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特色分析論文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特色分析論文

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是五所國立理工學院,學制三年,屬專科層次。由於理工學院的教育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術應用和創新能力,要求學生能迅速上崗,為僱主創造效益。因此,這些院校在受到企業和僱主青睞的同時,也培養出一大批在產業界建樹卓越的創新人才和精湛的產業技術工人,促進了新加坡經濟的繁榮,對新加坡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特色分析論文

一、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一直處於不斷髮展壯大之中,規模日益擴大。由表1可知,理工學院的入學人數、註冊人數、畢業生數基本呈增長態勢,2004年至2013年,理工學院的畢業生人數在10年間從16834增長至24157,增長了7000多人。可見,新加坡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數穩定增長,且增幅較大。二、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特色

(一)課程設置注重實用性

“實用性”是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最大特色和一貫的傳統。課程設置也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不斷地調整和改革課程重點,重視課程的實用性。由表2可知,新加坡五所理工學院所設置的專業側重工程學、經濟與管理、信息技術、健康科學等與社會經濟需要密切相關的專業。新加坡高職課程開發從企業對人才要求的實際出發,尤其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各理工學院開發課程時不僅主動對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並積極與企業和行業聯繫,以確定課程內容。而且,學院課程開發委員會必須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加入,以保證開發的課程與企業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增強學生對實際工作的適應能力。課程以技能訓練為主,技能訓練佔70%課時,理論學習僅為30%。〔3〕而且,為了滿足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專門開設如射頻工程師開發、電腦動畫開發等專業技術課程。此外,新加坡高職專業課程設置具有超前性。學院在開發課程時,不僅與國際著名學院和國際行業協會保持聯繫與交流,以確保課程的先進性,而且將有關領域的前沿科學理論和研究成果穿插於課程之中,課程設置始終瞄準國際產業技能發展的最前沿,及新興行業的發展趨勢、國際新技術動向(特別是高科技發展的最新發展動向),注重課程計劃和開發、專業設置和開設與國際接軌,不斷給高等職業課程提供新信息,以搶佔技術制高點。

(二)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工廠”教學模式

新加坡高職教學依託於其創造性的“教學工廠”教學模式,成功地實現了理論與實踐學習的完美結合。“教學工廠”以學院為本位,並不是在學校之外、教學之外再辦一個教學實習工廠,也不是在社會上選定某個工廠供學生學習,而是基於學院現有的教學系統(包括理論課、輔導課、實驗課和項目安排),在生產廠家與學校聯合辦的以教學和技能訓練為目的的生產車間所設定的“工業項目組”進行教學和學習。學院承攬生產廠家的工業項目,廠家則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學院裝備一個和實際工廠一樣的生產車間,給學生一個真實的工廠生產環境。新加坡各理工學院“教學工廠”承擔的研發項目較多。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信息科技系在2010-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312名學生參加的研發項目數達129個,其中來自企業的項目佔60%。〔4〕學生通過“學中幹,幹中學”,既能接受完整的理論知識學習,又可以接受行之有效的實踐技能培訓。“教學工廠”教學模式實現了項目研發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使學校職業教育與企業有機地融為一體。校企雙方通過具體實際的生產項目緊密地進行合作。這種以培養實踐技能為主導的“教學工廠”教學模式,能夠適應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的需要,被新加坡各個理工學院廣泛採用,已成為具有新加坡職業教育特色的“雙元制”,極大地推動了新加坡高職教育的發展,為新加坡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具有多元技能的人才。

(三)重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師資專業能力開發

“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顯著特色。各高職院校尤為注重“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建設,從入口就嚴格把關,選用教師尤其注重企業經驗。以五所國立理工學院為例,80%的教師都曾是企業的經理或業務骨幹。如南洋理工學院聘教職員時非常重視專業能力和工作經驗,要求應聘者必須具有5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具體要求是: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背景;有相關領域工作五年以上經歷;熟悉行業或企業,具有現場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及較強的技術開發與創新能力;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5〕除教師入口的嚴格把關外,教師在後續的日常教學中,還要不斷參與企業項目的研發,到企業參觀學習或者掛職,以不斷提升實踐技能和專業能力,這就為“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此外,新加坡各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師資專業能力的提升和開發,學院通過開設渠道廣闊、內容豐富的各種培訓,以進一步提升專業技能和能力。

(四)充足的經費資金保障

新加坡政府視教育投資為生產性投資,對教育的投入僅次於國防,居國家預算的第二位,這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投給了高等職業教育。新加坡各個理工學院的經費主要由國家財政撥付,通常包括經常性支出和發展性支出兩部分。經常性支出主要用於學院日常運營,發展性支出主要用於學院增值,提高教學質量。經常性支出由財政部撥給教育部,再劃撥給學校。學校遇有重大發展項目時可向教育部申請發展性支出。國家對理工學院的建設投資保證一次到位,而用於維修和擴建的資金,經審核只要情況屬實,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有效落實。〔6〕新加坡政府在經費投入上一直對理工學院予以大力支持,在對各級中學後教育的學校的財政投入中對國立理工學院的投入僅次國立大學,而且理工學院每年得到的政府撥款遠遠超過初級學院、工藝教育學院。由表3可知,對理工學院的發展性開支由1999/2000年度的14646.3萬新元增至2013/2014年度的'13162.3萬新元,對理工學院的經常性開支由1999/2000年度的38723.9新元增至2013/2014年度的130294.2萬新元,對理工學院的生均支出由1999/2000年度的8032新元上升為2013/2014年度的15120新元,從1999至2014年,生均經費增長88.2%。除每年由國家撥款發展職業教育外,新加坡政府還設立了技能發展基金,確保高等職業教育有充足的經費。除國家對理工學院的投入和支持,企業和社會團體對職業教育也給予大量的資金資助。新加坡各理工學院的辦學經費75%由政府資助,10%來自於企業資助,學生的收費只佔辦學經費15%。〔8〕正是由於國家和社會多方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大力投入,新加坡的高職教育才得以快速、高質地發展。

二、啟示與借鑑

(一)注重課程的實用性

新加坡高等職業人才培養的特色最大是注重實用性,人才培養密切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新加坡各高職院校主動與企業行業合作研究和開發課程,根據實際生產對技術的需求情況,研究確定課程內容設計,使高職人才培養更加有效、實用。反觀我國高職教育現狀,我國高職的課程設置總體上還是理論方面偏多,操作性和實用性方面偏少,不利於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因此,從有利於社會應用的實際需求出發,要改革更新課程內容,注重課程的技術性和實用性。例如,高職課程要引入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所需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項目,注重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和實踐性。

(二)突出教學的實踐性

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必然要強調實踐性,以提高學生適應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縮短從學校教育到實際工作崗位的距離。近年來,雖然實踐教學在我國高職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學生畢業後不適應實際工作的情況依然大量存在,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高職實踐教學的不足、學生實踐能力的薄弱。借鑑新加坡的做法,我國高職院校應注重教學的實踐性,創新教學模式,要把理論學習與應用技能學習相結合,加大實踐技能培養。各高職院校可依託政府的政策,積極進行與企業、行業緊密合作,以項目為導向,深化高職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不斷完善實踐教學內容和體系,運用“項目”開展教學和技能訓練活動,使學生能“學中做”和“做中學”,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

(三)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注重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重視開發師資專業能力,這對促進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的提高,也依賴於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方面,要更新引進人才質量觀,多渠道引進“雙師型”教師。在人才引進方面,要更新用人機制,不拘一格、多渠道招聘教師。注重引進教師的相關工作經驗、實踐能力,尤其要大力招聘具有實際技能經驗的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才、工程師到學校任教或作為兼職專業教師。從重學歷資歷轉向重能力經驗,逐漸實現用人機制從盲目追求高學歷教師,向追求“雙師型”教師的轉變,從追求高校引進畢業生,向主要從行業引進師資轉變。堅持能力與學歷相結合,從入口處嚴格把關以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另一方面,加強“雙師型”培訓,全面提升教師業務能力。專業實踐能力不足、專業操作技能經驗缺乏,是制約我國“雙師型”隊伍建設的最大的障礙。借鑑新加坡做法,我國高職院校應加強師資培訓,制定嚴謹而務實的師資培養計劃,以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對於在職教師,要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他們到對口的企業、公司掛職鍛鍊或進行專業實習和技能訓練,提高其實踐教學能力和技能;加大與企業行業的項目合作及為生產科研政府機構部門提供科技服務、技術開發力度,為教師創造參與生產實踐、提高實踐技能和研發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定期派專業教師到生產第一線考察新生產設備、新工藝技術和科技信息、生產質量控制過程和管理規範等,使教師獲得前沿的專業知識,保證教師專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四)保障充足的經費投入

高職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的一大瓶頸。高職人才培養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需要建立配套的實習基地、購買相應的實習操作設備和大量的日常教學設備維修資金,其所需經費要比普通高等教育高得多,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更為短缺。我國政府作為教育主體,應該在教育投資中也發揮主體作用,加大對高職的投資力度。不僅要提高公共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還應調整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結構,為高職人才培養提供公平有力的教育財政支持。借鑑新加坡設立“技能發展基金”的思路,我國政府也可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如向企業用人單位徵收一定比例的税金、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高職發展、吸收國外資金等,增多經費融資途徑,為高職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rd7w0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