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柳永 >

柳永的詞《竹馬子》註釋翻譯及賞析

柳永的詞《竹馬子》註釋翻譯及賞析

導讀:《竹馬子》也是柳永自創。整首詞的意境清雅,其中既抒發了詞人個人的離愁別恨,也對封建文人命運進行了憑弔,整體基調沉鬱而又深遠。

竹馬子①

柳永

登孤壘荒涼,危亭曠望,靜臨煙渚。對雌霓掛雨②,雄風拂檻③,微收煩暑④。漸覺一葉驚秋,殘蟬噪晚,素商時序⑤。覽景想前歡,指神京、非霧非煙深處。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積,故人難聚。憑高盡日凝佇,贏得消魂無語。極目霽靄霏微⑥,暝鴉零亂,蕭索江城暮。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

[註釋]

①竹馬子:柳永創調,見《樂章集》。又名《竹馬兒》。竹馬:兒童遊戲,折竹子騎來當馬。

②雌霓:虹雙出,色鮮豔者為雄,色暗淡者為雌,雄曰虹,雌曰霓。

③雄風:雄駿之風,此雌風相對而言。

④煩暑:別本作“殘暑”。

⑤素商:秋天。

⑥霽靄:晴煙。

【譯文】

登上孤零零的荒涼土壘,站在高亭上舉目遠望,見到的是煙霧瀰漫的幽靜沙洲。雨過天晴,暗霓掛雨升起,陣陣秋風勁吹門檻,酷暑燥熱略微收斂。才漸漸感到時節已是清秋,晚蟬聲聲聒噪,似乎也是在告知金秋已來到。觀賞眼前秋景回想昔日歡愛之人,可憐她遠在那煙雲迷濛的京都。

面對此景勾起我對往昔的回憶,但如今只能頻添許多新愁,想和故友再聚已很難如願做到。站在高處終日凝望,我默默無語黯然魂銷。看遠方雨晴後煙霧朦朧,幾隻晚鴉亂飛,暮色蒼茫江城蕭索。聽南樓畫角聲聲,又把夕陽送走。

【評點】

《竹馬子》也是柳永自創。整首詞的意境清雅,其中既抒發了詞人個人的離愁別恨,也對封建文人命運進行了憑弔,整體基調沉鬱而又深遠。

這首詞是詞人在漫遊江南時所作,首先抒發了個人的離愁別恨。全篇多景語,描繪出一幅雄渾蒼涼的景象。同時,詞人又寓情於景,含蓄不盡,餘味無窮。上片寫途中登荒涼孤壘所見風雨初停的寒冷暮色,覽景追懷,感慨帝都迢遞、政治失意、舊歡一去不返。“登孤壘”、“臨煙渚”,不免使人產生一種蒼涼悽清之感。“對雌霓掛雨,雄風拂檻,微收煩暑”句中,“雌霓”和“雄風”二詞用得極妙。“雌霓”是一種色澤偏暗的虹,而“雄風”是一種清涼勁健的風,二者用於此處,既準確表現出了夏秋之交雨後的一種特有的現象,又顯得相當雅緻和考究。此時詞人靜臨煙渚,站在孤壘上,倚靠危亭遠望,深切地感受着這種時序的變換。“孤壘”、“煙渚”、“雌霓”、“雄風”,正是這一組獨特的意象,營造出了一種雄渾蒼涼的意境。“漸覺”二字稍稍一頓,引出“一葉驚秋,殘蟬噪晚,素商時序”,從而進一步明確點出了當時的時序為深秋。至此,詞人通過孤壘、危亭等意象與酷暑新涼交替之際的雌霓、雄風等特有景象相結合,藉着點名時序,抒寫了壯士悲秋之感慨。接着,詞人的情緒又慢慢地由悲秋向傷離別的方向發展,於是開始“覽景想前歡”了。其中的“前歡”,當是詞人曾在帝都汴京時來往比較密切的一位歌妓。然而“指神京,非霧非煙深處”,現在遠離汴京,難以重返,那些往事也都如過眼雲煙一樣逝去了。這一句是過渡句,使整首詞從上片的寫景過渡到下片的抒情。

下片緊接着上片,繼續寫“想前歡”之事。不過,本詞中的“想前歡”並不像別的詞中類似之處寫得那樣具體形象,而僅僅寫出了現在回想過往事情時的痛苦之情。“新愁易積,故人難聚”,把詞人的痛苦之情表現得更深了。舊情本來就難忘,而離別又憑空增添了更多新愁;別後難以相聚,又使得愁上加愁,舊愁新愁層層堆積,無法排遣。“易”和“難”在本句中既是通常意義上的對比關係,更是一種因果關係。由於無法排遣離愁,詞人只能“盡日凝佇”,“銷魂無語”,而詞人對故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通過這兩個動作,被表達得淋漓盡致。“極目”以後五句,詞人提到了霽靄、暝鴉、畫角、殘陽等意象,這些意象個個都能給人一種蕭索淒涼之感,從而有力地襯托出內心的愁悶和悲苦。尤其是“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二句,很自然地把自己一人的'羈旅之愁拓展為對人世滄桑的慨歎。下片把不見故人的孤獨愁懷抒寫得哀婉而真摯,與上片呼應,同時又以江城悽迷蕭索暮色作結,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這首詞有虛有實,虛實結合,情景交融,藝術造詣極高。上片通過時序的變化,寫出了特定環境中的景色,從而把全詞的抒情基調擺在了讀者面前。其中,前九句都是寫景,後三句是寫情;前九句是實寫,後三句是虛寫。下片則是前五句抒情,後五句寫景;前五句是虛寫,後五句是實寫。通篇這種情與景交錯的佈局,使得這首詞從整體結構上看起來變化有致,靈活順暢,絲毫不呆板。同時,這樣的佈局也有利於狀寫詞人在特定環境中的思想活動過程。全詞結構嚴謹,流暢自如,堪稱長調慢詞中的佳作。

[賞析]

這也是詞人晚年羈旅行役之作。通過登臨感懷,抒發孤獨憂傷的愁緒,寄託一種美人遲暮、前途無望的感慨。上闋寫初秋雨後淒涼,殘蟬噪晚,詞人登高望遠,觸景生情,不由地追憶以前在京城的歡樂。下闋感歎自己愁懷難遣,朋友難聚,又正值秋晚,暮鴉飛鳴,殘陽西落,江城蕭索更令人感傷。此作寫景抒情,措辭雅麗,善用典故,表現出詞人高雅的文化修養和善於借景言情的深厚功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liuyong/72my7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