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論文:樂平吟誦調

論文:樂平吟誦調

中華文化的主流是漢文化,漢文化源遠流長。吟誦是漢文化的一個基因,現在基因突變了,居然要成為非物質遺產進行保護,搶救,滄桑鉅變,不勝今昔。今人無論演藝界抑或教育界,能熟練吟誦古典詩詞曲賦的十不足一,絕非誇張。雖不是數典忘祖,但也沒有了這個傳統。人人都能朗誦,而朗誦非國粹,是隨話劇等洋文化進入中國的。在體現古典文學的精髓方面,朗誦力有所不逮。

論文:樂平吟誦調

禮失求諸野,隨着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三部委倡導吟誦進學校,各地吟誦調不斷被髮掘,遺珠再現,重爍晶瑩。

現今的時代,詩詞耆宿江西樂平的石家兄弟(石凌鶴,石天行)均已辭世,樂平的經濟總量還不是富可敵國,那就別指望有人來樂平發掘樂平吟誦調。弘揚一個地方的文化往往與當地的文化名人身體力行,與當地財雄勢大的經濟有關。某雖不才,身為樂平人,介紹樂平吟誦調,為之縞矢,以待後之知人論世君子發揚光大。

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樂平建縣,迄今一千八百三十二年。樂平南接樂安江,北接平林,向有洪公氣節(洪皓故里),馬氏文章(文史通鑑之馬端臨)之謂。在中國的戲曲史上,弋陽腔,樂平腔,青陽腔同源流。解放後戲劇家樂平石凌鶴出任江西省文聯主席,文化局長,在他的領導下,江西將弋陽腔與饒河調,饒河戲與廣信戲結合在一起,確立了贛劇,成立了各地的贛劇團,從劇本創作,腔格確定,班底體制上講,他是真正的贛劇之父。江西從此也就有了贛劇之説。任何地方的才俊都有其本土文化的淵源。從這個角度上我們談詩詞曲賦的吟誦調,我們或許能找到話題。樂平農村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了很多民俗文化,其中詩詞吟誦還完整的被保留。它就在我們的身邊。

樂平鄉村年高德劭的長者辭世,一般都要辦素喜事,也就是白喜事。其中開堂點主(神主點朱和王字頭上點朱)家祭,都要請禮生,也就是有德才名望的先生,讀書人。如果不會吟誦,也就是唱祭,是坐不了鴻賓館當禮生的。很多老先生都擅長祭禮儀式,擅長唱祭,也就是吟誦。因為有報酬,民風所尙,吟誦在樂平代有傳承,未見式微。

樂平話保留了入聲,吟誦中平聲長,仄聲短,遵守平聲平道莫低昂,上升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怨道,入聲短促急收藏的規則。雖然普通話教育推行了那麼多年,吟誦在樂平是用樂平方言吟誦的,從音樂時值的角度看七言詩句是四音節,五言詩句是三音節,文賦,儀式專用術語是拉長聲的讀書調。在唱祭時,按祭文的格式吟誦,詩皆吟唱,文皆誦讀。

鄉村祭文範例:

維(拉長聲)

中華人民共和國庚寅年(不用公元紀年,用當時的農曆紀年)仲冬月(一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四月孟夏,五月仲夏,六月季夏,七月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十月孟冬,十一月仲冬,十二月季冬)上浣日(每月初一至初十為上浣,十一至二十為中浣,二十一之三十一為下浣)

哀某某(輩分,如子侄孫曾抑或其他)某某某(致祭者姓名)

謹以香帛清酌不腆之儀致祭於

大德望某(姓)公諱某某(本名)老大人之靈前(女則為:大閫範某(子姓)母某(本姓)氏某某(本名)老孺人之靈前)

泣曰:嗚呼,(按理應該用四六駢體撰寫祭文,但普通人往往選取一段詩詞,經常驢脣不對馬嘴)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吟誦)

哀哉尚饗

四十年前先祖母攬我在懷裏給我唱詩,教會了我吟唱。後見她人哭嫁,曲調也差不多,如淺斟低唱。漸次長大,隨先祖父讀書,先祖父解放前在鸕鶿埠創辦過經館,深通經史子集,熟諳戲曲的文場武場,和他學到了吟誦。有幸在有圍牆的大學讀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沒圍牆的高爾基的社會大學修習近體詩詞,創作音樂。今見全國復興國學,倡導吟誦,作為中華詩詞學會的會員寫點文字做個記錄也是本分。現記兩譜(略),相信家鄉的賢達一旦有識及此,樂平詩詞吟誦調一定會廣為流播。羈旅他鄉,手無資料,亦難考證,全憑往日所學根基記憶,敷衍成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qeg79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