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秦觀 >

點絳脣秦觀閲讀答案

點絳脣秦觀閲讀答案

引導語:《點絳脣·醉漾輕舟》此詞當為秦觀於謫徙途中所作。下文是有關這首詞的閲讀與答案,歡迎大家閲讀學習。

點絳脣秦觀閲讀答案

點絳脣 桃源

秦觀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注】此詞為秦觀於謫徙途中所作。

點絳脣秦觀閲讀與答案

(1)詞的上片第一、兩句描寫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3分)

(2)作者在詞的下片是怎樣借景抒情的?(4分)

答案:

(1)參考答案:詞人醉意朦朧,輕漾小舟,隨着水流來到花林深處,興奮不已(2分)。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喜愛和向住之情。(1分)。(得分標準:心情2分,結合詩文分析1分)

(2)參考答案:“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勾勒出一幅壯闊而又迷濛的黃昏景象(1分),表達詩人被貶之後天涯飄泊、淒冷之情(1分)。“山無數,亂紅如雨”,描繪了一幅蕭颯的暮春畫面(1分),寫出了詩人前途迷茫、無法實現理想的無奈愁苦之情(1分)。(先分析兩景,後分析兩情也可。)

【作品介紹】

此詞當為秦觀於謫徙途中所作。詞中借劉義慶《幽明錄》載劉晨、阮肇入天台故事,隱寓嚮往仙境而天涯無路的苦境。

【賞析】

詞題“桃源”,即指桃花源,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構想的理想圖畫。在這個桃花源世界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人間爾虞我詐,賦税戰亂現象,而是一個環境寧靜,風景優美,人民淳樸,和平勞動,生活幸福的世界。這就是後代失意文人所津津樂道的世外桃源世界。秦觀貶居郴州後,聞知這個桃花源就在郴州以北,自然眷念於心。在《踏莎行》裏,早就寫出了“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的佳句,以表現他對桃源的嚮往和望不見的悵惘。這首《點絳脣》詞,也是寫他在遭受一連串政治打擊,經受了人間種種坎坷之後,抒發他厭倦現實黑暗世界,嚮往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表現他對現實世界的不滿。

詞一開始“醉漾”兩句,一下子就把人帶進一個優美的境界,寫他在郴州,借酒澆愁情狀,在醉眼朦朧中,他划起了一葉小舟,向“花深處”進發。“花深處”即指的是“桃花源”。且是信流而行,路上,一片春花爛漫的世界,不知不覺來到了“花深處”。這首二句,頗似陶潛《桃花源記》開篇:“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境界描寫。一種欣喜愉悦之情,藴藏在平淡的語言之外,頗耐人尋味。“塵緣”二句,是作者醉醒後怨恨之言。“塵緣”,本佛教名詞,《圓覺經》所謂“小塵”,即指聲、色、香、味、觸、法六種。佛家以為以心攀緣六塵,遂為六塵所牽累,故謂之塵緣。佛家認為“六塵”是污染人心,令人產生嗜慾的根源。人要想恢復其真性,就必須脱離“六塵”的干擾,做到六塵不染。秦觀在這裏是借指人間爭名奪利一類的世俗之事,悔恨自己當初不該誤入仕途,以致遭今日貶謫之禍,這正是“塵緣相誤”的結果。“無計花間住”,進一步説如今身不由己,為官府羈絆。想找一個沒有塵緣干擾的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地方,也不可得。詞的開始兩句,表欣喜之情,這裏兩句則側重感慨失望。這種有喜有慨,喜慨交錯,詞情搖曳生姿,非常感人。

詞的下片,“煙水”四句,側重景物描寫。通過各種淒涼景色,來影射詞人感傷的心懷。“煙水”兩句,勾勒出一幅令人銷魂的黃昏圖畫。“煙水茫茫”分明暗寫前途渺茫。“千里斜陽暮”則暗示其處境日下。“山無”二句,象徵阻力重重,風起花落,美好事物橫遭摧殘。“亂紅如雨”,似化李賀“桃花亂落如紅雨”意而來,原是指殘春時節了。以上四種景象合起來,便又形成煙水茫茫,斜陽千里,山峯無數風起花落,日暮窮途的渾成意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詞的末句“不記來時路”。源於《桃花源記》:“遂迷,不復得路。”寫他“世外桃源不可得”的遺憾心情。

【鑑賞】

公元1094年(宋哲宗紹聖元年),“窮兇稔惡”的“新黨”章惇被起用為相。他握政伊始,即廣興黨籍,大肆打擊元祐(1086—1094年)時舊黨的大小在朝之臣,蘇軾、黃庭堅等皆遭貶竄,秦觀也未能倖免。他始由國史院編修貶為杭州通判,途中再貶為“監處州(今浙江麗水縣)酒税”。公元1096年(紹聖三年),又被削秩徙放到郴州(今湖南郴州市)。這一連串巨大的打擊使得秦觀陷入一種蒙受壓抑而不能自拔的濃重悲哀之中。在郴州旅舍,他寫下了著名的詞篇《踏莎行·霧失樓台》,這首《點絳脣·桃源》大約也作於詞人貶居郴州時。

桃源,即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的'世外天地,並假稱其地在武陵(今湖南桃源縣境內)。那兒景色優美,環境寧靜,生活安定,人心淳真,沒有喧囂,沒有紛爭,為後代失意文人所津津樂道。秦觀到郴州後,知道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就在郴州以北,不禁怦然心動,眷念不已,在《踏莎行》裏,寫下了“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的名句,流露出對桃花源的嚮往和望不見“桃源”後的不勝悵惘。在此詞中,秦觀用夢境和現實交相迭現的手法,更為強烈地表達出對“桃源”的企慕,對現世人間的失望和不滿。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這個“花深處”,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詞人為了排憂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朧之中,詞人受潛意識的支配,彷彿覺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輕鬆自如地隨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進發。路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詞人十分欣喜,他左顧右盼,不知不覺中,已“林盡水源”,來到了“花深處”。閲讀這兩句,關鍵是要抓住“醉”這個核心詞語。醉入夢鄉,本是常事,所以説這兩句是寫夢境幻象。“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是詞人神志清爽後的抱恨之言。塵緣,本為佛教名詞。佛教認為,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慾的根源。秦觀在這兒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類。假如自己不出來求仕為宦,就不至於有此時的遷謫之禍,這就是“塵緣相誤”。而此刻身受官府羈絆,即使想找一個類似於“桃花源”的遠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這就是“無計花間住”。

下片“煙水茫茫”四句,乃是詞人有意識地擇取人世間的四種淒涼景象,來影射他黯淡、感傷的心境。“煙水茫茫”,則前途渺遙可知;“千里斜陽暮”,暗示着詞人的處境將每況愈下;“山無數”,正是阻力重重、難回朝廷的象徵;“亂紅如雨”,就是説美好事物正在橫遭摧折。這四種景象並集一起,凝現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詞人雖無片言隻語關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滿紙面。結句“不記來時路”,源於《桃花源記》。陶潛説,武陵漁人出桃花源後,在返家的路上處處作了標誌,“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個結句正暗應了題目和開頭,道出了詞人夢醒之後無路可走的窘境和苦況,表達了他“抽身退步悔已遲”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堵。

秦觀的後半生和蘇軾一樣,屢遭貶謫,但襟懷卻不如蘇軾曠達自放,所以他的後期詞作中常凝結着濃稠的悽苦、感傷情調。該詞開首兩句以輕快清麗之筆寫夢入桃源,不過是一種襯托,其目的是要借“水落”以見“石出”,凸現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艱危、困頓。詞的基本風格是幽細淒厲的。全篇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處誤、住),後片四仄韻(暮、數、雨、路),一韻到底,韻位十分密集,在聲調上也給人一種沉鬱、悽傷的感覺。

【作者介紹】

秦觀(1049-1100)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市)人。北宋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蘇軾薦為祕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税,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説:“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有《淮海集》

標籤: 秦觀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qinguan/q2dwo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