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論文

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論文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對比實驗:讓學生坐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要尊重、幫助殘疾人,這是間接學習;而讓學生坐在輪椅上像殘疾人那樣驅車爬坡,這便是體驗學習。最後兩種學習的效果相比,後者明顯好於前者。原因是後者使學生親身感受到了殘疾人的生活艱辛,從而增進了學生對殘疾人的理解與同情,達到教育目的。同理,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如果只重視書本內容的教學,不給學生進入到生活中感受數學存在的機會,不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引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時間久了,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趣味與意義,數學能力的提高就難了。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正因為如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需要提倡“體驗性學習”,需要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從而提高學習本領,達到學習的目的。

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論文

一、走近生活,在情境中感受“活”數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越貼近,學生領悟並且接受知識的程度越高,原因是具體、生動、形象的生活更易讓學生產生共鳴。所以數學課堂教學應從生活中引入活水,引導學生將視野投向五彩繽紛的生活,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理解中感受數學生命的靈光。

1、課前走進生活,體驗有價值的數學。

小學生由於生活經驗不豐富,學起一些數學知識來,常常找不到生活中與其相關的數學知識原型,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難。教師在教學這些內容之前,組織學生走進生活,或參觀,或動手,或收集,與生活中的數學素材結成親密的朋友。如教學“統計”時,就可結合學校的“六一”節活動向學生提出“學校要買水果、糖果、書籍,購買的教師不知同學們喜歡些什麼,你們能作出調查嗎?”這個問題與同學生活密切相關,同學們在課前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調查中去。正式上課了,教師根據同學們收集來的數據,引導他們作出整理分析,繪製統計圖,幫助購買教師作出合理的決策。原本像“統計的意義、統計圖的繪製方法與過程”這些很難傳授的知識,學生在親身經歷之後,有了相應的生活經驗,思路打開,上課熱情很高,學習起來就很輕鬆。又如教學“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前,讓學生在家與父母合作設計一個長方體;教學“面積測量與計算”前,讓學生在家與爸爸一起量量自己房子、自己房間的長寬,算算它們的面積等。這些體驗都將為學生課堂中的成功打下基礎。

2、課中鏈接生活,開放課堂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學習內容絕大部分可以聯繫生活實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把實際生活融入到學生學習中來,學生才會感到倍加親近,才會感到數學其實在生活中,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當數學學習與生活掛上了鈎,數學知識就不再是抽象的,不再是個模型而已,而是活生生的有了生命了。學生學習興趣濃了,探索慾望強了,這都來自對生活的體驗。例如在一節計算教學課,教師讓學生估計一下,下面哪個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齡?A、500分;B、500天;C、500周;D、500 月;E、500小時。為了猜測出這個問題準確或比較準確的答案,學生將會進行必要的計算,在這過程中,體會到計算的運用意義——學數學是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又如在教學“面積單位”時,可通過讓學生摸摸自己指頭的面、桌子的面,測測、量量、算算黑板、教室的面積,來到操場上,走走、跑跑,來到野外看看、想想,用目測法估計操場與田野的面積大小。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讓學生説出生活中一些與數字相關的號碼的作用,如你穿幾號的鞋子?報警電話是多少?你今年幾歲了?通過對這些來源於學生生活的數據體驗,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含義,學起來也就不難了。

二、自主探究,在課堂中經歷“學”數學。 1、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把學生引入探究中去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對學習數學過程的體驗。學數學的過程是一種創造的過程,就是學生對數學知識、數學方法、數學規律的第二次創造,教師的任務是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把學生引入到這種再創造活動中去,讓學生帶着自己的個性與經驗找出自己心中的定律。實踐經驗進一步説明,那種只注重新鮮知識傳授的做法必定要扼殺孩子們的創造力,必定會影響孩子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定是失敗的。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從情境練習出發,先讓學生計算校園裏一塊長方形面積的草地,在完成之後,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什麼方法計算出教學樓右邊那塊三角形草地的面積?”這個問題的價值體現在兩處:一是有利於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經歷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二是這裏面隱藏着一個數學思考方法,即利用已學過的知識找到未學過的知識。有價值的問題常能將學生思維的焦點聚集在探究上,引導學生去體驗知識獲得過程。這一點也正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

2、提供探究機會,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獲得過程

留夠動手的時間。“活動是認知的基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能加深對數學的理解與認識,在頭腦中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覺表象,有助於揭示數學問題本質特徵和本質聯繫。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常常會擔心學生沒有自主探究能力,達不到預期目標,不敢讓學生動手太久。其實許多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差,很大原因是教師的不放心造成的。教師在一些數學活動過程中,要相信學生,給足學生時間動手。如在教學“體積單位”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立方厘米與立方分米兩個單位之間關係時,筆者讓學生先猜1立方分米要多少個立方厘米?學生説100、500、1000……,然後讓小組幾個學生合作用多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疊,學生動手實踐了足足有5分鐘,40分鐘的課堂,5分鐘是寶貴的,但也是值得的。不管是疊好了,還是沒有疊好,凡疊過看過的同學,對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關係都會有一個具體表象,此時引導他們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留夠思考的空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數學也同樣需要學與思相結合。當教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思考;當學生在學習後提出有爭議價值的問題,教師也要抓住時機,給足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的時間。我曾在一本雜誌上閲讀過一堂“典範”的美國數學課例,當老師問:“我們在體育課上都有跑步的'體驗,為什麼有人跑的快,有人跑的慢?”一學生思考後回答:“誰的個兒高,誰就跑的快,誰個兒矮誰就跑的慢。”在這個時候,老師默不作聲,只是怪異的目光望着其他同學——等待。這一等待不要緊,等出了激勵的爭議,有的説:是這樣的,班上A同學個高就跑得快;有的説:不是這樣的,班上B同學個兒就沒有A同學高,可跑得就比他快;有的説:這和個兒高矮沒關係,和步子跨得快慢有關係……就這樣,學生在爭議中辯清了知識。教師的等待在我們課堂上經常會使用到,這是一種策略,老師像法官一樣給學生的回答下結論是沒有必要的。

數學課上,要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不僅要捨得時間,還要提供探究的空間,筆者在教“行程應用題”時,就用了這樣一道開放題:放學了,徐青和楊婧同學離開學校回家,徐青每分鐘中走50米,楊婧每分鐘走60米,15分鐘後,兩人相距多少米?許多同學一開始就列出式子(50+60)×15=1650(米),教師及時點拔,讓學生從思維定勢中回過神來,認識到自己原來只考慮到相背而行,實際上還可能是同向。之後還有學生提出“楊婧走了10分鐘其實就到了家”等一些有趣而符合生活實際的情況。學生對自己的發現既驚喜,又熱情,課堂上洋溢着生機與活力。

留夠交流的時間。交流是數學課堂所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只有在比較交流、合作交流、爭辯交流中,一些模糊的數學概念,一些模稜兩可的方法才會更加清晰。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對話、爭辯,教師只要在他們脣槍舌箭的關鍵處恰當點撥與引導。正如有位特級教師所説的:教學無需色彩斑斕,精雕細琢,學生無需精心打造,塗顏擦色。只需供給他們這樣一份自由的學習氣息,他們會像學者一樣去研究,去發現,去爭辯,去想像,真正體驗到新的一切。

三、實踐活動,在快樂中感悟 “玩”數學。

傳統教學的缺點就在於把學生學習圈固在小範圍的課堂中,動口不動手,缺少實踐操作。現代教學論要求:學生不光是口、耳要進課堂,手、腦甚至於整個身子都要在課堂上發揮作用,即就是要學生參與數學相關的實踐活動中來,在活動中玩數學,在玩中感悟數學,在感悟中深化情感,深化表象,在感悟中形成自己的數學能力。

1、在“玩”中培養興趣。

實踐證明,凡是喪失了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學生,一個“玩”字開始是很有效的方法。因為玩中有真情,玩中有快樂,玩能帶給學生清晰的表象,玩能醖釀學生探索的內驅力。在“長方體與正方體”教學之後,我和同學們“玩”起了快樂了遊戲:我讓大家拿出鉛畫紙,引導他們畫出能折成正方體的圖案來,並在圖案的各個小正方形上分別寫上每個面的代碼,不管用數字還是字母。在完成後,我讓學生走出座位找自己要好的同伴,開展“你猜我驗”的遊戲活動,驗證的同學可出:“‘A’對面是什麼面?‘B’在前面時,它的左面是什麼?右面是什麼?”等問題。猜的學生不僅要説出猜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説出理由。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忘記了自己是在學習,忘記了疲勞。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空間觀念、空間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2、在“玩”中捕捉數學規律。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促進人們素質、個性發展的最主要途徑是人們的實踐活動。而玩正是兒童這一年齡階段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在教學時,教師要努力把課本中的一些知識轉化成實踐活動內容,營造符合小學生心理規律的學習氛圍,來滿足兒童天性。在組織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我只是要求學生準備了供實踐體驗的學習材料:一個平行四邊形的硬紙板,一把剪刀,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求平行四邊形的方法。學生在剪、拼、湊的實踐活動中,感受到了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這種“玩”的過程,學生是終身難忘的。又如在引導學生認識“圓柱體表面積”時,就可以讓學生摸摸圓柱體模型,分析各個面的組成規律,然後拿出長方形的紙,動手做做,在做的過程中分析圓柱體各個面與長方形各個面的關係,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圓柱體的側面積就是長方形的面積,圓柱體的面積就是圓柱體的側面積加上上下兩個圓的面積。在學生有豐富感性認識後,學生自己也能推出圓柱體面積計算公式。

四、迴歸生活,在現實中體驗“用”數學。

生活中的數學並非像數學課本中的數學一樣現成與呆板,要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以真正提高,就要常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發展數學。學生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學生的運用意識就會提高,學生創造意識就能得到加強,在生活中運用也讓學生得到了寶貴的體驗——學有所用。在教學“乘法分配率”之後,學生對它的生活意義理解不了,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組生活問題:如果你在商店買東西,買了7只雞蛋,每隻0.8元,買了7袋黃酒,每代1.2元,又幫你爸買了 7包煙,每包8元,你能很快知道共要多少元嗎?這時學生速度投入到運算中去,當有些同學很快就算出70元時,我請他説出理由,並點明主旨:看,乘法分配率跑到商店裏來了,在其它哪些地方也會出現呢?在尋找過程中,學生感到了學數學的意義,體驗到做數學的樂趣。又如在教“圓的認識”知識後後,讓學生想想馬路上的路蓋一般是什麼形狀,為什麼?在學習了“圓錐”知識後,讓學生回家測量谷堆或沙堆的體積;在學了“比例尺”後,讓學生走出教室,畫畫學校平面圖。數學就是這樣精彩與浪漫。

參考文獻:

①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常汝吉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1

②《新課程教學法》小學捲上/張衞濤.周衞勇主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3

③《教學月刊》.教學月刊出版社. 2007年1至5月,2008年1至3月

④《小學數學教學與思維能力培養》.華藝出版社,2005.7

⑤《好課是這樣煉成的》(品讀名師經典課堂〈數學卷〉),雷玲主編.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6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l4w4m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