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穫論文

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穫論文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以語音和文字為媒介的表達與溝通工具。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水和空氣一樣,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須臾不能分離。且隨着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對人類語言的研究也將不斷深入。因此,作為一名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者,學習和掌握一定的日語語言學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穫論文

世界範圍內的語言少則約有3000餘種,多則6000餘種,日語即為其中之一。日語語言研究的歷史比較悠久,可以追溯到鎌倉時代的《萬葉集註釈》;自江户時代以來,日語語法、語音、詞彙等領域的研究不斷髮展,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20世紀50年代以來,日語研究逐漸與現代語言學接軌,從“國語學”演變為“日語學”。隨着相關研究和關聯學科的不斷髮展,日語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且多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融合,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學科。

通過對日語語言學課程的學習,我對日語語言學中的音位學(音韻論)、形態學(形態論)、句法學(統語論)、語義學(意味論)等一系列日語語言學研究領域有了相對系統的認識,對日語語言結構和語言現象有了一定的瞭解,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日語語言知識體系,提高了自身語言素養,收穫頗豐。

一、學習音位學(音韻論)的收穫——關於語音

瞭解日語的語音知識,是掌握和研究日語語言的出發點。正所謂“先有語音、後有語言”,語音知識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1.音節

日語只有5個單元音,輔音存在清濁音的對立。歷史上日語與漢語的交流,不僅使日語產生了假名文字,還在其語音體系中增加了長音、撥音、促音等特殊音節。除了特殊音節之外,日語基本上屬於“輔音+元音”結構的開音節語言。

時間上的等長性是日語語音節奏的一個特點。由於日語存在着長音節與短音節的對立,因此,在音節之外另設立了一個以時長為主要依據的節奏單位——“莫拉(音拍)”。具體來説,短音節兼備音節和莫拉的雙重身份,即一個短音節等於一個音拍;一個長音節則包含有兩個莫拉,可分為兩個音拍。

2.聲調

日語聲調的高低變化是在音拍與音拍之間實現的,每個

音拍內部並沒有音高的變化。從句子的整體聽覺印象來看,日語音高相對較為平坦,並呈階梯式下降的趨勢。從詞彙層面來看,日語單詞或詞組中只允許一次高低變化,且在音高從低到高時升幅較小,而從高到低時降幅較大。

3.語流音變

受調音器官的慣性運動和發音人下意識的“省力”趨向等生理性因素的影響,或由於加強語氣等的需要,話語交際中的語音會發生一些語音形式的改變,即語流音變。日語口語中常出現的“元音弱化”、“加音”、“減音”、“語音融合”等語流中的自然語音變化,這就是典型的日語語流音變現象。

二、學習形態學(形態論)的收穫——關於詞彙

日語詞彙是日語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日語詞彙數量多,且來源比較複雜。瞭解和掌握日語詞彙的性質及特點,對日語學習至關重要。

1.詞彙的多樣性

日語詞彙中,既有固有的和語詞彙,也有外來的漢語詞彙及外來語詞彙,甚至還是有日製漢語詞和日製外來語詞彙。它們之間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大量的複合詞、派生詞,造就了日語詞彙的多樣性。

2.造詞

日語造詞主要有創造詞根和利用既有詞彙這兩種方法。其中,利用既有的語素組合構詞的合成法最為有效,且詞或語素在構成合成詞時有時會出現音變現象,如轉音、連濁、連聲、音韻添加等;而以複合的方法新造的詞最多,因此日語中存在着大量的複合詞。

3.日語詞彙體系的特色

特色一:日語詞彙中有一些比較成體系的集合詞彙,如親屬稱謂、指示詞、擬聲擬態詞等;特色二:由於詞彙數量多,日語中生成了大量的反義詞和近義詞;特色三:日語音位少,因此日語中有數量眾多的同音異義詞,如「キコウ」(機構·気候·寄稿·貴校……);同形詞,包含同形異音異義詞,如工夫(くふう·うふ),以及同形異音同義詞,如「明日(あした·あ·みょうにち)」。

三、學習句法學(統語論)的收穫——關於語法

1.句子的基本構造

日語句子的基本構造,是通過“句子→後置詞句”這一基本規則來體現的。後置詞在語法裏是一種介詞或助詞,其作用為建立受詞(多半是一個名詞或名詞詞組)與句子中其他部分的關係,通常用來表示位置、時間、作用對象或行為主體等。與前置詞相反,後置詞的使用位置是在被修飾的受詞之後。如:「太郎が來た」一句中,助詞(格助詞)「が」位於名詞「太郎」之後,表示發出「來た」這一動作的行為主體是「太郎」。

2.日語句子的“格、態、體、時”和“語氣”

任何句子都包含了命題和語氣兩個部分。命題,是對客觀事物的陳述,反映了陳述的事實部分,包括“格、態、體、時”等語法範疇;語氣,是相對於命題的一個語法範疇,表示説話人對命題的判斷或針對聽話人的説話方式或立場.

“格(格)”主要指名詞與謂語結合而構成的各種語義或語法關係,是日語顯著的語法範疇之一。在日語中,與謂語相關的主語、賓語、補語等句子成分主要由“名詞+格助詞”構成。

“態(ヴォイス)”主要指與動作有關的施事和受事在句中的語法地位隨之變化,以及説話人表述事物時的視點變化等。日語的“態”主要包括主動態、被動態和使役態(廣義上還包括可能態、自發態等)。根據“態”的不同,其動詞會出現規則性的詞尾變化。

“體(アスペクト)”表示某個動作或變化在説話人所設的時間軸上處於開始、持續和完成狀態中的某一階段,是從時間角度上對動作或變化所處階段的描述或把握。日語狹義的“體”主要體現在「る(完成體)」與「しいる(持續體)」的對立上,此外還包括「ある、いく、くる」等用法;廣義上還包括「し始める、し終わる、し続ける……」等複合動詞的用法,以及「たとがある、ようとる、つつある、とろだ」等表達形式。根據所處階段的不同,其動詞會發生規則性的詞尾變化。

“時(テンス)”是以某一時點為基準對某個行為或狀態屬於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的一種時間上的把握。儘管在時間的劃分上有過去、現在和將來,但日語的“時”主要體現在「る(非過去時)」和「した(過去時)」兩種形態的對立上。

“語氣(モダリティ)”反映了説話人對所陳述事物的判斷、態度或立場。一般來説,語氣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一定的形態反映出來的。日語的語氣主要體現在謂語部分,如使用動詞、形容詞的詞尾形態以及助動詞、複合助動詞、終助詞等,同時也涉及一部分副詞、助詞以及接續詞的用法。其中,謂語部分被稱為語氣表述的.核心部分,副詞、助詞、接續詞等被稱為語氣表述的呼應部分。

四關於語言學學習及研究方法的思考

通過一學期語言學課程的學習,我深刻感受到語言學和其他成熟學科之間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它幾乎沒有像牛頓三定律那樣公認的、成熟的理論體系,其理論框架會隨着研究地深入不斷被修改、被揚棄。

因此,學習語言學,重在通過理論框架的學習,培養自己對語言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學習方法,不能採用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方式。課堂上所學的大部分理論框架,其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它解決了什麼問題,而在於它所提出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先理解所學習的理論框架,弄清與之相對應的語言現象;然後,用書本、課堂上所給出的例子對所學理論進行驗證,幫助理解、加深記憶;進而,用所學理論去分析更多的語言材料。要積極採用自己所觀察到的第一手語言材料來分析、驗證所學理論的適任性。語言現象,特別是新的流行語出現了有悖於現有理論的情況,要積極思考如何對現有理論進行進一步的修改,以適應新的語言材料。

總之,語言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學科,它要求入門的人不是以學習者的身份而來,而是以研究者的面目出現。因此,注重培養對語言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概括等能力,“從現象到規律”,是我們學習語言學、研究語言學、發展語言學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翟東娜主編.日語語言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崔崟.現代日語語言學概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gevj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