着自己東西,不遠千里,找到蘇軾,讓他試試,或許他高興了,誇上一句,自己的東西就打出品牌了。

蘇軾因此很得意,可面對歙硯,卻碰了壁。一次,他派僕人去歙州,告訴僕人,去了就説,蘇學士想買方上等歙硯。在他想來,那還不是手到擒來?不久,僕人回來了,空着兩手,沮喪着臉,告訴他,歙州人不賣。

蘇軾大驚,這究竟是怎麼啦?

僕人告訴他,自己去歙州後,找到那些制硯名匠,説蘇學士想買方上等歙硯。大家問,是大蘇還是小蘇。僕人説,當然是大蘇啊。大家聽了,頭都搖得像撥浪鼓一樣,告訴他,去用鳳咮硯吧,這硯不賣。

蘇軾一聽,撓着腦袋,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句話把歙州人得罪了。

幾年前,他的老朋友王頤拿了方硯來,請他品評,其中意思,不言自明,讓他給幫忙抬高身價。

這硯,並不出名,產自一個叫鳳凰山的山頭。就在山嘴處,王頤發現,那兒的石頭呈黑色,如漆一般,石質堅實,敲擊起來,發出銅鐵之音,就開鑿出來,做了方硯。蘇軾拿在手裏,潤滑,柔和,讚賞不已,在王頤的請求下,給硯台取名,叫鳳咮硯。一高興,還在硯底寫下一行銘文:坐令龍尾羞牛後。意思是説,怎麼能讓這麼好的龍尾上品,處於蠢牛一般的其他硯台之後呢?

這話在讚頌鳳咮硯時,把其他硯給普遍作踐了一下,比作蠢牛。當然,一般硯台,貶低了也就算了,可歙硯不一樣,是名硯啊。

名硯遭名人作踐,歙州人很不爽,不爽的結果,拒賣歙硯給蘇東坡。

天下聞名的蘇學士,因為一句話,失去和歙硯交臂的機會。這,固然是歙硯的遺憾,也是蘇東坡的遺憾,因此,蘇東坡曾十分沮喪道:“卒不得善硯。”

隨意的一句話,給中國文化留下一段遺憾。

説話時,實在應有分寸,這既有益於自己,也有益於他人。

蘇軾尚且如此,何況常人?

蘇軾的故事 篇9

觸動心靈的書籍

蘇軾很小的時候,父親因進京趕考落第,便到江淮一帶遊歷,母親則在家管教孩子。母親給予蘇軾的教誨,對他的成長有很大影響。

蘇軾小時候很喜歡讀《後漢書》。書上記載後漢時朝政不修,政權落入閹宦之手。當時書生儒士反抗不陰不陽的小人統治。貪婪、納賄、勒索、濫捕無辜,是經常有的,因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監豢養的走狗小人。許多忠貞廉正之士和太學生,不惜冒生命之險,上書彈劾奸黨。改革與抗議之聲,此起彼伏;調查與審訊之事,層出不窮。當時學者與太學生,在朝廷聖旨頒佈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謀殺喪命。

在這羣正人學者之中,有一個勇敢無畏的青年,名叫範滂。蘇軾的母親經常以範滂為榜樣來教育蘇軾。

每當母親講起範滂的時候,蘇軾便會問道:“娘,我長大之後若做範滂這樣的人,您願不願意?”母親欣喜地回答道:“你若能做範滂,我再高興不過了!”

蘇軾的故事 篇10

淘氣少年的神來之筆

蘇軾6歲進入私塾學習。這個私塾不算小,有學童一百多人,卻只有一位老師,是個道士。蘇軾的絕頂聰明,很快就顯露出來。在那麼多的學童之中,他最受老師的喜歡。

平時,蘇軾在讀書之外,也有多方面的興趣。放學回家後,他常常觀察院子中的鳥巢。因為母親已經嚴格告誡蘇軾和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鳥雀,因此許多鳥雀就在庭院的樹枝上做巢,低得孩子們都可以望得見。有一隻羽毛極其美麗鮮豔的小鳥,一連數日到蘇軾家的庭院去,在庭院一棵果樹上搭建了一個鳥巢,蘇軾對這個鳥巢視若珍寶,幾乎每天放學回家都要看一次。蘇軾對童年時候庭院裏的這隻小鳥印象特別清楚。

那時候,蘇軾的叔叔已經做了官,朝廷裏的官員在經過眉山鎮的時候,都要到蘇家拜訪。每次有官員的時候,家裏都會忙亂一陣,使女們光着腳各處跑,到菜園去摘菜、宰雞,準備筵席待客。蘇軾這時候也常常會幫忙,揮汗如雨地體會着勞動的快樂。

蘇軾和堂兄妹們那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在菜園中掘土。每次掘土,孩子們都會有不同的收穫。一天,孩子們掘出來一塊美麗的石板,這石板既有晶瑩的光澤,又有精美的綠色條紋。當他們敲擊的時候,石板發出清脆的金屬聲。蘇軾拿起這塊石板説道:“我用它來做硯台怎麼樣?”堂妹説:“我看石板這麼漂亮,不如找個工匠打磨後做首飾。”蘇軾搖着頭説:“你看石板紋理多疏,一定易吸收水分,保持潮濕,我看還是用來做硯台比較好。”父親得知這件事後,心中暗暗驚喜蘇軾小小年紀竟如此心思細膩,遂找來工匠,將石板打成一塊硯台送給蘇軾,蘇軾一直把這個硯台帶在身邊,陪伴他度過金色的少年時光。

蘇軾10歲的時候,已經能寫出出奇的詩句。在他那篇《黠鼠賦》裏,有兩句是這樣的:“不一於汝,而二於物,故一鼠之齧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這篇短文描寫的是一隻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個瓦甕裏,假裝已死,等人把甕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這樣把人欺騙過。蘇軾能寫出這樣的篇章與他平時興趣廣泛,熱愛觀察生活是分不開的。

在私塾裏,先生常常會講到當時朝廷上的許多著名學者。蘇軾的童年,正是宋朝處於最賢明的君主統治之下,國內太平無事,原來西北的遊牧民族如金、遼、西夏,這些少數民族本來常常為患中國,這時也與宋朝相安無事。於是宋朝時期的文學藝術蓬勃發展,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人士。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蘇軾從私塾先生那裏,首次聽到了歐陽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心中也埋下了理想的種子。

蘇軾的故事 篇11

“蘇式”背書的好方法

蘇軾11歲時便開始認真準備起了科舉考試。為應付考試,學生必須讀經史詩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以至全篇能背誦。在班上背誦時,學生必須背向老師而立,以免偷看敞開在老師桌子上的文章。

肯發奮努力學習的學生能把歷史書上的文字整篇背過。背書時不僅要注重文章的內容、知識,連文字措辭也不可忽略,因為作文章用的詞彙就是從這裏學來的。

這種背誦記憶實在是一件艱難而費力的苦事。傳統的老方法則是要學生背一整本書,書未加標點,要學生予以標點,用以測驗學生是否徹底瞭解。最努力苦讀的學生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蘇軾讀書時也用這種方法。因為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後,對那本書所知的深刻,決非僅僅閲讀多次所能比。這樣的用功方法,對蘇軾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草擬聖旨之時,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決不會茫然無頭緒,就如同現代律師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書之時,蘇軾也會利用機會練習書法。

蘇軾的書法成就在歷史上是很高的,他的《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他絕大部分的字都相當平實、樸素,雖然他的字的特徵是外形左低右高,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氣息自是他個人的特點,就像他淵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他偶露一下手筆的《黃州寒食帖》就已經驚天動地了。由此,蘇軾的書法成就被列為宋朝四大書法家之首。

蘇軾的故事 篇12

吟詩赴宴:

蘇軾在去京城赴考的時候,被幾個相同年紀的讀書人看不起。於是他們擺下酒宴,邀請蘇軾來,打算藉機戲弄一番。蘇軾受邀後,立刻動手前去赴宴。在宴會開始之時,有人提議用行酒令將餐桌上的食物單獨食之。意思就是引用歷史人物搭配相關事蹟,還必須與菜的主材相呼應,這樣就能單獨吃一份菜。於是眾人紛紛出口成章,有人説“姜子牙渭水釣魚”,有人説“秦叔寶長安賣馬”,還有人説“諸葛亮隆中種菜”。六人先後將菜全部搶完之後,蘇軾説了一句:“秦始皇吞併六國”,將他們面前的菜全部端到了自己的面前,六人無言以對。

蘇軾的故事 篇13

出人頭地:

蘇軾參加科舉開始時,書寫了一篇極為精彩的案卷。當時的主審官歐陽修對此十分欣賞,但當時案卷都是密封的,無人知道答題人是誰。歐陽修覺得這份答案的文風與自己的弟子曾鞏很像,為了避免他人説自己徇私舞弊,就將蘇軾的案卷排在第二。開榜後,知道作者是蘇軾的歐陽修悔恨不已,對蘇軾十分慚愧,而蘇軾的大度也十分對歐陽修的脾氣。於是歐陽修收蘇軾為弟子,並説了一句:“如此俊才,真應該出榜於人頭地”。

蘇軾的故事 篇14

蘇東坡的仕途之路異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時間在“下放”中度過。42歲時,他因“烏台詩案”受小人讒言,被宋神宗貶到黃州。而他並沒有自暴自棄、放浪不羈,而是將一腔悲憤化作了文學創作的動力。此間,他寄情于山水、與古人神交,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流傳千古的詞作,在詞壇開創了豪放之風的先河,也給自己的創作開闢了一方廣闊天地。

“心煩手不閒,手忙心怡然。”蘇東坡在流放中,心中雖然煩悶,但卻沒有無所事事,反而事必躬親,進而發展出耕地、烹調的愛好。在勞動中,他的心情也變好了。於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堯舜”的入世心態很快地轉變為“聊從造物遊”的出世心態,並激發出獨特的創造力。最典型的是,蘇東坡在下放黃州、惠州期間,創造出20多種菜餚,如東坡肉、東坡鯽魚、東坡豆腐等,這些菜品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

蘇軾的故事 篇15

王朝雲,字子霞,北宋之時西湖名妓。因為家境貧困,所以王朝雲很小的時候就被賣到西湖邊上的歌舞班子裏學習歌舞。隨着年齡的增長,王朝雲的姿色越發美麗,而歌舞更是西湖一絕,於是很快就打響了名聲,成為西湖名妓。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後人常稱其為蘇東坡。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大文豪,是北宋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詩、詞、散文、書、畫都是一絕,可謂全才。詩歌方面,蘇軾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作方面,開創了豪放風格的詞派,與同為豪放派代表的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善書而工於畫,受到世人追捧。

大才子與名妓佳人,是古代小説劇目中的標配,蘇軾與王朝雲這位清麗佳人又有着怎樣的愛情故事呢?

王朝雲與蘇軾相識,是在蘇軾被貶謫杭州之時。一次友人相邀,蘇軾欣然赴宴,就這樣不期然的與王朝雲相遇。王朝雲當時還是歌舞班子的頂樑柱,陪客之時她是大頭。蘇東坡作為客人,自然得其相陪。蘇軾正喝着酒,見一清麗佳人款款而來,面容精緻,素衣淡粧卻更顯氣質出眾,仿若雨後百合,清新雅緻。待細細一看,才發現此女不正是方才濃粧豔抹,歌舞出眾的.舞姬嗎?

一個女子竟然給人兩種不同的感覺,蘇軾因此有感而發,得出後來傳頌千年的經典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這個時候,我們並不能知道蘇軾是否對王朝雲起了男女之情,畢竟王朝雲當時年僅十七歲。不過後來蘇軾的夫人王弗卻覺得王朝雲不錯,主動將其贖入府中。入了蘇府之後,王朝雲是以丫鬟的身份在蘇府過活的。

王弗贖王朝雲也許是察覺到了蘇軾對王朝雲的好感,也許是自己覺得王朝雲此人不錯,也許兩者兼有。總之王朝雲入了蘇府之後,很得蘇氏夫婦的喜愛。王朝雲因為幼時被賣入歌舞館,所以並不能識文斷字,於是蘇軾便耐心教授王朝雲讀書寫字、音樂舞蹈、詩詞歌賦。

王朝雲陪伴了蘇軾二十多年,但實際上是在黃州的時候,王朝雲才被正式抬為侍妾的。這之前,蘇軾與王朝雲有沒有跨出那一步我們並不知道。我們能猜想的是,王朝雲與蘇軾最終會選擇在一起,是有感情基礎的。他們的愛情也許萌發在初見之時,隨後在不斷的相處中慢慢成長,最後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蘇軾喜歡王朝雲的體貼,王朝雲敬慕蘇軾的才學,才子佳人,十分登對。

王朝雲陪伴蘇軾度過了人生中最為低谷的兩個時期,作為患難夫妻,蘇軾對王朝雲有着很深的感情,王朝雲對蘇軾的瞭解和深入,絕對算的上是一位紅顏知己。而蘇軾呢?也為她寫了許多優美詩篇,字字含情,句句入心。

《朝雲詩》

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絡秀不同老,無女維摩總解禪。

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板舊姻緣;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雲雨仙。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

海遷時過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

素面反嫌粉涴,洗粧不褪脣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蘇軾的故事 篇16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這豪邁雄放的詞,出自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的詞一經出現,就一掃北宋詞壇一百多年的靡麗風氣,開創了一代新詞風。他創立的宋詞豪放派,大大拓展了詞的表現方式和內容,打開了宋詞健康發展的新局面,使詞終於成為一種與詩一樣流芳百世的文學體裁。

蘇軾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還是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後人把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

蘇軾二十一歲那年,和弟弟蘇轍進京考試,結果兩人同時考中了進士。

當時,主考官是歐陽修,他一心想選拔一些有才能的讀書人。他在試卷中看到一篇論文,題目是《刑賞忠厚論》,寫得非常精彩。他本想把這個考生定為頭名,但疑心是自己的門生曾鞏寫的,怕別人説長道短,就定為第二名。直到發榜以後,他方才知道原來這篇論文是眉山來的應試青年蘇軾寫的。

蘇軾考取以後,去拜見主考官歐陽修。歐陽修與他交談了好一會兒,更加喜歡這個才華橫溢、氣度不凡的青年了。事後,他感歎地對人説:“蘇軾這青年可説是善於讀書,善於用書了,將來他的文章一定獨步天下。”又説:“我應該趕快退避,讓他出人頭地。”“出人頭地”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人們聽到了歐陽修這番話,開頭很不服氣。後來,大家看到了蘇軾的詩文,不得不信服了。

蘇軾考上進士以後,開始做官了。王安石變法期間,他接連兩次上書朝廷,認為變法有問題。當時,正是王安石當政。蘇軾不願留在京城,就請求去外地做官。

蘇軾為官,很關心百姓的疾苦。他曾在徐州、湖州、杭州等地當過地方官。每到一地,他總要為當地百姓辦一些好事。

他在徐州的時候,黃河在澶州決口,洪水滔天,淹了很多州縣。大水很快衝到了徐州,徐州百姓慌了手腳,富人紛紛出城逃命。蘇軾擔心富人一跑,民心動搖,就對富人説:“有我太守在,決不讓洪水進城!”

把人心安定以後,蘇軾請官兵一道抗洪,築了一道長堤。大雨日夜不停,洪水不斷上漲。蘇軾在城頭搭了一間小屋,日夜住在裏面,指揮抗洪,即使經過自己的家門,也不回家探望。他派官吏分段防守,終於保住了徐州城。

他在杭州的時候,發現西湖淤塞。他奏報朝廷,疏浚西湖。他用了二十萬民工,深挖河牀,用挖出的泥,築成一條長堤,這就是著名的蘇堤。

長堤築成了,蘇軾又命人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這一來,西湖的景色更美了,簡直像一幅圖畫。他曾寫了一首詩,形容西湖在晴雨兩種不同天氣中所表現的不同風光: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這首詩第一句寫晴時的水,第二句寫雨後的山,寫出了晴雨時的不同景色。三、四兩句把古代美女西施(西子)來比西湖,説不管她如何打扮,總是那麼美麗動人。這首優美的小詩,歷來被認為是歌詠西湖的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這以後,人們又把西湖稱為“西子湖”了。

蘇軾一生做了四十來年的官,在朝廷中和地方上擔任過各種官職,但他在政治上始終不怎麼得意,經常遭到排擠打擊。他曾經多次被貶官。有一回,他還遭人誣陷,被押到京城,在大牢中關了上百天。他在晚年還被貶逐到昌化軍(今海南儋縣)。他在那裏住了三四年,好不容易恢復官職,遷還內地,第二年(公元1101年),這個六十六歲的老人就在常州病死了。

蘇軾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大文豪。前面説到,他的文章名列“唐宋八大家”。當時,歐陽修非常讚賞他的文章。宋神宗尤其愛讀他的文章,進餐時,侍奉的人送上飯菜,神宗卻讀得忘了用餐,口中還連聲稱讚説:“天下奇才!天下奇才!”那時的讀書人對他崇拜得不得了,把他的文章作為學習的範本。他們説:“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根。”

蘇軾一生留下了四千多首詩。他詩思敏捷,詩寫得又快又好。有一回,他從老家去京城,坐船沿江東下,途中詩興勃發,一下子寫了四十多首。他的不少詩作都很出色,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富有哲理,已成為人們傳誦的名句。

蘇軾還是個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我國古代楷書最重要的流派有“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蘇(軾)”等,在宋代,最著名的書法家有“蘇(軾)、黃(山谷)、米(芾)、蔡(襄)”,蘇軾都列名其中。直到現在,還有人寫他的書體。

蘇軾也是一個很有成就的畫家。他善於畫枯木怪石,自成一體,傳世的不過兩三幅,已都是稀世奇珍了。他自己評價他的畫説,有一幅《寒林竹石》,“已入神品”。

説起來你也許不信,蘇軾還通曉醫藥學。後人把他這方面的論著和大科學家沈括的醫藥書合在一起出版,稱為《蘇沈良方》。

蘇軾可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啊!

蘇軾的故事 篇17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蘇軾是其中之一,蘇軾就是蘇東坡,是我國宋代大文豪。説起蘇軾大家並不陌生,都知道他才識淵博為人闊達。曾寫下赤壁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名篇!

有個叫佛印的禪師,是蘇軾的一個好友,他德高望重,佛學精湛。蘇軾受他的影響也學了些禪道。

一次蘇軾和這位老友比試坐禪。佛印欣然答應。蘇軾坐了許久微微張開眼朝佛印看了看,然後滿懷大笑。佛印問道:“你為何發笑?”

蘇軾答曰:“我現在看你就像一坨牛糞!”

佛印不作聲,問道:“那你可知現在我看你像什麼?”

蘇軾回答道:“不知道!”

佛印回答:“我看你現在像一尊佛!”

蘇軾聽完哈哈大笑,比先前笑的更歡了,回到家中還大笑不止。他妹妹蘇小妹見哥哥如此發笑不知何故,問道:“什麼事笑的如此之歡?”

“今天我和佛印比試坐禪,我看到佛印的樣子説他像一坨牛糞!結果佛印看到我的樣子他説我像一尊佛!虧他還是佛學大師!哈哈哈…”蘇軾説完仍是大笑。

“哥哥,虧你還笑得出來!你就是比不過人家!你輸了!”蘇小妹説道。

“我哪裏輸了?”蘇軾不解的問道。

“你看人家像一坨牛糞,説明你當時的心裏想的就是牛糞;而佛印説看你像一尊佛,説明他心中想的是佛!禪學高深你還差的遠呢!”蘇小妹説道。

蘇軾聽後想了想覺得有理,從此以後更加用心向佛印學習禪道。

善惡本事同根,所謂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就是這個道理!

任何一門學問皆有他的道德高深之處,如果不明其理,只是妄加推斷,憑一己之力實在太過於牽強。所悟出的道理也不過凡塵爾爾,實難端上大雅之堂。只有靜心悟道,理會本意,從根本出發,方可體會出天地大道,禪道高深!

心靜則寧!不受凡塵事物干擾,寧靜以致遠,才能打開心靜,向更加廣遠的方向發展,拓展自己的視野!

人本該如此!不必為那凡塵瑣事擾亂心智,向更高深的學界進軍! 

蘇軾的故事 篇18

佛印

(一) 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佔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説。

一天, 兩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佛印説:“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説:“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活像一攤牛糞。”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説:“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説看你像尊佛,那説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説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裏有什麼吧!”

(二)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麪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説:“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三)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遊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説: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遊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鬍鬚,高興地對黃庭堅説:“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説:“好吧!”蘇東坡先説:“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説道:“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説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説道:“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説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住佛印就坐,説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賞月遊湖,談笑風生。

(四)一天傍晚,東坡與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時值深秋,金風颯颯,水波粼粼,大江兩岸,景色迷人。飲酒間,佛印向東坡索句。蘇東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説。佛印望去,只見岸上有條大黃狗正狼吞虎嚥地啃吃骨頭。佛印知道蘇東坡在開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摺扇拋入水中。兩人心照不宣,撫掌大笑。原來他們是作了一副雙關啞聯。

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詩(屍)

蘇軾的故事 篇19

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説:“姜子牙渭水釣魚!”説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併吞六國!”説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蘇軾的故事 篇20

東坡涼粉

相傳北宋時期,大文學家蘇東坡任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縣) 籤書判官時,於鳳翔東湖避暑,炎炎夏日無清涼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濱豆(也稱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製成糊狀,盛入石頭器皿中待其冷卻後,切成條狀,配以鹽醋辣椒等佐料涼拌,因其口感爽、滑、並有清涼解暑之功效,之後流傳與鳳翔民間。後人為紀念他稱其為“東坡涼粉”並流傳至今。

標籤: 通用 蘇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sushi/8pje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