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讓學生在輕鬆快樂中學習小學語文論文

讓學生在輕鬆快樂中學習小學語文論文

【摘要】

讓學生在輕鬆快樂中學習小學語文論文

快樂是一根神奇的魔棒,如果把它用在課堂上,就會讓枯燥的變成生動的,乏味的變成有趣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就應在“味”“趣”“樂”上下功夫,採用直觀生動,富有趣味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

簡單語文 快樂語文 愉悦教學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由於學生對象的年齡特點,容易出現“老師激情澎湃,學生無動於衷”的情況。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課堂教學就應在“味”“趣”“樂”上下功夫,採用直觀生動,富有趣味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寓樂於創——開啟智慧的大門

1.創造性的進行教學

課堂是學生與教師共同探討問題的陣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打開孩子的思路,讓他們獨立思考;引導他們敢於表達,在課堂上暢通所欲言。而講解課文時,我們可以給呆板的課題“改頭換面”,使它變的更生動。如《小柳樹和小棗樹》—課,出示板書的時候,可用綠粉筆寫“柳樹”,用紅粉筆寫“棗樹”,並把一個寫得大些,另一個寫得小些,這樣學生一看,就覺得有新鮮感,注意力就跟着集中了。

2.創造性的進行評價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有這樣一句話: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要善於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孩子的價值去理解孩子,讓教學評價的語言更豐富,更有色彩,力求做到:“準確得體,親切豐富,婉轉巧妙,獨特創新。”

二、興味盎然——原來語文這麼簡單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學的重心應落在語言這一思想內容的載體上。而有些老師不停地解詞、説詞,反覆地分析、強調,這對小學生來説,無疑是生吞硬嚥,強行施教,不但起不到教好語文的效果,還使得學生害怕語文了。那麼如何讓學生學好語文,使課堂有“語文味”,我認為關鍵在於要抓好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對此,要注意以下兩點:

1.把握教材內容,降低學習門檻

一些教育界的前輩早就指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點就是針對學生實際,把握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地學習語文。比如,二年級上冊《識字8》僅8個詞。在教學中,可以採用直觀的形式,不斷重複再現詞卡、圖片,完成從語言文字到畫面的轉換,達到有效識記。老師不失時機地播放我國嫦娥一號升空的壯觀場景,學生被吸引住了,有的同學還小聲地討論。這樣,孩子“説”的慾望就被調動起來,隨後,老師可以以此創設對話交流的平台,把自己知道的我國航天科技成果跟學生分享。這樣,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我國科技的進步,以及作為中國人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也就能輕鬆的學好語文了。

2.注意細節處理,提升學生水平

特級教師劉仁增老師也非常重視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縱觀劉老師的課堂教學,他總能從一個個普普通通的詞中拽出些“不普通”來。如劉老師上《矛和盾的集合》一課,他抓住“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句話,()結合其中的“盾的自衞、矛的進攻” “合二為一”“大顯神威”等詞進行語言訓練,並以這句話為原點,輻射整篇課文教學,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説明文立刻變得形象生動有滋有味。當然,這樣的精彩離不開這位優秀的特級老師對教學細節的妥善處理。這也教會我們,從細節出發,有效引導課堂教學,學語文,很簡單。

三、激趣導學——激發快樂的火花

快樂是一根神奇的魔棒,把它用在課堂上,就會讓枯燥的變成生動的,乏味的變成有趣的。那麼如何運用快樂這根“魔棒”進行教學呢?

1.開展遊戲,用表演來愉悦教學

語文課的教學,倘若就憑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書,已經遠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麼老師就要學會對教學形式進行變通,可以嘗試遊戲法。如在教學拼音時,可以利用拼音卡片進行“猜一猜” “快找同伴”等遊戲,幫助學生掌握拼音,學會歸類。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學生對文字的印象和理解。

而低年級的孩子,雖然他們的注意力易分散、好動,但是,他們模仿能力強,有很強的想象力和表現欲。因此在閲讀教學中,讓學生即興表演,是促進其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的有效手段。而且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表演,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集合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參與,這樣,提高的不僅僅是對課文的理解水平,更是整體的語文素質。

2.開展比賽,用競爭來愉悦教學

小孩子大都爭強好勝,我們可以把比賽活動引入語文知識的學習中。如在“展示台”中比比誰識的字多,誰的畫畫的好,誰的日記寫的棒等。有比賽、有輸贏,學生們就會產生競爭心理,爭着上榜,形成積極向上的向學氛圍。

比賽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進行猜謎語、讀兒歌、繞口令等比賽,使學生在仔細聽、認真想、相互説、高興做的比賽活動中,思維始終處於一種“要學要説”的活躍狀態。

3.講演故事,用情節來愉悦教學

小學生擅長形象記憶,他們聽故事時注意力比較持久,所以課堂中的某個環節,如課文導入、課中情緒調動、識字等,老師可以聯繫教材進行編故事,創設情節,如教“遊”字,筆者借鑑了一本資料書上介紹的故事: “方”先生一個“人”帶着兒“子”去游泳。教學時,老師先讓學生注意觀察,想一想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記住它或者哪些地方需要提醒的?學生很容易就説出“遊”字的右邊與“放”字不同,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從“識字”到“寫字”需要一個過程,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老師就引入了這個故事,聽着聽着,有個學生舉手説:“老師,我明白了,方先生的孩子我們不能把它弄丟。”於是老師就順水推舟地説:“是啊,要是你們把方先生的孩子弄沒了,他要找你們賠的呀。”學生聽了,哈哈大笑。在以後的檢測中筆者發現,這個以前經常寫錯的“遊”字,學生居然全都寫對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vky43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