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高三國旗下勵志演講稿範文_高三演講稿5篇

高三國旗下勵志演講稿範文_高三演講稿5篇

演講稿特別注重結構清楚,層次簡明。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演講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那麼,怎麼去寫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三國旗下勵志演講稿範文_高三演講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三國旗下勵志演講稿範文_高三演講稿5篇

高三國旗下勵志演講稿範文_高三演講稿5篇1

畢業前最後一節課,老師跟同學們説:“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簡單的一句話,其中所藴含的情感已經躍然紙上。在我們的學習生涯中,師生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這一師生情誼的深厚和情感,對我們人生的影響不可估量。

師者為何人?《師説》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不僅承擔着傳授知識的任務,還肩負着育人的使命,讓祖國的花朵隨着時代的發展,德智體美勞都有全面的進步,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在這花朵的培育當中,是時間、是青春、是情感的投入,而最後一課上的“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便是一個側影。

“你們再看看書”是一種寄予厚望的良苦用心。在《老師?好》這部電影中,于謙所飾演的老師一心把學生的前途放在心上,可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看到班上有同學放棄學業,到處到街上去尋找他,用盡辦法使他迷途知返;看到班上的學生安靜同學利用自己的時間為其他同學進行高考複習,擔心影響她的學習而強烈反對,與此同時,還免費給這些同學上課;看到高考臨近,要求學生停止一切課外活動。但是關婷婷同學不顧反對,堅持帶領同學們參加比賽,為老師奪回第一名後,他邀請同學們到家裏吃飯,講述自己的北大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是這位老師,也是現實生活中千千萬萬個老師為了學生的成長用心奉獻的真實寫照。

“我再看看你們”是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中學校園走出,走進象牙塔,走進社會,而老師一直留在校園,送學生離開,也盼望着學生常回來看看。如果説學生是箭,那麼老師是弓,箭在磨鍊中逐漸變得堅硬筆直,而弓也鼓足了勁,讓自己充滿力量,從而箭才能射得更準,抵達目的地。讓箭射中靶心,是弓的使命,也是弓的成就感所在,但是,與此同時,看着箭的遠去,也難免有一絲失落與不捨。

“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更是一種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而能起到這種真正的撼動力量的,唯情感莫屬了。情感由人產生,並且在人與人之間流動,而這一流動會閃爍着奪目的光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有的付出,都在春風化雨中成為另一種感動。是春華秋實的回饋,帶來的是滿足;是把感動記在心間,躍然於紙上;是愛的傳遞,“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無論是哪一種,這種情感都是當今浮躁而又功利的社會中無比珍貴的東西。

或許,我們還會看到教育中的一些令人惋惜的現象;可能,我們也會見到社會中感恩之情的缺失。但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年來,隨着尊師重教的提倡,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的優秀的高校畢業生願意進入到這一領域來發光發熱,為國家之根本——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儘管任重而道遠,而我們一直走在路上。

畢業前的最後一節課,一句“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中所藴含的情感打動了人心,又引發了許多感慨。

高三國旗下勵志演講稿範文_高三演講稿5篇2

畢業前最後一節課,老師對學生説:“我再看看你們。”

即將説再見,老師不捨,要“再看看”。是啊,人生路那麼漫長,可老師能陪伴學生走過的,終究只有一段路。這段路是艱辛的,傳道、授業、解惑,都是這條路上必經。老師要對學生們傾囊相授,讓學生從不知到知之;要對學生正確引導,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還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對學生倍加關懷,讓學生感覺到他們不僅在獲得知識,尋求真理,更在得到老師的愛。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陶行知先生如此,圖中的老師如此,普天之下的老師也莫不如此。也因着這一顆心,才有了“我再看看你們”的那份不捨。

當然,除了不捨,還有希冀。

正如圖中老師對學生説的那句:“你們再看看書。”

對於老師而言,即將揮手作別的是學生。老師希望學生再看看書,字短情長:再看看書,學生們才能更熟練地掌握所學知識,更好地應對考試,更穩健地走好未來的路。

師生一回,學生們終究要遠行,老師能給他們的,是不捨,是希冀,是一場充滿愛的目送。

這樣充滿愛的目送,我一定是擁有過的,可惜的是,在我擁有的時候不曾有太強烈的感受,直到畢業多年,才在回憶中享用。譬如我在大學畢業後回東北故鄉探親的時候,小學班主任遠遠看見我並喊我名字,説看背影也看得出是自己曾經教過的學生,説這些話的時候,班主任老師眼裏滿是真摯。

那之後我在反問自己,如果是我遠遠看到老師的背影,我認得出麼?恐怕不能。譬如我的初中語文老師在多年之後託人打聽我的手機號碼,同我聯繫,只是想知道我過得怎麼樣,她説她會為我驕傲,而我呢?接到語文老師那一刻,我除了感動,更多的是羞愧,我可能對老師也有一樣的牽掛?上述種種,應了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老師對我們那份愛,那份不捨與希冀,總是在分別之後,才被感知。

老師們知道的,是分別時,他們對學生們那一場愛的目送。

老師們不知道的,是分別後,他們也正在或終將成為學生們心中一道愛的風景,隨着時光永恆。

今天,因着圖中這一場愛的目送,也讓我想對曾經教過我的老師説一句:“請讓我再看看書,也請讓我再看看您!”

高三國旗下勵志演講稿範文_高三演講稿5篇3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管子》有言:“一農不耕,民有飢者;一女不織,民有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飢寒。管仲又説:“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耕織不僅是衣食之源,也是禮儀文明的基礎。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勞可安邦。

回首歷史,但凡偉人都有一雙勤勞的雙手。黃帝建造屋宇,縫製衣冠,製造舟車,創制樂律;虞舜種田補魚,燒製陶器,天下大和,百姓無事;蘇秦熟讀兵法,不捨晝夜,終有所成,名垂青史。無論是囊螢映雪、懸樑刺股的歷史佳話,還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説,無不展現着勤勞使人傑出的真理。

不僅如此,勤勞也是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原因之一。中華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綿延至今?有人説是外儒內法的治國之道,有人説是農耕文明的穩固保守,有人説是大海、大漠、大山對於外來文明的阻隔,也有人説是中華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諸如此類的回答,不勝枚舉。我想,中華民族的延續性與長期紮根於農耕的中國人自然形成的勤勞淳樸、任勞任怨的精神特質也不無關係。因為勤勞,我們在黃河岸邊的黃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跡;因為勤勞,我們走過了坎坷屈辱的抵禦列強的近代重生之路;因為勤勞,我們堅定不移、從容自信地追逐着我們的復興之夢。

同學們,因為勤勞,我們也才有了聞名於世的國家名片。上面印着蒼茫山脊上的萬里長城,恢弘壯麗的兵馬俑,莊重神聖的莫高窟,橫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鐵路,深入海底的鑽井平台,靜默不言的跨海大橋,呼嘯而過的中國高鐵。當然,仔細看去,上面還寫着一排無形的大字——勤勞的中國人。

反觀當下,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卻存在着回家葛優躺,洗衣靠父母,吃飯等人送,掃地不積極,學習變懶散等不正之風。英國有句諺語:“懶惰沒有牙齒,但卻可以吞噬人的智慧。”我想,長此以往,我們失去的不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動力。有人説勞動的事可以交給人工智能,誠然,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科技給予了我們越來越多的便利。但是,科技也不可能完全解決我們人類的全部需要,相反,人類需要更高級的勞動和更高的智慧來管控科技。否則,被奴役的只會是我們自己。

在未來人工智能流行的年代裏,我希望我們仍然能夠時刻想起《平凡的世界》裏那些在黃土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們,想起那句:“只有勞動才能使人尊嚴的活着,勞動對每個人來説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生存需要,而是體現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任何勞動都會受人尊重。”

同學們,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高三國旗下勵志演講稿範文_高三演講稿5篇4

當你總思考着還有更重要的事在遠方等待時,你會如何處理自己已經努力做的認為重要的事?

答案往往是一片迷茫以及對自己曾經的努力的唏噓和質疑。

“更”字的頻繁出現,正體現出你內心的慌亂和不堅定。

所以,很多時候不妨再想想,那些似乎更重要的事,真的重要嗎?而那些更重要的事因何而來?

因為責任?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將其歸入“重要”的事?之所以如此,其實是由於我們自身人格的缺失而造成心靈道德的不健全,從而覺得這些事是等着我們去做的更重要的事。這裏的“更”字,是藉口,是拖延,是缺失和推卸。

或因為貪心?這似乎是大多數人的通病。所謂“這山望着那山高”,造成的結果往往是生活的紊亂以及對正在付出的努力的消費。人總是想着有更大成效的更重要的事,無限地縮小自己正努力做的事情的價值和重要性。於是“自己認為重要”被無情地_,換來的卻是一事無成。這裏的“更”字,是不滿足,是不專注,是盲目的期待。

再有,因為他人?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以及一種不約而同的關於成功的價值觀,似乎註定我們每個人都會被覆上他人的影子。自己認為重要的不重要,父母長輩教導的才是更重要的事。這樣會讓我們在不自覺中慢慢忘了自己認為重要而付出過努力的事,卻在別人理想的生活道路上走向那些似乎更重要的事。這裏的“更”字,是獨立人格的逐漸缺失,是對他人觀念的盲目服從。

人應該首先把握好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有取捨,有分辨,有自己內心簡單的願望。在確定之後就要傾盡全力去做,不要被自己的擔心和他人的.言辭所牽絆,也不要把自己本就應做的推向遠方。

李安能拍出《少年派》,是因為做出自己喜歡的電影,是他認為最重要的事;詹姆斯?卡梅隆能在導演的身份之外多次下潛深海,是因為他清楚什麼是自己認為重要的事,併為之付諸努力……

他們從不等待更重要的事出現,也從不在自己努力的時候想着其實還有更重要的事。

重要與否,只關乎自己的內心。只有面對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我們才會傾盡全力,而所謂更重要的事,往往不重要,甚至不應該存在。

高三國旗下勵志演講稿範文_高三演講稿5篇5

在我的粗淺印象中,與老師的相處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剛開始對其有點懼怕,因為老師總比我們懂得知識多一點,這就是所謂的資本。可有時也未必是,那一次歷史老師説起張獻忠江口沉銀的話題,初開始以為説的不錯。可我讀過與此相關的文章,就知道答案並非是如老師説的那般確鑿,張獻忠失敗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這需回到歷史現場才能清楚其中的一二,而不是簡單下個結論就完事的。這是與老師交往的一種方式。從前,班主任教代數幾何,無論如何都難以達到理想的分數,這或許是欠缺理科思維的緣故。老師一直給予鼓勵。這樣的情感在今天似乎少見,我想那是沒有對的老師。

要知道,讀初中時是在名不見經傳的初中,好在憑藉老師的幫助和個人的努力,升入高中。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因為一個人的未來成績如何,除了主觀努力之外,與周圍的學習環境也有密切的關係。

當看到這一幅漫畫,不由得讓我浮想聯翩。要知道,師生之間看上去更像是古時候的學徒,在日積月累中訓練,熟練運用各種技能完成未來的工作。不過,這樣的“匠人”生活繁複,看上去也是簡單無趣,卻是在磨練我們如何成就自我。試想,若沒有老師恰到好處的給予指點,在學習的路上指不定走上怎樣的彎路。

回顧這些年在學校讀書的經驗,除了課本上的內容與老師的教導有關,而自我閲讀的訓練必不可少,那就是在大海里選取適宜自己的一滴水滋養下去吧。

最近有一部電影,名字就叫《老師好》,從那裏依然感受到尊師重教的美好世界。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此教育理想傳承的是教育文化。在我的讀書生涯中,遇見形形色色的老師,比如曾經的物理老師,因為偶然機會知道他是小説家,原來他們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説,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給我以影響力,讓我從知識中汲取營養。

我理解,這師生況味,所追求的是相得益彰。有人説有的老師一本教案可以用多年。以前可能是這樣,但在今天不愛學習的老師可能就是教育中的落伍者,有被淘汰的危險。如今説起的文化復興,在某種程度上是需要老師與學生共同完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xz0l9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