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論文《研究性教學》

論文《研究性教學》

" 摘 要: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內容,但研究性學習課程沒有賴以存在的具體學科領域,它的實施必須以學科教學為基礎。只有將研究性學習理念滲透於學科教學中,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實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學習才能實現其功能目標。本文闡述了基於研究性學習理念的“研究性教學”的構建意義,提出了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基本要素。

論文《研究性教學》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研究性教學;小課題研究

作為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研究性學習是以一門“獨立的課程”而存在的。很多學校獨立開設了這門課程。然而,研究性學習課程並沒有存在的具體學科領域,我們很難設想:課堂教學仍停留於以知識為中心、傳授為主導,而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有充分發揮。從某種意義而言,研究性學習是學科教學發展的需要。所以,如果沒有課堂教學的同步改革,作為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二者和諧互補,交相輝映,研究性學習的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這也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如何將研究性學習滲透於學科教學中,使課堂教學改革與研究性學習相互促進?這當是迫切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就此結合歷史學科談些粗淺看法。

一、實施以研究性學習理念為指導的“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學習是創設一種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培養積極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進而增進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相對於傳統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研究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方式的革命,更多的強調探究,而不是接受。但是,正如美國《科學課程標準》所闡述:“科學探究是一種讓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重要學習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學中要求運用各種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把從探究中獲得的知識與從其他方式獲得的知識聯繫起來,奠定可廣泛遷移的科學知識基礎。”研究性學習在目前作為一門課程而獨立存在時,如果偏離課堂教學過程,包含的僅僅是課題研究類、項目設計類,一味地講究活動的形式,那麼,無論選擇了多少課題,調查報告寫了多少,出了多少科技製作,都將偏離了研究性學習的宗旨,多多少少走回了杜威倡導的實用性教育的彎路。再者,學生的探究能力並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培養訓練出來的。沒有科學探究方法指導的課題研究,往往容易成為“瞎子摸象”,甚至是無效的。而科學觀念方法的建立和掌握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反覆體會。所以筆者認為:只有將研究性學習理念滲透於學科教學中,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實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的學”才能實現其功能目標。所謂“研究性教學”就是以小課題研究或項目的設計為教學的切入點,創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徑,把方法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將學生下意識運用到的科學方法和良好的思維脈絡展露出來,教師的引導以及合理的歸納與總結,將支離瑣碎的知識和隱含的學科方法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和項目的設計中有更多的創造機會,讓學生在創造中感受成功的體驗,在成功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研究性教學立足於教材,具有明確的研究目標,是為達到某種結果而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它不是對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研究,向外擴展與發散也不是無限制的,更不是隨機性地確定研究對象,也不是將所有的課堂活動都搞成“研究”。它以教材中藴含的科學方法和學科思想為核心,注重學生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為主動探究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奠定基礎。

二、“研究性教學”以問題情景為先導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通過歷史知識的講解和剖析,來構建歷史知識結構網絡,通過理解、應用達到能力的提高,從而實現世界觀的形成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以研究性學習為理念的研究性教學,則把問題的呈現放在前面,以解決問題———“研究性小課題”為教學的導入點。這不僅是教學順序的顛倒,而是教學觀念和教學目標的更新。將學習置於研究性小課題情境中不僅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創造衝動的前提,而且是學生吸收知識、鍛鍊思維能力的前提,問題應存在於整個教學過程中,應使教學活動自始至終圍繞着問題的探究和解決展開。一個好的研究課題能夠隨着問題解決的進行自然地給學生提供反饋,讓他們能很好地對知識、推理和學習策略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進知識的提取,可以促進學習策略在新問題中的遷移。

如:“工業革命對人類發展的影響”這一課題,老師首先介紹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的史學研究動態,然後提問學生:目前史學界關於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的一些研究動態,對你們有怎樣的啟示?你是怎樣認識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的呢?請每位同學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論文可以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從總體上考察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正面或負面影響,也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小角度出發來探討這一問題,還可以自己選擇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要求持之有據,言之有理。要求學生在課後查閲的歷史資料來源要廣,並能從中篩選出為自己服務的有效信息;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衝破傳統思維,對有關問題進行獨立分析。通過問題的呈現,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這個過程是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思想的教學觀念的轉變,它強調的是“在運用中掌握”,在“掌握中運用”。以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深層次的情感體驗為落腳點,促進後天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研究性教學”以小組合作討論為主要活動形式

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徵。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研究性教學中,這種合作的意義在於:首先,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可以激活學生先前的知識儲備,在原有知識背景與當前問題之間生成更多的聯繫;其次,討論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外顯化,學生會經常感受到觀點的衝突,從而可以更好地進行反思和評判;最重要的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人人都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獨立創新的優良環境。只要研究性小課題本身具有較為豐富的內涵,就能使所有的學生都有參與探索的機會,而且需要對問題生成多層次的理解,而後再將各個方面的見解集合起來,這實際上是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每個成員都在貢獻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應是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當研究性小課題問題情景激發起共同的學習目標時,教師的作用則在於:參照目標,更好地監察小組的進步情況,及時糾偏,或提醒學生看是否需要調整目標,如“你能不能再補充一下”、“你能再換個角度分析一下嗎?”;讓學生解釋為什麼他認為這種方法是好的,或者在解決問題時為什麼會需要某方面的信息,等等。在開始,教師可能會更多地引導,隨着討論的深入,學生能更多地理解他們的學習要點,教師就可以慢慢地“隱退”,真正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四、“研究性教學”以思維過程的展示為重點 德國教育學家戈·海納特曾説:“向學生預示結果或解決方法都會阻礙學生努力研究,因此,應該對結果和調整遲下定論。對學生的錯誤不應看得過重。教師須明白,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實施研究性教學活動中,重視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立足於教材,識別出各種能力依賴的載體,同時也揭示出思維方法的順承性與階段性,使歷史過程不只是單純的強調歷史知識的積累,而應是當時社會活生生的現實展示。在研究性教學中,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事蹟、思想家們的思想火花、英雄人物的事蹟等等都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良好營養。在研究性教學的課堂中,如何打破思維定勢,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自成一家之言,有意識地提高批判能力與思辯能力,在研習的廣闊天地中逐步鍛鍊敏鋭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這應當是研究性學習課堂和研究性活動過程中重點思考的問題。以“中國四大發明在歐洲社會進程中的作用”這個專題為例,對四大發明中“火藥”進行多角度的思考:第一,在古代社會,中國人發明了火藥,顯示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第二,在近代社會,火藥傳到西方導致火器廣泛使用,擴大了對生鐵、銅和鋼的需要,促進了西歐冶金業的發展,推進了西歐社會的進步。而中國人用火藥製造煙花爆竹,對中國社會發展沒起多大的推動作用,這是落後的中國社會狀況決定的。這使我們認識到中國社會的落後,認識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只有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才能發揮巨大的作用。第三,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中國人用火藥製造煙花爆竹,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説明中國人民熱愛生活,嚮往美好。而西方資產階級則用火藥製造武器,反映了西方資產階級掠奪的本質。這又使我們認識到,先進的科學技術一定要掌握在善良的人們手中,否則,將會給人類帶來痛苦,甚至災難。辯證地看,火藥的發明通過傳播和使用,大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五、“研究性教學”要重視對研究結果的反思

概括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徵,而研究性教學則是立足於教材,具有明確的研究目標。所以,在研究性教學過程的結尾,為了提煉所學到的知識、能力,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自己以及他人的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作出反思。反思概括的意義在於:其一,內化新知識,加工與整合新舊知識,達成同化或順應,形成更協調一致的理解;其二,加深理解研究過程中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策略,這對知識的遷移來説是至關重要的;其三,科學的反思往往能使新的問題成為教學的歸宿,即在初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引發新的問題,這些新問題出現的意義不僅在於它能使教學延伸到課外,而且還在於它能最終把學生引上創新之路。如在“工業革命對人類發展的影響”這一課題,要求學生表明自己立論的理論基礎,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行多向性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標準中選擇一個或幾個作為自己立論的理論基礎,從理論上闡發自己的觀點,進行獨立自主的思維;引導學生例舉大量史料作為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進行發散性思維;在論證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批判性思維。“學會學習”是研究性學習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而研究性教學則是這一思路的突出反映。

當然,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畢竟是教育改革的一項創舉,如何調整和適應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關係,這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嘗試。另外,如何通過研究性教學達到更有效的知識建構?如何協調研究性教學中的“小課題研究”與課程內容之間的關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等等,這些都有待做深入研究。願本文所述能有同行共鳴。

標籤: 研究性 論文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9rqn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