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陸游 >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抒寫的詩詞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抒寫的詩詞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抒寫的詩詞1

《觀村童戲溪上》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抒寫的詩詞

【宋】陸游

雨餘溪水掠堤平,閒看村童謝晚晴。

竹馬踉蹡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耦還從父老耕。

識字粗堪供賦役,不須辛苦慕公卿。

【賞析】

此詩寫閒居時的生活。詩中生動地勾勒出村童們在剛放晴的傍晚種種嬉戲的情態,同時也寫出了農村生活的情趣和農民樸實、知足的思想。

首聯“雨餘溪水掠堤平,閒看村童戲晚晴”,寫足詩題中童戲和靜觀的含藴。

頷聯“竹馬踉蹌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則詳寫童戲的內容。這兩句寫出了村童遊戲的原汁原味,若沒有對鄉居生活的沉潛體驗,很難寫出這樣極富生活氣息的語句。

頸聯則宕開一筆由近及遠,由實轉虛,將時空的觀照視角拉伸予以遠觀,讀者眼前出現了另外一幅畫面:村童農忙時節跟隨父兄力田耦耕,在春種秋收中,體會稼穡的艱辛、人生的至理;冬閒時則入塾學習,粗通文墨。這樣的生活方式正是剛剛經歷宦場炎涼的詩人所欣羨的。

尾聯聯提及當時宋朝實景:農夫冬閒跟着村裏的窮書生學習,但這只是學習極基礎的東西,為的是在立契,作保時不被矇騙。

這首詩是陸游免官閒居後的人生體驗,是其厭惡官場傾軋、追求澄明心境的寫照。不過,詩題中一“觀”字,卻無意識中流露了真實心態,“觀”在這裏乃靜觀、旁觀之意,並非完全融入其中與村民渾然一體士大夫的特殊身份決定了陸游可以唯美的眼光透視田園生活,卻不一定真能躬行。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抒寫的詩詞2

《夜泊水村》

【宋】陸游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卧聞新雁落寒汀。

【賞析】

此詩寫出作者雖懷報國壯志而白髮催人的悲憤。古今詩人感歎歲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頗多,但大都從個人遭際出發,境界不高。陸游則不同。他感歎雙鬢斑白、不能再青為的是報國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廣的內容,具有崇高壯烈的色彩。此聯為“流水對”但其後關連,不是互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讀者正是從強烈的矛盾中感到內容的深刻,產生對詩人的崇敬。陸游類似的詩句尚有“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等。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作于山陰奉祠,時作者已家居九年。山陰是江南水鄉,作者常乘小舟出遊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為即景之作。首聯寫退居鄉野、久離疆場、無緣抗敵的'落寞悵惘。“羽箭久凋零”,足見其閒居的鬱悶。“燕然未勒銘”,典出《後漢書·竇憲傳》:竇憲北伐匈奴,追逐單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燕然未勒,意謂虜敵未滅,大功未成。這一聯用層遞手法,“久凋零”,乃言被棄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鬱;“未勒名”,是説壯志難酬,則更憤懣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種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調。

頷聯抒發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志願,表達了對那些面臨外寇侵凌卻不抵抗、無作為的達官貴人的指斥。上句是説大丈夫在神州陸沉之際,本應“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才對,怎麼可以安然老死呢?一個“猶”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態。“絕大漠”,典出《漢書·衞將軍驃騎列傳》,是漢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語。兩鬢蕭蕭,仍然豪氣干雲,朝思夢想着馳騁大漠、浴血沙場;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對強虜只知俯首稱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奮起抵爭的文官武將的奴相。(另一説是取老子(李耳)騎青牛出關,絕於大漠之中而悟道的傳説)“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説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風景不殊,正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作者藉此典,表達了他對那些高居廟堂的袞袞諸公在國家山河破碎之際要麼醉生夢死,要麼束手垂淚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滿。

頸聯以工穩的對仗,揭示了歲月蹉跎與夙願難償的矛盾。“一身報國有萬死”,儘管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儘管生命是短暫的,但是為了拯救國難,“我”卻甘願死一萬次。“一”與“萬”的強烈的對比,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拳拳愛國心與殷殷報國情,誠可謂擲地有聲。“雙鬢向人無再青”,這一句是説,歲月不饒人,滿鬢飛霜,無法重獲青黑之色,抒發了對華年空擲、青春難再的感傷與悲憤。即便我抱定了“為國犧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誰能瞭解我的苦心我的喟歎呢?這兩句直抒胸臆,是全詩之眼。

尾聯點破詩歌題面,回筆寫眼前自己閒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個老翁,處江湖之遠,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鐵馬逝去了,戰鼓靜滅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會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可是夢醒之後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尋尋覓覓的新雁,哪裏有可以安棲的居所!這怎不教人潸然落淚呢?這兩句是借象表意,間接抒情。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抒寫的詩詞3

《關山月》

【宋】陸游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

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賞析】

《關山月》充分地體現了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飽含詩人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憤,讀來使人淚下。這種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來自其偉大的愛國情懷,還在於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構建了多重套疊的對比示現修辭文本。

從宏觀結構上看,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相應的在內容上也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別選取同一月夜下三種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態度,作為全詩的結構框架。一邊是豪門貴宅中的文武官員,鶯歌燕舞,不思復國;一邊是戍邊戰士,百無聊賴,報國無門;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詬,淚眼模糊,盼望統一。這三個場景構成了三幅對比鮮明的圖畫,揭露和抨擊了當權者只顧縱情聲色,偷得一己安寧而置兵民痛苦於雲外的腐敗投降政治。

第一段: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詩人先以“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總領全詩,與下文的諸種場景形成直接的因果關係。詩的開始“和戎”句謂本應只是暫時權宜之計的和戎,卻一忽而過十五年,有批評之意;將軍能戰而不戰,“空”字質疑的語氣很重。繼以“朱門沉沉按歌舞”和“廄馬肥死弓斷絃”這兩個典型情景為着眼點,進行對比。一邊是深宅大院裏歌舞昇平;一邊是馬棚裏戰馬肥死,武庫中弓弦黴斷。“朱門”句指朝廷的權臣、重臣已經忘懷了國土淪陷的現狀,“沉沉”用得很好,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寫出重臣不以國家為重,唯知作樂的情形。“廄馬”句寫英雄無用武之地寫得很沉痛。這種對比揭示了統治者終日醉生夢死,荒淫腐化,導致邊防武備一片荒廢的現狀。這説明他們早已忘卻國恥。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日日不忘抗金復國的偉大詩人陸游,面對統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強烈的憤慨之情如萬丈烈火,噴湧而出。

這因為南宋統治集團只顧自己的安樂,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朱門”一句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他們妥協、投降的實質,在大敵當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際,統治者卻是一味追求燈紅酒綠,爭歌逐舞的享樂生活。他們貪生怕死,向敵人屈膝投降,採取不抵抗政策,下什麼自欺其人的“和戎詔”,致使那些養來抗敵的戰馬,用來殺敵的弓箭,死的死,斷的斷,而且馬是肥死,弓是朽斷。這是多麼慘痛的現實呀!“廄馬肥死弓斷絃”是對“將軍不戰空臨邊”的補充,這兩句都與和戎下詔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第二段: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在這和戎詔下的十五年中,邊關沒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練,沒有驚心動魄的流血戰事,一切歸於風平浪靜,相安無事。在這裏,詩人把比較的着眼點聚焦於尚存者和死難者的命運和價值。對於尚存者來説,由於有統治者的“和戎詔”,多少年來,他們無所事事,只有以陣陣刁斗聲送走一輪又一輪的明月,只有把自己的心事寄託於幽咽的笛聲中,每天都在這種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發時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許多三十歲左右參軍的壯士現在都已經白髮蒼蒼了。

一個“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壯士心”,寫得何等赤誠,一個反問句,顯得多麼無奈!在這急促催月的刁斗聲中,在這如怨如泣的笛聲中,隱含了壯士們盼望殺敵立功,儘快結束這種枯燥無味的生活,早日迴歸久別的家園的迫切心情,但這種心情,又有誰能理解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如果説存活者還可以有一絲幻想,那麼對於死難者來説呢?“沙頭空照徵人骨”,一個“空”字,説明了戰士們殺敵和歸鄉的諸種願望,將隨着老死邊關、化做暴露於野的白骨而最終落空,也説明了他們的獻出的青春與生命毫無價值。

詩歌忌重字,這句詩卻與前面的“將軍不戰空臨邊”複用“空”字,看似敗筆的兩個字卻正好將“將軍”“徵人”的生活命運構成了鮮明對比。生者無聊幽怨,死者暴屍沙場,生與死的對照畫面揭示了戰士的悲劇命運,反映了戰士的滿腔悲憤,字裏行間,飽含着詩人對和戎路線的無聲控訴和對邊關戰士的深切同情。“空照”、“誰知”等詞語是他這種心情的寫照。

最後四句是第三段: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令宵垂淚痕!

從寫邊防戰士轉到寫人民,寫在敵人統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謂遺民。主要描繪中原遺民含淚盼望復國的畫面。“中原干戈古亦聞”,詩人首先展現了一幅遙遠浩瀚的歷史背景圖: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硝煙瀰漫的戰場,古代中華兒女為了抵禦外辱,曾經在這裏浴血奮戰。詩人此句用意深刻:這一句上與開頭的“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的現狀遙相對照,形成古今對比的情景,借古諷今;下與“豈有逆胡傳子孫”形成對比,詩人用了一個語氣強烈的反問句式,表達了對和戎政策的無比憤慨之情。

緊接着,“逆胡傳子孫”和“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構成一幅對比鮮明的情景:一邊是佔領中原的女真人在這裏子孫成羣,其樂融融,準備落地生根;另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淚,盼望統一,這兩個情景兩相對照,又融為一體。這幅圖景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陸游的另外兩句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原淪陷地區,胡人的盛囂塵上和遺民的痛苦悽慘,無不揭示了“和戎詔”的巨大禍害,展現了遺民的復國願望。遺民們深受異族蹂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支持他們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軍能夠揮戈北上,恢復祖國統一的局面。然而遺民們期待北伐,盼望恢復的願望無法實現,他們只好空望着南方,傷心落淚。這就是結尾兩句“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的含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luyou/q2dpo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