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美國模式對中國MPA課程設置的啟示論文

美國模式對中國MPA課程設置的啟示論文

一、前言

美國模式對中國MPA課程設置的啟示論文

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為適應社會公共管理科學化、現代化和專業化的要求而設立的,旨在為黨政機關和其他公共管理機構培養具備現代公共管理理論和公共政策素養、掌握先進分析方法及技術、精通某具體政策領域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其中,課程設置是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塑造着受訓者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在MPA教育中極為重要。

我國於1997年5月在第17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上正式批准設立MPA學位教育。從2001年批准第一批24所高校成為MPA 培養單位起,我國MPA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逐漸形成,對我國公務員隊伍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我國MPA教育起步較晚,跨越式發展的背後,不少問題正逐漸凸顯,尤其是課程設置方面,並未完全符合MPA 教育目標,未契合我國政府角色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

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起便開始對MPA教育進行規範化並制定了統一的標準,發展至今,已成為MPA教育起步最早、發展最完善的國家。尤其在課程設置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集規範化、多樣化、自主性等特點於一體。因此,積極學習美國MPA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有益經驗,着重分析美國MPA課程設置的特點及潛在價值傾向,對我國現階段MPA發展極為重要。

二、中美課程設置概況

依據《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我國現行的的MPA 培養方案總體上安排了四類課程:核心課、專業方向必修課、選修課和社會實踐。

從開課數量上來説,中國學校核心課處主導地位,數量在7~10門,學分佔比達一半左右,專業方向必修課、選修課明顯少於核心課程,社會實踐所佔比重最小,僅為1門課2個學分。從開課質量上來説,各學校間核心課程及必修課程名稱和內容較為雷同,理論性課程多,應用實踐性課程偏少,其中選修課可選範圍也較少。

美國的MPA課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必修課、選修課和實習。其核心必修課相比於中國更強調規範分析方法和理論知識的學習,美國更注重定量和經濟學研究方法、管理技巧和財務知識等基本應用技能。其選修課比重遠大於中國,且種類充足,內容廣泛,實踐性和針對性強。

三、中美課程設置比較

1、課程多樣性

美國很多高校為MPA學員提供了較為廣泛的專業課程及豐富的選修課程。例如,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為MPA學員開設了3000多門可選課程,華盛頓大學為MPA學員提供了5個研究方向50門選修課程,學生只需從中選修3門以上課程。此外,有的學校還開設許多政策討論課,以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吸收理解。多樣化的課程設置,不僅讓MPA學員擁有更多的專業方向選擇,還能滿足他們的興趣偏好、職業需求,為培養高素質MPA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比之下,我國的MPA教育受教學資源、師資隊伍的限制,其課程設置差異少,培養方案雷同,且開設的選修課程偏少。某調查顯示,對照我國政府管理的`27個行業類別,我國高校MPA教育專業對政府管理的行業覆蓋率在60%以下,且高校間課程設置和專業方向的重合度超過70%.可見,我國的MPA課程設置無法滿足如今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和公共管理的發展需要。

2、課程實踐性

美國的MPA課程設置充分考慮到在職學員與非在職學員的區別,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注重實際應用能力和管理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隨着公共管理環境的日益複雜,其課程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和課程設計不斷創新,強調案例教學等實用性課程,學科交叉性課程越來越廣泛,以培養學生的全方位實踐能力。

與美國相比,我國的MPA培養方案中對實踐性課程缺乏剛性約束,歷來的教育傳統導致MPA課程表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特點,重視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疏於對公共管理應用及實踐問題的研究,案例教學缺乏本土化實用價值且可選範圍過小。可見,我國高校MPA的課程設置並不符合其培養應用型、實務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四、中國MPA課程設置的啟示

1、促進課程設置與教學手段多樣化

在完成教指委規定課程的基礎上,加強專業方向的多樣性和選修課數量。根據MPA管理目標和社會發展現狀,根據各校培養規模、生源特點、現有師資和課程建設情況,進一步優化專業方向,增設一些前沿性和需求性較強的選修課程,促進各種相關課程的交叉互補,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在教學手段上不斷創新,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外,增加案例分析教學、專家講座、專題研討、項目調研、社會實踐教學、情景教學等開放性教學方式。蒐集我國公共管理實際中發生的典型案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職業特色的案例教學庫。鼓勵學員相互分享、相互學習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多領域跨學科的經驗交流。

2、加強課程設置實用性和實踐性

應緊密圍繞培養目標,優選教學內容,進行課程設置改革,突出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促進理論聯繫實際。增強核心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增強課程靈活性, 大量開設實務性選修課。適當減少核心課程的課時數或門數,增加應用實踐性課程的比重,如“定量分析方法”、“經濟分析方法”、“領導技巧”、“財務管理”等國外常見課程。

3、瞭解學生需求,建立反饋機制

瞭解政府及其他公共管理機構對學員素質的實際需求,定期調查學員對課程設置的需求。建立評價反饋機制,在課程結束後,及時蒐集學生對該課程的反饋意見,從實用性、實踐性等多方面對其進行評價。根據課前調研與課後反饋,及時掌握各方需求,獲取有效信息,適時調整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從而提高MPA 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MARC H,ZHANG Meng-Zhong.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Comparative Chinese/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9,(S1):S5-S12.

[2] ELLWOOD J W. Challenges to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Management Education[J].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2008(1)172-187.

[3] 婁成武,杜寶貴. 中美MPA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比較分析[J]. 比較教育研究,2002(21)16-20.

[4] 周建國,陳謙. 中國MPA教育中長期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 中國行政管理,2015(11)88-92.

[6] 裴蓓,羅英姿. 我國MPA教育的現實困境及其未來出路[J]. 中國農業教育,2016(01)82-86.

[7] 陳愛紅. MPA教育如何適應新常態形勢下的要求[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09)107-110.

[8] 趙永紅. MPA研究生培養中的矛盾及其解決思路[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3)41-4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jx9wx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