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高中數學教學中自我效能感培養策略論文

高中數學教學中自我效能感培養策略論文

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高中數學教學中自我效能感培養策略論文

對自我效能感形成影響最大的就是行為的成敗,自我效能感隨着行為的成功而提高,隨着行為的失敗而減少。另外,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響因素還有替代性經驗。比如,學生通過觀察與自己能力相符的人在同一件事上取得了成功,往往對增強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則是大大的降低了自我效能感。還有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情緒喚醒狀態。一個人成功時候的情緒和失敗時候的情緒變化是不一樣的,由此導致了自我效能感也是隨之變化的。但是,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過於強烈的情緒變化會降低自我效能感,唯有中等強度的情緒喚醒狀態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最為有利。

二、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舉措

1.完善數學教師角色身份,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通過以上的綜合分析,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於教學環境的營造。輕鬆、和諧的教學環境會使得學生的心理壓力變小,促進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反之,緊張、壓抑的教學環境會使得學生效能感減少或降低。而教學環境是由人文環境和物理環境兩部分組成,其中人文環境因素對教學環境的影響佔主要部分。並且人文環境因素大部分指的都是師生、生生關係這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儘量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和諧的'、民主的師生關係,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同時,數學教師肩負着重要的歷史使命和責任,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對學生要給予更多的合呵護與關懷,讓學生感受到愛的力量,不斷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傳播愛的信念。當學生取得了小小的進步的時候,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的目光和話語,鼓勵學生不斷的取得更多的進步。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失誤,也不要對學生嗤之以鼻,而是要細心的講解,並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能因一時的挫折也不敢前行,要有敢於前行的勇氣。師生關係並不是簡單地傳授者與接受者的關係,而是親人、朋友、傾聽者與訴説者、心理醫生與患者的關係。甚至來説,教師要與學生成為同甘苦、共患難的人,來幫助學生健康、茁壯地成長。

2.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通過分析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響因素中關於強烈激動的情緒並不有助於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唯有保持中等強度的情緒喚醒狀態,才有助於促進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與提高。而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心理因素是情緒喚醒的主要影響條件,包括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兩部分。學生之間的交流、寫作、相互配合完成教學任務,不僅會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能通過彼此交流經驗、分享觀點,使得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使得學生逐漸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彼此之間享受學習的樂趣,促進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及自主性。

20世紀60年代初期,R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做了一個實驗,就是教師期望某些學生獲取智力上的發展,經過多年的觀察確實得到了較大的智力發展。我們説這就是所謂的期待效應,也叫做羅森塔爾效應。曾經一位美國的早教專家説過這樣一句話來描述這一現象:如果人們把某種情境規定為真實的,結果它就是真實的。期待效應其實就是一種互動效應,針對於高中數學教學過程,就是教師要時不時的流露出對學生積極、鼓勵和期待的態度,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從心理層面上對學生做出影響。通過教師無微不至的關懷、鼓勵、信任等影響,使得學生不斷的增強自信心,主動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培養自己的數學綜合能力,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進而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所以,在數學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發揚優點的同時,鼓勵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識,不斷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進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就是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自信心,保持積極的心態,敢於挑戰未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o9lg2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