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淺談樂觀對弱勢大學生心理韌性產生的影響統計論文

淺談樂觀對弱勢大學生心理韌性產生的影響統計論文

1 引言

淺談樂觀對弱勢大學生心理韌性產生的影響統計論文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擴招,收費和畢業分配等改革措施的普遍實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轉向大眾化,越來越多的學生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弱勢羣體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大學生弱勢羣體是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在經濟狀況、社會位置、權益實現、教育資源佔有、教育機會獲得、競爭能力、自身素質等方面處於相對不利或比較劣勢境況,在教育資源分配和社會競爭中弱於其他學生羣體的學生羣體。有調查報告表明,弱勢大學生羣體在適應、學業、就業、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水平均不如其他大學生羣體。因此,從促進弱勢大學生健康成長、促進教育公平乃至和諧社會建設的角度來看,應當加強對弱勢大學生羣體的研究。

國內已有關於大學生弱勢羣體的研究大多從經驗主義角度進行理論探討,對大學生弱勢羣體的界定、成因、表現、教育及對策、幫扶救助措施和方法等進行論述。總體而言,經驗總結多,實證研究少。使用“大學生弱勢羣體”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摘要”中進行檢索,共檢索到2011—2013年間相關文獻111篇,其中僅有3篇採用了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方法。

研究者普遍認為,大學生弱勢羣體是社會、學校、家庭、個人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經濟貧困、來自農村、家庭關係不良、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等因素均是造成大學生處於弱勢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在當前為數不多的實證研究中,研究者多選取貧困生、就業困難學生或自我評價為弱勢大學生的羣體進行研究,被試選擇標準單一,與大學生弱勢羣體的概念界定存在不一致。

抑鬱、焦慮、情緒化、冷漠、消極被動、自卑、幸福感低,這些詞語常常被研究者用來描述弱勢大學生羣體的心理特點,但從心理學角度,對弱勢大學生心理特點及其機制進行深入探討的研究非常缺乏。心理韌性(resilience)也稱心理彈性、抗逆力、壓彈或復原力。是指個體面對喪失、困難或逆境時的有效應對和適應。“困境”和“積極適應”作為韌性的兩大核心特徵,彰顯了存在於個體內部,能在逆境中自然展現的自我保護能力,推動和協助個體克服困難,維持自我和諧。弱勢大學生面臨着共同的困境:如擁有有限的資源,適應變化較大的環境、競爭發展機會的能力不足,因此,心理韌性特徵在更具挑戰性的困境中可能是弱勢羣體大學生成長髮展的關鍵品質,代表着其良好的適應結果,因而對心理韌性及相關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為深入瞭解弱勢大學生羣體的心理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和幫扶措施提供有益的視角。

在心理韌性的研究中,有關形成和提高韌性的保護性因素的研究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者總結出環境、個體層面的諸多保護因子:例如通過積極的問題處理方式應對壓力,能夠獲得其他人的積極關注,即使身處困境也能保持對經驗的樂觀態度,樂於尋求新鮮體驗,自我理解和自尊,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的堅定信念,還包括家庭環境因素,如,家庭中少於4個孩子且孩子年齡差距在2年以上,生命第一年中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的穩定依戀關係且沒有長期的分離,穩定清晰的家庭結構和邊界,能向較大年齡的同伴尋求建議和幫助,有其他能提供支持或指導的成人等等。其中,樂觀作為一種穩定的人格特點,對心理韌性的正向預測作用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基於西方個體主義文化背景,Scheier和Carver認為樂觀是個體對未來出現結果的積極預期。我國研究者認為對於中國人來説,樂觀的內涵、表達等方面均受到集體主義文化背景及中庸思想的影響,與西方研究提出來的樂觀概念內涵及結構上存在差異,並綜合運用內容分析、訪談、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探索本土化樂觀的內涵和測量,提出中國人的樂觀有更豐富的內涵,包括積極預期、轉換、消極預期、接納、努力五個維度,樂觀程度高的人表現為對未來有好的結果期待,並能夠積極地認可和接納現實生活,相信通過努力能夠促使好事情的發生。鑑於中國文化背景下,本土化樂觀具有較西方研究中更為豐富的內涵,本研究首先期望探索在弱勢羣體大學生中,樂觀的諸維度對心理韌性是否存在不同的影響?這是本研究關心的第一個問題。

抑鬱是一種多發的消極情緒狀態,常被看做是不良適應的結果之一,也是存在於弱勢大學生羣體中的一個普遍性的特徵。樂觀與抑鬱的負向關係及其對於抑鬱預防和恢復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本研究重點考察的是本土化樂觀諸維度與抑鬱是否存在有意義的關係?雖然已有大量研究分別支持了樂觀和韌性的正向關係及與抑鬱症狀的負向關係,但本研究計劃更為深入地考察在弱勢大學生羣體中,本土化樂觀與心理韌性和抑鬱情緒間的關係及作用機制。分析各個因素的內涵,本研究認為,弱勢羣體一般生活在長期困境中,相信未來會更好(樂觀)可能直接減少個體的低落情緒(抑鬱),進而幫助個體達到良好的適應結果(韌性)。Anthony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了積極情緒在壓力和有效恢復間的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假設消極情緒狀態能夠中介樂觀對韌性的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某全日制大學本科學生2011名,剔除無效問卷83份,有效問卷共1928份,有效率為95.8%。通過問卷調查及從學校資助中心獲取數據的方法綜合確定弱勢大學生羣體共521人。結合以往文獻中有關大學生弱勢羣體形成原因的論述,考慮到大學生對於學校和專業的不認同是其大學生活的重要壓力源,因此選擇父母教育水平、父母健康水平、家庭經濟情況、學生生源地、同胞數量、家庭氛圍、當前學校和專業滿意度共10個危險/壓力因素,計分方法如下所示:父母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記1分),父母健康水平(一般及以下記1分),家庭經濟困難(學校貧困生助學金覆蓋羣體記1分),學生來源情況(農村來源記1分),同胞數量(大於2個記1分),家庭氛圍(一般及以下記1分),學校滿意度和專業滿意度(一般及以下記1分),計算樣本的危險,壓力因素總分。由於所選擇的因素彼此間並無交疊,且以往研究者提出,並非某個單一的危險因素,而是個體發展背景中危險因素的數量,對個體的發展產生影響,為簡化多個危險因子的計算,可使用的方法是將危險因素按出現與否兩級計分。同時,參考Gutman(2003)使用的方法,將總分大於平均數加一個標準差(3.18+1.73),即得分為5分及以上的521名學生定義為弱勢羣體。按照此標準,弱勢大學生比例為25.9%,與趙雄輝(2006)調查的比例相當(四分之一),間接説明此方法的合理性。以下分析均基於此521名被試的數據進行。其中,男生164名,佔31.5%,女生357名,佔68.5%。年齡最低16歲,最高22歲,平均為18.31±0.973。

2.2 研究工具

2.2.1 樂觀問卷

本研究採用袁莉敏和王斐(2009)所編制的本土化樂觀問卷,該問卷通過內容分析、訪談、開放式問卷、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步驟,基於本土文化背景,編制了包含積極預期、消極預期、接納、轉換、努力五個維度在內的樂觀問卷。問卷共27題,採用7點計分,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記1~7分,總分越高,代表樂觀程度越高。五個子維度在本研究中的信度分別0.829、0.765、0.807、0.826和0.640,總量表信度為0.889。

2.2.2 心理韌性問卷

本研究所使用的心理韌性問卷基於Constantine&Benard(2001)的'加利福尼亞健康青少年調查——韌性評估單元California Healthy Kids Survey-Resilience ment Module(CHKS-RAM)。該問卷將韌性分為外在保護因子和內在保護因子兩個部分,共13個子維度,50個題目。根據各題項在所屬維度的因素載荷,選取31題測量大學生心理韌性,使用本研究的數據分別進行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最終確定共15題的韌性問卷,包括他人期望、自我力量、同理心、學校參與和家庭參與5個子維度。採用5點計分,“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記1~5分,總分越高,代表韌性水平越高。問卷各維度的信度分別為0.731、O。706、0.728、0.644和0.743,總量表信度為0.820。一階五因素的問卷擬合指數為:X2=620.956,df=80,x2/af=7.76,CFI=0.934,NFI=0.925,TLI=0.913,RMSEA=0.058。由於本研究並不關注韌性內部各維度的關係,因此下面分析中僅使用韌性總分。

2.2.3 貝克抑鬱問卷

貝克抑鬱問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主要用來評定個體的抑鬱症狀,共21題,題目採用4點計分,分數越高,抑鬱程度越嚴重。貝克抑鬱問卷在本研究中的總信度為α=0.794。

2.2.4 人口統計學及背景情況

通過人口統計學及家庭背景情況相關問題了解學生信息。本部分包括姓名、出生日期、性別、入學年份、身體健康狀況、家庭氛圍、家族精神疾病或自殺、父親年齡、父親健康狀況、母親年齡、母親健康狀況、兄弟姐妹數量、父母婚姻狀況、學校滿意度、專業滿意度等必答題目,以及籍貫、政治面貌、父親學歷、父親職業、母親學歷、母親職業、email地址、手機等選答題項。本部分問題大部分採用5點量表方式。例如,家庭氛圍問題:“你的家庭氛圍如何?”,被試在“很差、較差、一般、較好、很好”中做出選擇。學校滿意度問題:“你對錄取學校是否滿意?”,選項為“很不滿意、不太滿意、一般,可以接受、比較滿意、很滿意”。專業滿意度問題:“你對錄取專業是否滿意?”,選項為“很不滿意、不太滿意、一般,可以接受、比較滿意、很滿意”。

2.3 研究程序

通過網絡測試的方式收集數據,所有被試以30—40人為單位集體在機房施測,被試登陸測試網頁,閲讀指導語並完成相關測試。使用spssl5.0和AMOS7.0進行統計分析,主要進行描述統計、相關分析和結構方程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樂觀、韌性和抑鬱的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

計算樂觀、韌性和抑鬱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各變量的相關係數。樂觀五維度、韌性總均分及貝克抑鬱總均分的描述統計及相關矩陣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樂觀的五個維度積極預期、轉換、消極預期、接納、努力與韌性及抑鬱均存在顯著性相關(ps<0.01),可以進行下一步分析。

3.2 樂觀、心理韌性和抑鬱的關係分析

為綜合考察弱勢大學生樂觀各維度、韌性和抑鬱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樂觀各維度對心理韌性和抑鬱的影響,分析樂觀各維度對心理韌性和抑鬱是否存在間接效應,特建立三個假設模型,使用結構方程分別對數據進行擬合計算,以找出最優模型進一步闡明變量間的關係。模型A假設樂觀各維度除對韌性和抑鬱存在直接效應外,並無間接效應存在;模型B假設樂觀各維度通過心理韌性對抑鬱存在間接效應,即心理韌性部分中介樂觀對抑鬱的影響;模型C假設樂觀各維度通過抑鬱,對心理韌性產生影響,即抑鬱部分中介樂觀各維度對心理韌性的作用。假設模型如圖1所示。

使用本研究的調查數據分別計算三個模型的擬合指數,具體結果見2所示。

根據表2可以看到,模型C的擬合指數最好,接受模型C,具體路徑係數見圖2,各自變量對抑鬱和心理韌性的標準化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及總效應值見表3。

4 討論

4.1 樂觀各維度對弱勢大學生心理韌性的作用

對於弱勢大學生羣體來説,本土化樂觀五個子維度中,轉換、努力、積極預期三個維度能夠顯著正向預測心理韌性。積極預期是個體對未來發生積極事件的穩定的期待,其內涵與西方研究者所界定的樂觀相同;樂觀轉換則體現了國人陰陽對立統一的古代辯證思想,具體表現為當消極事件發生後,能換角度關注其有益的一面,認為消極事件在未來可能會轉變為積極事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樂觀轉換思想的典型體現;樂觀努力維度則體現了個體相信努力能夠促進未來積極事件的發生,亦是對樂觀的能動性和動態性的認知。對於弱勢大學生來説,轉換和努力對心理韌性的預測力超過積極預期。這一結果表明對於弱勢大學生來説,堅持投人努力學習和工作,並相信自身的不利狀況能夠得到改善,對其在困境中維持良好的適應狀況更為重要,超過僅僅預期未來可能有好事兒發生的一般性期望。若我們僅用西方研究者所構建的樂觀概念進行研究的話,則無法看到東方文化影響下,樂觀的辯證能動層面對韌性水平的作用,從迴歸係數來看,轉換和努力的作用大於積極預期的作用,提醒我們,在設計加強弱勢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干預方案和日常教育策略時,着重引導他們從動態、能動和辯證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消極事件,效果必定優於僅僅引導學生相信未來可能有好事情會發生。

4.2 樂觀各維度對弱勢大學生抑鬱的作用

對於弱勢大學生羣體來説,本土化樂觀五個子維度中,積極預期、消極預期和接納三個維度能夠顯著負向預測抑鬱。樂觀接納維度反映了中國人深受中庸之道的影響,安分守己、知足常樂的想法深入人心,具體而言,樂觀接納體現在個體可以坦然接受自身不好的方面或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情,能夠自足自樂。更好地接受自身現狀的個體較少體驗到抑鬱情緒。本研究結果中,轉換和努力並不能顯著預測弱勢大學生的抑鬱水平,分析其內涵,可能是由於這兩個維度體現個體對轉變的期待和投入努力的意願,而抑鬱則反映了個體近期的消極情緒水平,研究結果提示官們對短期的消極情緒沒有明顯的影響。

4.3 樂觀、心理韌性和抑鬱的關係

對樂觀各維度、心理韌性和抑鬱之間的關係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抑鬱能夠部分中介樂觀對心理韌性的作用。根據標準化效應分析的結果,對於心理韌性來説,樂觀各維度及抑鬱均存在效應。消極預期和接納兩個維度雖然對心理韌性不存在直接的影響,但通過抑鬱,對心理韌性存在微弱的間接效應,即樂觀五維度均對心理韌性產生影響。結合本研究中心理韌性所包含的內涵及特殊的研究對象特點進行分析,可以看到,本研究中韌性包含對自我(自我力量)、對他人(他人期望、同理心)的評價和積極行動(學校參與和家庭參與)成分,對於長期處於相對不良生活條件,當前家庭和自身壓力較大的弱勢大學生來説,相信自身境遇最終能變好,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夠促使積極結果產生,雖然不能直接讓他們的情緒變好,但能夠提高他們當前的良好適應和有效應對。相信未來壞事還會繼續發生,不能接納壞事兒出現在自己身上,則會讓個體直接體驗到低落和抑鬱。如果希望對弱勢大學生的負面情緒進行直接干預,則需要着重關注引導他們接納已經存在的壓力因素和消極事件,同時能夠去期待未來會有好事兒發生。

4.4 弱勢大學生羣體的相關教育建議

對弱勢大學生羣體進行研究,核心目標之一是幫助其得以享受公平權利、獲得均等機會、實現健康成長。為達到這一目標,僅僅依靠給予弱勢羣體提供金錢物質方面的資助或心理諮詢服務似乎只能起到短期的或片面的效果,是授之以魚而非授之以漁。本研究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對弱勢大學生樂觀、心理韌性等資源性因素進行研究,關注通過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樂觀概念指引下,增強弱勢大學生心理韌性的作用路徑,為弱勢大學生的教育提供參考。

本研究的結果提示,通過提高樂觀的不同側面,包括引導學生接納現實弱勢的地位,並相信未來這些狀況會向好的方向變化,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堅持不懈地投入努力均能夠促使他們在相對不利的客觀條件下減少低落情緒,保持良好的狀態。可以預計這一良好的狀態能夠幫助弱勢大學生提高其參與競爭,獲取資源的能力。因此,首先,學校在做好日常資助管理工作,幫助弱勢大學生解決當前實際困難的基礎上,應當將弱勢大學生羣體教育工作的視角從關注解決當前客觀具體困難逐步轉移到構建全校整體配合,注重挖掘弱勢大學生羣體積極因素和積極力量的育人氛圍上。其次,學校、院系、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在工作中應當密切配合,創新設計和實施能夠提高弱勢大學生樂觀水平和心理韌性等積極心理資源的宣傳教育活動,在二三課堂中增加適合弱勢大學生參與的技能能力建設項目,促進形成弱勢大學生技能能力提高和心理資源增長互為促進的良好發展態勢。最後,依託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等專業機構,結合大學學習生活的實際任務,設計並實施面向弱勢大學生羣體,着重提升樂歡的動態和辯證因素,綜合提高樂觀水平及心理韌性程度的團體干預方案,通過盡力全面覆蓋弱勢大學生羣體,實施此類方案,也有助於達到有效提升弱勢大學生樂觀和心理韌性水平的效果。

5 結果

5.1 樂觀轉換、努力、積極預期三個子維度能夠顯著正向預測心理韌性。

5.2 樂觀積極預期、消極預期和接納三個維度能夠顯著正向預測抑鬱。

5.3 抑鬱能部分中介樂觀積極預期、接納、消極預期對心理韌性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mz3d7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