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淺論素質教育目標下大學德語教學方法的創新論文

淺論素質教育目標下大學德語教學方法的創新論文

論文摘 要:德語是一門比較複雜的語言,其具有語法結構複雜,形式多樣等主要特徵。本文主要介紹了德語在當前大學教學中的現狀,並對大學德語教學的創新方法進行探討,並就德語課的選取教材和教學內容上提出一些建議。

淺論素質教育目標下大學德語教學方法的創新論文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 德語 方法 創新

隨着世界各國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日益頻繁交流上,各國在教育領域上的交流與合作也成為了當前國家教育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和發展方向。國內各高校在素質教育的改革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對培養符合市場需要,具有國際化能力應用型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適應現代高校教育的國際發展需求,對大學德語教學的方法提出了創新的要求。

1.德語教學現狀

德語的教學方法一直是各高校教學的難點。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讓對方明白要表達的意思,是學習德語的主要目的。德語教學的方法主要側重於引導學生死記硬背,進行大量的機械化語言訓練,起到鞏固記憶的作用,達到能夠運用德語進行交流的目的。

現在的教學方法偏向於重視語言的規則和語法,忽視了對語言技術的培養。教學過程較機械化、死板化,與真實的語言環境和實際學習語言的意義相脱離,不能將所學到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於被動的狀態,這種吸收式的學習方法,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求知慾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主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探討、創新大學德語教學的方法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2.德語教學的創新方法

2.1提高對德語聽力的重視程度

德語作為第二外語,在説、聽、寫方面沒有過多的要求,但它與其閲讀能力是相互互補的。注意培養德語的口頭練習,對學生的聽、説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正確指導學生重視德語的聽力訓練,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德語聽力的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利用各種渠道指導學生,讓學生對聽德語產生濃厚的興趣,重視聽力,增加學生學習德語的學習動力,為下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讓學生多聽德文歌曲,在輕鬆的音樂環境中,加強對德語語感的掌握。

2.2利用國家文化調動學習積極性

語言是國家文化的載體,更是國家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在學習德語這門語言課程的同時,學生還應該瞭解和熟悉德語國家當地的風俗習慣等,對相應的文化有一定的瞭解。教學是一項雙向的活動,即要充分發揮出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積極性,激發出他們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在合理的處理好教材內容的教學過程中,適當的穿插一些德國的國情知識、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可以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課堂教學時應該把學生看作是教學的主體,教師作為教學的客主,啟發並調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同步思緒。

2.3課堂閲讀的提問式方法

在課堂閲讀教學方面採取先提問,在講解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先提出幾個問題,然後學生進行自行閲讀,教師對所提問題進行檢查。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弄懂了句子的結構,掌握詞語的使用方法,而且還學會了找課文關鍵詞和核心句,提高了學生的德語閲讀能力。提出問題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現機會,讓學生感到能夠學以致用,主動而更具效果地進行學習,進而為課堂教學帶來勃勃生機,創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形成教學的良性循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不斷的`提高自身知識的學習,不應該僅僅只是拘泥於課本和註釋,更應該做到緊密聯繫實際,適時地對教材進行補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4採取小組式的教學活動

在素質教育的目標前提下,教師與學生應該建立起良好的師生合作關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儘量多組織學生參加交流活動,讓學生在提高自身交際能力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比如,把幾名學生組成一組,來共同合作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學生之間可以自由組合或由教師指定組合。採取以小組式的活動形式,適用於激活學生在某個領域的知識,互助互補的進行學習,得出解決問題的答案。小組式活動的主要內容應該是與教材教學具有相關性的,學生有一定自己的觀點或是掌握一些相關內容。只有處於學生熟悉的學習內容中,小組式教學活動才能進行,才能更好的激發出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因此該教學活動方法可與課下活動相結合,課下讓學生收集資料,課上進行分組討論,進而提高學生在德語方面的學習效率。

3. 德語教學改革建議

在德語的學習階段,學生應該採取理論聯繫實際的學習方法,語法學習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已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3.1選取教材的實用性

在選取德語教材時,應針對實際應用和教材內容相結合的原則,選擇實用性較強的大學德語教材。教材的內容方面應該偏向於語法內容更具實用性,教學內容應着重在語法知識方面學習上,而並不是單純的只講理論,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重於對技能的學習,而技能又重於知識。另外,在教材中還可以適當的加入圖片等元素,更能符合當代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而且還能達到圖文並茂的學習效果,加深學生印象。

3.2教學內容的優化性

大學德語教學的內容主要採用教師傳授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廣泛閲讀各種德語知識書籍,歸納總結出一些具有同性的規則,並對不同的規則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對教學的內容起到優化性的推動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和選擇性的設計出符合學生特徵的教學內容,重點講解學習德語的核心知識,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學生學習方法。以教學內容優化性,重點突出難點重點,並且對重點的語法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幫助學生取長補短,加強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3.3推廣學習的積極性

德語做為一門大學語言學科,在使用上還是具有廣泛性的。推廣多媒體教學技術應用於德語教學當中,在教學課堂上藉助多媒體技術,使教學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採用音像效果使原本枯燥的學習轉化成為生活的生活情景,讓課堂教學栩栩如生, 使學生提高對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從中領悟語言的實用性和德語語言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大學德語教學大綱修訂組.大學德語教學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錢文彩.漢德語言實用對比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張建欣.關於德語初學過程中進行德英對比的思考[J].德國研究,2002,(1).

[4] 硃諭.試論跨文化培訓在德語教學中的適用性及方法[J].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8(5).

[5] 王鳳.談德語語言遊戲在低年級德語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華橋外語學院學報,2009(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rqdq9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