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學會有選擇地介紹論文

學會有選擇地介紹論文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指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文章入編於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是一篇説明文。特級教師黃吉鴻執教此文,整堂課瀰漫着濃濃的語文味――學生始終沉浸於“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之中,最後呈現的練筆足證學生已然能恰當地運用此文的説明之法――“有選擇地介紹”。

學會有選擇地介紹論文

課後,切切磋磋,琢琢磨磨,我對黃老師的課做了進一步地探微,想探尋其中的奧祕:大部分學生能在一節課中學會文本的説明之法,得益於黃老師對文本的深度挖掘和準確定位,得益於學習過程一直依循着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習特點,以感悟為徑,以內化為基,以運用為目的,最終使學生形成“有選擇地介紹”之能力。

一、感悟“有選擇地介紹”之法

感悟是一切能力形成的前提。黃老師深諳此道,在課堂上運用自如,刀刀切中“要害”。學生亦似乎為學習此法而來,身心俱投入,步步感悟,逐漸內化。

(一)整體入手,感悟“謀篇”須得有選擇

【片段】

在師生的相互探討下,孩子們漸漸明白:雖然課文第一自然段已基本上介紹了這幅畫的內容,但光這樣介紹,不夠具體,讀者印象不會深刻。

第一步,感悟為什麼要“有選擇地介紹”

師:但介紹具體談何容易啊!那得要花多少筆墨啊!畫中單人物就有五百多個呢。怎麼辦?

一顆激起千層浪的石子倏地投入課堂,稍事平靜的“湖面”頓時又漾起了層層漣漪……

霎時,師生、生生、生本交替互動,彼此思維碰撞,相互言語啟發。

生1:把畫上的內容一樣寫具體,其他少寫一點。

生2:只要把精彩的和印象深的寫具體,其他的用一句話概括,就行了。

……

師:那就是説,介紹須得――有選擇(生接)。(師板書:有選擇地介紹)

第二步,感悟如何進行“有選擇地介紹”

師:為什麼在這麼多的內容中作者偏偏選擇了這三段?(師指着板書――學習2-4自然段後概括出的每段主要內容――問。)

生自由讀,劃,做批註。師提示:每一段都有一句話可證明選擇這段來介紹的原因。

反饋交流後,師生形成了統一的認識:作者選擇介紹內容是有目的的,它須得圍繞“名揚中外”來選擇。

【賞析】學習是一個慢的過程,知識只有內化後才能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因此,學習急不得,過度的牽引也要不得。基於這樣的思考,黃老師將自己定位於“牽着蝸牛去散步”的導師角色,與學生一起一步一步感悟,一步一步消化,積累,豐厚,直至完全內化。

第一步,感悟為什麼要“有選擇地介紹”。老師只在學生思維順暢之處質疑,旨在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説明之法――“有選擇地介紹”。未成曲調先有情,起到先入為主之效。第二步,從謀篇的角度感悟如何進行“有選擇地介紹”,給學生説明之法的整體印象,高屋建瓴地加以夯擊,初步感知至此形成。

這種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比較困難的、指向主題的行文結構,就這樣,在黃老師的步步引導下,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認清了其中的奧妙。其過程是那樣地不露痕跡,水到渠成;其效果是那樣地紮實,篤厚。贊。

(二)立足語段,感悟“構段”須得有選擇

【片段】

以第2自然段的教學為例(第3自然段是在學生習得此法後以自學為主)。

第一步,感悟“有選擇地介紹”人物

師:寫人物多,99個字。這麼多的人怎麼99個字就解決了,祕密何在?

生1:省略掉了,文中用了省略號。

生2:文中有許多帶有“有”的句子。(師:幾個?)

生(齊):7個。

師:3個,3個行嗎?

生:不行。3個太少,寫不出人多。

師:那30個不就更好了嗎?(不行)13個呢?(也不行)這太――麻煩了(生接)。

師:不多不少,7個剛好。這也是――有選擇地介紹(生接)。

第二步,感悟介紹結語的玄妙之處

師(提示):最後一個“有”字句和前面的六個“有”字句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生1:最後一個有官吏和讀書人。

生2:前面6個句子每個句子都是介紹一種人物的,而最後一個句子介紹了兩種人物。

生3:其他的“有”字句後面都用逗號,而最後一個“有”字句後面用的是省略號。

師:也就是説,最後一句與前面6句的表達形式是不同的。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表達形式不一樣了,用上了省略號,表示作者下面不想再寫了。

生(齊):是。

師:哦,這也藏着祕奧啊!

【賞析】《清明上河圖》共繪了550多個各色人物,畫中的人物大小雖僅寸許,但個個神態畢現,形神兼備,極為生動,極富情趣。因此,要用99個字將其描述殆盡,必得有選擇地介紹,這是作者介紹的高明之處,也是黃老師慧眼識“玉”之處。

文章2、3倆自然段具體介紹了此畫的兩個典型內容――人物和街市。黃老師只和學生一起“啃”透“人物”段,分兩步進行,先悟透人物亦須得“有選擇地介紹”,進一步夯實了課始感悟的謀篇之法――“有選擇地介紹”,再通過介紹結語與上文的'不同之處,以新穎衝擊學生的眼球和大腦,自然而然地感悟文章的介紹結語之妙。學完第2自然段,學生對“有選擇地介紹”已有了比較立體的認知,其知識內化也較豐厚了。

運用第2自然段的學習之法,自學3自然段,學生已然熟練,知識基本內化,為課尾的練筆做了充足的鋪墊。

黃老師引導孩子感悟段中介紹人物的表達方式,放手孩子自學“街市”,還是那麼空靈,還是那麼恰如其分。如此,學生對文本的語言表達還會印象不深刻嗎?

二、運用“有選擇地介紹”之法

學生悟了,並透了。黃老師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再加了點“外料”――遷移運用,把學生的“語用”能力之培養夯得實實的,進而納入到各自的言語表達體系中,成為能靈活運用的言語表達能力。

【片段】

師:同學們,一般我們什麼時候用到這種本領?

交流後,出示練筆:

(1)一到放學時間,校門口太熱鬧了。( )

(2)超市裏的物品可真多。( )

(3)我們班有五十幾名同學,個個都有自己的拿手本領。( )

生自由練習,反饋交流。

下面是一生的交流內容:

一到放學時間,校門口太熱鬧了。有高聲吆喝的賣糖葫蘆的小青年,有熟練地翻着煎餅的老大爺,有騎着電瓶車來接孩子的漂亮媽媽,有狠按喇叭急着趕路的的士司機,有揹着書包的小學生和提着袋子的老師……

【賞析】從孩子們彙報的習作中,“有選擇地介紹”已深深烙印腦中,其中的奧妙之處――選擇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結語處需不同呈現,還得用上省略號……已能靈活運用。“有選擇地介紹”之能力已於絕大部分孩子之中形成。這樣的語文課,我們還能奢求什麼呢?

教學已經結束,我的思考卻依然活躍。任何知識只有內化後才能靈活語用,只有不斷運用後才能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理論我們老師都明白,但要將這理論外顯,踐行於課堂教學之中,好多老師還是頗有難度的――最主要的是“語用”的挖掘與內化,如何才能恰如其分;遷移運用怎樣才能與閲讀教學緊密結合,與學生認知體驗緊密結合,以達到高效。

黃吉鴻老師這節閲讀課,宛若一縷陽光,穿透了籠罩於我心頭的迷霧,從中我似乎窺見了閲讀課“語用”教學的真諦。整堂課,黃老師始終站在學生背後,啟發,引導,點撥……一直把正住自己的角色,毫無越俎代庖之嫌;學生呢,從逐步感悟至透,到遷移運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之能力有效地得到了培養。在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語用”課堂中,學習興趣、學科性質、學科素養都得到了真真切切地落實,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能站上此高度,足矣。

標籤: 選擇地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zykrq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