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幼兒園班級環境建設論文

幼兒園班級環境建設論文

[摘要]教育是兒童生活的特殊環境,幼兒園班級環境正是教師根據兒童當前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和機會施加積極有效影響的載體,教師對環境有目的的選擇與提煉將潛移默化地使兒童的學習時間、空間和方式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看教育就是一種環境的創造。

幼兒園班級環境建設論文

[關鍵詞]班級環境建設;兒童學習;課程實踐

兒童的學習是在與環境中的人、事、物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發展的,如何以生態學的觀點為幼兒創設最優的學習環境很自然地成為幼兒園課程改革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幼兒學習環境從廣義上看涵蓋了對幼兒學習產生影響的人、事、物的總和,這一範疇是豐富而寬泛的。班級是幼兒園課程實踐中一個最基本的工作單位,它可以是相對獨立的,也可以縱橫結合成一個整體。對幼兒而言,班級是他們最主要的學習與生活的場所;對教師而言,班級是他們最重要的工作空間;對幼兒園而言,班級無疑是幼兒園課程最直觀的實踐載體。從一定意義上講,幼兒園班級環境建設是幼兒學習環境的建構、教師教育環境的建構與幼兒園課程資源建構三方面的綜合體現。

一、價值審視:幼兒園班級環境建設的意義

首先是凸現兒童意義。讓幼兒身處於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應成為教師建構班級環境時努力追求的境界和盡力實現的目標。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就意味着幼兒擁有了經歷高質量學習過程的可能,孩子進入這樣的“環境”,能深深地感覺到這裏是為他們準備的地方,他們每天都能在這樣的環境里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主動尋找他們需要的東西和想做的事情,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並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由此可見,班級環境建設應遵循並堅持從兒童需要出發、兒童發展優先的原則,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充分尊重、充分重視幼兒學習動機與態度、學習需要與方式、學習過程與成效。如果説引導、支持、促進幼兒發展是班級環境建設凸現兒童意義的核心的話,那麼兒童文化則是班級環境建設凸現兒童意義的媒介。因為遠離了童話、童謠、夢想、遊戲的教育是遊離於兒童精神之外的教育。因此,從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以兒童的語言描述世界,班級環境所傳遞出的對兒童文化的親近、鼓勵與張揚正是教師崇尚自然、關愛童心、理解童真、賞識童趣的生動表現。

其次是彰顯課程意義。學習環境是實施課程理念和目標的資源保障,創設學習環境是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班級環境無形中已成為課程的鮮活生命體,班級環境的變化與發展相當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師和幼兒積極、主動建構教育經驗的過程。當班級環境的每一個細節都較好地體現着課程理念與目標時,環境就是課程,環境就是老師,環境就是對園本課程最生動的演繹。要使班級環境彰顯課程意義,教師是關鍵,毫不誇張地講班級環境創設標識着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師只有不斷增強解讀環境與兒童發展之間直接與間接關係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讓環境成為兒童親自經歷的課程的技術。班級環境建設對教師而言就是讓文本的課程轉化為活動的課程的一項工程,而對幼兒而言,班級環境則是一本鋪展在他們面前的永遠看不完、卻始終不想放棄的一本動畫書。

再次是拓展其他相關意義。班級環境建設看似是一個有固定空間的工作範疇,其實這項工作承載着更廣泛的意義。其一,從文化的視域看,兒童生活於其中的家庭、社區、托幼機構及學校等是其獲得文化習性的重要場所。班級環境建設中有許多的資源均來源於幼兒園、社區與家庭,是學校文化、社會文化與幼兒社會生活的縮影,超越了班級界限的環境資源觀,使得班級環境成為幼兒學習的信息交互中心。其二,班級環境建設真實地記錄着幼兒家庭生活的體驗,接受着來自家庭的信息回饋、資源支持和積極合作,同時也更有利於取得教師與家長在促進幼兒發展上的合力:其三,好的班級環境建設凝聚着教師個人智慧與集體智慧的力量。由此可見。班級環境建設是一項具有深刻的課程內涵與多向的社會外延的系統工程。

二、問題反省:幼兒園班級環境建設的誤區

其一為唯美的誤區。美好的環境可以陶冶幼兒的性情,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對美的創造力。環境中的美的因素也能喚起幼兒對生活的積極反應,促進他們感官的發展。因此,班級環境建設注重美感與審美價值是無可厚非的,但過分追求色彩的刺激和精緻的裝飾效果是不可取的。班級是幼兒學習的地方,班級環境的創設不需要固定的模式和風格,但必須符合生活美學的原理,在展現簡潔明朗的格調、呈現協調柔和的色彩、體現稚氣可愛的趣味的前提下,再根據班級人、事、物、季節、節日、民族等因素的特質加以變化,以彰顯班級環境的'個性。我們認為,經常變化、不拘一格的班級環境,將極大地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潛移默化地對幼兒產生積極的審美影響。

其二為文字的誤區。當前幼兒園班級環境建設中文字大行其道已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教師、家長用文字記錄幼兒學習的所思所想本身具有積極的互動意義,記錄過程和結果有利於教師與家長了解和判斷幼兒個體當前的學習情況和後續的學習需要,但最終呈現在班級環境中的文字雖然具有暫時的幼兒個人意義但卻對幼兒羣體沒有分享的意義。文字的大面積覆蓋不但侵佔了幼兒寶貴的表達感受與接受信息的空間,文字的呈現方式也偏離了班級環境建設追求的兒童第一的基本原則。我們有必要再次澄清幼兒學習成果分享的主體應是幼兒羣體,因此班級環境選擇的呈現方式應以直觀、感性的符號語言、繪畫語言為主,儘量貼近幼兒喜歡、認同、習慣的方式,評價班級環境呈現方式適宜性的主要標準就是幼兒想看、會看、愛看,只有環境中充滿了兒童生活的氣息和他們特有的流行文化,才能確保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而環境也才能不斷説着幼兒能懂的話。而記錄幼兒學習印跡的文字應保存到教師的工作文檔中或呈現在面向家長的專欄裏,因為只有在那裏這些文字才具有表達的價值。

其三為結構的誤區。幼兒園班級環境建設並沒有規定的結構模式,但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整體,卻有着不能忽略的結構要素,包括空間、對象、資源、秩序等多個結構要素。目前在班級環境建設中對這幾個結構要素的把握還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現為:一是空間規劃重顯在的區域劃分,輕潛在的功效區分,總是存在着一些環境盲區:二是活動對象(幼兒)的年齡特徵不顯現,班級環境的一些細節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雷同;三是資源配置在質量與數量

上不夠均衡,造成幼兒的學習受益不平衡:四是班級環境秩序的建立還未得到教師足夠的重視,教師偏重環境呈現的有序,而忽略幼兒學習過程中外在秩序與內在秩序的培養。以上問題都是影響班級環境建設的重要因素,我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序列,使空間的規劃能適應特定年齡幼兒的學習方式,根據幼兒發展關鍵期來規劃環境內容與活動形式;在資源的配置上要滿足幼兒充分的自主活動的需要,在切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前提下,體現循序漸進的變化和學習機會的公平;同時教師更要潛移默化地幫助幼兒積累並建立良好的學習秩序,處理好班級環境建設中有序與無序的關係,摒棄刻板的有序,學會解讀外在適度無序背後所隱藏着的潛在秩序的價值。

三、行為決策:幼兒園班級環境建設的實踐

第一,規劃幼兒園班級環境。首先,要明確規劃班級環境的主體應是教師,幼兒可以適度參與,這並不會影響幼兒成為環境建設的主體,因為只有科學、合理的規劃才能更好地實現幼兒與環境的高質量互動。其次,班級環境規劃要充分考慮到參與者的態度、參與的可能性、受眾的可接受性和實施的現實性。班級環境規劃可從以下三個角度來構想:一是時間規劃,教師應根據當前課程實施內容的週期來考慮環境建設的長期性、短期性和暫時性,使持續的環境創設與階段性的環境創設相輔相成,以構成幼兒完整的學習過程和經典的學習經驗。二是內容規劃,班級環境的內容一般由主題與非主題兩部分構成。屬於主題的那部分內容要兼顧上一個主題、現在的主題與下一個主題的傳遞關係與價值區分,而屬於非主題的那部分內容則應考慮主題以外有關學習的、生活的、遊戲的、評價的多方面內容,雖然不強調內容的全面,但必須體現各方面內容存在的必要。主題與非主題的內容基本以預設為主,但也要為環境創設中將可能生成的內容預留一些再規劃的空間。三是空間規劃,班級環境建設的空間規劃要處理好四對關係,即顯性與隱性的關係、立體與平面的關係、整體與個別的關係、固定與變化的關係,這四對關係的核心就是聯繫,教師要努力地增強不同形式的班級環境元素之間的聯繫,不斷提高環境對幼兒多維度施加的整體教育影響。

第二,呈現幼兒園班級環境。幼兒園班級環境呈現的一般原則是安全、自然、美觀、有利於互動,而特殊原則是因地制宜、順應變化、張揚個性。我們將具體的呈現方式主要歸納為以下7種:1.專題呈現,即根據幼兒當前學習的一個重點來建構牆面環境與材料環境,以保證單位時間內幼兒的學習效益:2.一次性呈現,即將幼兒一次活動或一個系列活動的成果一次性發布,這比較適合幼兒作品展出和進行階段性活動小結;3.持續呈現,即環境創設由一個小的切入點展開,伴隨着幼兒的活動不斷豐富,逐步形成一個具有主題的環境,這比較適合於反映幼兒生成性的學習過程:4.根據活動組織形式呈現,即根據幼兒學習活動的形式以集體、小組、結伴、個別的形式呈現他們的學習成果;5.根據活動內容變化的需要呈現。這主要體現在幼兒操作材料的提供上,即相同的材料由於活動功能的不同,其呈現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6.根據幼兒表達方式的特點呈現,即根據幼兒選擇的記錄活動的符號來呈現幼兒的學習成果;7.以交流為目的的呈現。即教師選擇出幼兒個體學習過程最有價值的內容加以整理,以一種結構化的方式呈現在環境中,以此為線索引發幼兒間積極的互動。

第三,評估幼兒園班級環境的效益。幼兒園班級環境效益評估應着眼於發揮診斷、強化、調節的作用,以自我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為主,採取系統觀察記錄的評價方法,抓住幼兒、環境、課程三要素,確立評價重點。具體可分別概括為:1.幼兒的參與態度、幼兒的參與程度、幼兒的活動受益;2.環境的安全性、真實性、自然性、結構性、自主性、審美性、社會性;3.課程內容的針對性、課程實施的開放性、課程目標的達成度。這三個方面評價項目在觀察與評價的過程中是同步進行的,正是通過三者之間的比較才能發現班級環境建設的適宜性與不適宜性,以利於教師在動態的調適與控制中做出對班級環境建設發展更趨理想的預計與決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j3v4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