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教學藝術理論與策略初探論文

教學藝術理論與策略初探論文

現代科學的發展導致多學科相互滲透,滲透的結果是使科學發展呈現既高度綜合、又高度分化的趨勢。這種趨勢促使大量交叉性學科的出現,引起教學論的巨大反應和變化。在教學中,如何做到既傳授知識又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怎樣運用啟發式和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些問題遠遠超出了一般教學論的範圍,而這些問題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同時,教學實踐經驗和教育理論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為教學藝術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源泉,新的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問世也為教學藝術的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教學藝術理論與策略初探論文

1.教學藝術研究的基本範式

縱觀已有的教學藝術研究,依其研究途徑和它們賴以確立的前提預設,我們可將教學藝術研究分為兩種基本範式:科學實證和人文理解。

科學實證範式的基本假設是,教學藝術經驗是客觀存在的,可以進行精確的觀察和測度,所獲資料、數據可以進行分析、抽象和概括,其結論是具有普遍適用的範圍和解釋力的。這種範式特別強調教學藝術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在具體研究方法上重視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統計法的運用,試圖找到一些普適性強的方法技巧體系和可供選擇的'操作模式。

人文理解範式的基本假設是,教學藝術經驗儘管是客觀存在的,但它是個體化的,具有主觀性、不可重複性,難以進行精確觀察和測量。在具體研究方法上,較多地採用內省觀察法、個案法、現象學方法等,試圖對教學藝術創造過程做出整體的、深層次的把握。

這兩種研究範式都有其各自的價值,重要的是克服二元對立思維的侷限,使二者保持必要的張力,實現其優勢互補。在教學藝術研究過程中,要克服兩種傾向:一是教學藝術的技術主義;二是教學藝術的主觀主義。

教學藝術的技術主義;就是將教學藝術視為教學的技術、技能、技巧,單純追求教學藝術的可操作性。固然,教學藝術創造離不開教學技能、技巧,並以此為手段,特別是在教學藝術創造的早期階段,它對教學技能、技巧的依賴性更大。這譬如詩人遵循一定的既成的韻律格式做詩時,如果不瞭解關於作詩的法則規定性,不進行相應的作詩方法的練習的話,那麼,無論怎樣為內在的激奮和感情所驅使,無論怎樣發揮旺盛的詩的想像力,詩歌創造都不能取得成功。但是,片面地強調教學藝術的操作,就會使教學藝術陷入機械主義的形式中,喪失教學藝術本身所藴含的活力、個性、自由,把教學藝術研究引入歧途。藝術家若把精力過分地凝集於技巧,偏重於追求技巧效果的話,那就容易欠缺藝術固有的內在生命的翔實與火焰,使作品成為脆弱、枯燥而沒有生命的東西。

教學藝術的主觀主義,就是過分強調教學藝術的主體性、情境性和不可重複性,把教學藝術作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的確,教學藝術與主體的動機、信念、情感、經驗、審美、個性等密切相關,但不能因此否定教學藝術的客觀性、可測性和創造過程的普遍規律性。教學藝術並非是神祕不可知的東西。

2.教學藝術的應用策略

教學藝術論的理論體系及研究方法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教學藝術的基本理論、備課藝術論、授課藝術論、課堂管理藝術論和教學優化藝術論。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為基礎,堅持普遍聯繫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實踐第一的觀點。在總的方法論的指導下,教學藝術的研究可採用以下五種方法,即觀察法、總結分析法、實驗法、比較法和系統法。

關於教師要掌握的教學藝術,是指教師在具備淵博知識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靈活多變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師生共振共鳴,併產生較好美學效果的教學技巧。它是吸引學生樂學的動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建議教師研究掌握其策略。

2.1要深刻把握教學藝術理論

通過教學藝術理論的學習,使教師認識到教學藝術是一種教學的理想境界,並自覺地把它作為自己的一個目標。即使達不到目標,也會增強教師不斷追求教學藝術的積極性,使其由對教學藝術的樸素認識過渡到比?較深刻的理性思考,從成就與挫折中進一步培育和鍛鍊獨立思考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2.2要發展創造性思維,找到教學藝術的“土壤”

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萊伯樂認為,創造性是一個要求很高的概念。教師為了在教學中體現創造性,就必須首先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學藝術的“土壤”,就是教師的較高的教育理論修養、淵博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基本素質(如語言表達、動作表情、板書等)的合一。

2.3要養成審美能力,體現出教學美

審美性的教學稱之為教學美。教學美能消除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焦慮和疲倦感,增添教學的形象性、情感性,教師與學生都能在適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教學美不是自然生成的,它是教學領域中教師主體有意識的創造和追求的產物。2.4要積極開展觀摩活動,切磋“會診”提高教學藝術

開展觀摩教學,是提高教學技藝的好方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師應經常一起進行“教學會診”,研究探討教學方法。因此,在提倡教師個體認真備課、鈷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獨立完成的前提下,要積極提倡和組織教師集體參與教學全過程,發揮其集體作用。只有在集體中,教師個體才能不斷取得進步,才能在觀摩、啟發、切磋、砥礫中提髙教學藝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kjgjd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