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語文論文《語文教學需要尋找一個支點》

語文論文《語文教學需要尋找一個支點》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兩種不同的事物同時或繼時呈現,比其各自單獨呈現收到的學習效果要好,因為兩種事物在大腦皮層中可以產生相互誘導作用,在對比中突顯各自特點從而加深印象。

語文論文《語文教學需要尋找一個支點》

摘要:中學語文課時少任務重,篇章教學費時低效,整合教材既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還可促成語文教學的整體性、漸進性、趣味性。找到合適的整合點是整合教材的關鍵,它可以是主題上的相通點,知能上的相關點,審美上的類比點,以此建構語文教學體系,有序培養學生的知、情、意、法。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材整合點;相通點;相關點;類比點

語文慣用篇章教學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先天不足:知識教學缺失系統性,能力培養缺乏漸進性,素養提升缺少計劃性。學生因此對語文學習的認識普遍有片面性:“語文學不學一個樣”,“語文少上幾節課沒啥影響”,“語文重在積累,學幾篇課文不能解決問題”。語文學科因此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尷尬:宣稱是大學科,卻一再被壓縮課時;“得理綜得天下”、“得文綜得天下”的呼聲日益高漲,語文教師因此陷入困境,既不得不認可“語文偏見”而難堪,又找不到“救贖之路”而難過。語文學科在中學尤其在高中——路在何方?

新教材必修的任務重,選修的任務多,但課時有限,“教教材”實難高質量完成任務,整合教材才是提高教學效益的一條捷徑:整合文本的價值取向,可側重多角度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整合知識能力點,可凸顯語文教學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循序提升學生的知能素養;整合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可提高學生語文實踐的計劃性與可操作性。整合,就是將“各美其美”的零散篇章統一起來,使其“美美與共”,收到各個教學要素融會貫通的整體效果,從而促使教學內容具有內在的科學性、規律性,促成語文課堂教學的漸進性及高效性。

然而,整合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須基於對文本的深層解讀,“美人之美”,——憑藉經驗、性情、信息、聰慧發現每一篇章的價值所在,喚醒每一篇章沉睡在文字下面的靈魂,再運用比照之法審視各個篇章,找到其共通、共存、共生、共長之處,融而合之,歸而類之,拓而展之,挖掘人類文明通過文字傳遞的文化精粹及精神內藴。因此,整合的關鍵在於找到整合點。這個點,就是不同篇章的結合點,各種課程資源的融合點,實施語文教學的支點。這裏,試以初中語文人教版第八冊(2009年版)第一單元為例,闡述整合點的主要內涵及整合要領。

一、整合點是主題上的相通點

作家劉心武説:“書中畢竟有人生,人生畢竟一部書。”人生、生活、社會是書或篇章的源泉,人生、生活、社會紛繁蕪雜,書或篇章繽紛多彩。無論多麼複雜的人生、生活、社會,都有其永恆的基調,書或篇章都有其永恆的主題,比如對情感的渴盼,對和平的追求,對自然的追問,對理想的探尋等等。綜合教材,按照某一主題歸納篇章內容,深挖其內在意藴,不僅可以化繁為簡,使零散的篇章形成一個表意系統;還可以由淺入深,使學生對這一主題有透徹的發現與深切的體驗。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打破體裁界限,按主題編制單元,每單元還附有單元主題解説。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共五篇文章:《新聞兩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蘆花蕩》、《蠟燭》、《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親愛的爸爸媽媽》(下文分別簡稱《新》、《蘆》、《蠟》、《就》、《親》),其單元解説詞為:“人類歷史上,血與火的戰爭屢屢爆發。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閲讀戰爭題材的作品,可以瞭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可以看到人類意志力、智能、體能最大限度的表現,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如何讓學生通過文本看到戰爭題材的作品所傳達出來的真善美與假惡醜?如何使學生通過學習戰爭題材的作品獲得有益的啟示?如果單篇教學,極易走入盲人摸象的誤區,學生的體驗很可能支離破碎以致膚淺模糊。如據系統論的觀點整合五篇文章,抓住其內在一致性,步步挖掘,使五篇課文形成一個表現戰爭主題的整體,從而以點帶面,由文本走向歷史與現實,則將使學生對戰爭主題有一個立體認識與全方位體驗。

由主題整合教材,可以運用原點思維追根溯源,層層追問。

一問:一句話概括,五篇文章最想表達的意願是什麼?深入閲讀可以發現,五篇文章的字裏行間埋藏着共同的呼喚:世界,讓戰爭走開。19世紀的作家(雨果)在呼喚,20世紀中期、後期的作家(孫犁、聶華苓)在呼喚,中國的、外國的作家都在呼喚。自古至今,反對戰爭,渴望和平是作家作品最重大的主題之一。所以,整合這五篇文章,首先打破篇章順序,引導學生自讀《親》,抓住關鍵句——“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永遠不要有戰爭了”——提煉中心,以一帶十,拓寬單元主題領域。

二問:為什麼讓戰爭走開?這個問題對於身處和平時期的中學生來説太大太遠,而《就》、《親》兩篇文章卻做了深切回答:戰爭荼毒生靈,戰爭摧毀文明。為讓學生切身體驗,可以進行兩個追問:《就》為什麼那麼細緻地描寫圓明園?被納粹殘殺的人成千上萬,為什麼《親》單寫被殺害的300學生?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理由和證據進行探究,並舉出歷史或現實的.實例進行佐證,加深對單元主題的普遍性認知。

三問:怎樣讓戰爭走開?看似不太合學情的問題,卻正是《新》、《蘆》、《蠟》三篇文章的要旨:用正義的力量戰鬥,用人民的力量抗爭。《新》是正義力量勝利的宣言,正義之師衝破敵陣,戰戰告捷;《蘆》、《蠟》則是人民力量的代言,“老頭子”、“老婦人”等普通民眾勇敢機智,堅強不屈,是正義之師衝向勝利的強大後盾。捕捉《新》中的關鍵句,分析《蘆》、《蠟》中人物形像,並聯系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大後方的支援,不難讓學生真切地認識、體驗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的深刻意義。

作家餘華説:“作家往往在作品裏埋藏最核心的‘心臟’。”閲讀,就要輕輕撥開紛蕪的文字之草,觸摸到作者“砰砰”勁跳的温熱胸口,傾聽他急切表達的深沉意願;整合,則是將諸多胸腔裏奔突出來的意願彙集成強大的洪流,衝擊、滌盪年輕稚嫩而又渴盼成長的心靈,促使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生成。

二、知能上的相關點

有人説語文是最簡單的一門學科,它沒有相對複雜、系統的知識,只要“多讀書”就能培養語感,提升素養。然而,實踐證明“多讀書”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只有“會讀書”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就語文能力而言,表達是閲讀的主要目的,“會表達”是社會需求人才的重要素質,也是語文工具性的重要體現。那麼,“會閲讀”、“會表達”一定關涉必要的知識與技能,零落地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有點乏味且難以應用,如果藉助文本將其整合為知識和技能體系,並學用結合,則可以彰顯語文學習的規律性與趣味性。

比如,以上五篇文章都屬記敍文體。記敍文一般都含有記敍六要素,且按內容可分為記人的、敍事的、寫景狀物的。記人作品主要通過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旨;敍事作品主要通過描述事件起因、發展和結果體現事件的意義和影響;寫景狀物作品則通過描繪景物特徵表情達意。另有敍述人稱的特點及其效果,敍述方式的類別及其作用,線索的多樣性及其分類,組材、選材及剪裁的特點等等,釐清這些知識並指導學生進行閲讀分析,可以使學生探尋到記敍作品創作的奧祕,提高其學習記敍文的積極性,還可以促使其對記敍文有一個整體而系統的認知,如果輔以仿寫,則知識和技能並舉,學而致用。

按奧蘇伯爾的觀點,“智”是由學生的認知結構構成的,智育的目標就是塑造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良好的認知結構在縱向上自上而下逐漸分化,在橫向上融會貫通。語文教學,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時,也要注重知識整合,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

三、審美上的類比點

整合,必須基於一定的相同點,所謂“同聲相求,同氣相應”,同類聚合,透而徹之。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兩種不同的事物同時或繼時呈現,比其各自單獨呈現收到的學習效果要好,因為兩種事物在大腦皮層中可以產生相互誘導作用,在對比中突顯各自特點從而加深印象。因此,在求同的基礎上尋異,用類比的方法整合課程資源,可以收到一石數鳥高效學習的效果。

這一單元雖皆為敍述性作品,但在敍述方式、組材特點、塑造形象、景物描寫等寫作技巧上各有特色,通過類比同中求異,既能夠充實學生有關記敍文的知識結構,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作品鑑賞能力及審美趣味。比如,將《蘆》《蠟》《親》塑造人物形像的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描寫與行為描寫在形像塑造上的特點及不同作用,切實體會特定情境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為讓學生感受人物形像所傳達出來的藝術魅力,這裏還可以進行追問:為什麼《蘆》塑造老頭子的形像着重語言描寫,而《蠟》塑造老婦人的形像重在行為描寫?指導學生反覆品讀的同時,促使其領悟文學創作的匠心所在。之後,讀寫結合,指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觀察身邊的人物,並從語言、心理、行為等方面進行摹寫,掌握塑造人物形像技巧,形成遷移能力,並通過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生活志趣。

有比較才有鑑別,比較是重要的整合之法。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思想和思維的基礎,人們正是通過比較瞭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正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曉聲”、“識器”等規律性認識是比較性整合“千曲”、“千劍”的結果。

當然,整合還可以跨出單元,跨出冊次,跨出必修與選修界線,.只要符合學情並基於課程標準,找到合理的整合點,就可以大膽地將課程資源勾聯、增補、刪減,以點帶面,由面而體,多維度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知、能、情、意、法。

葉聖陶先生説:“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語文教學不僅有路且路路互通,整合就是一台高效鋪路機,整合點則是多維立交橋。只要在立交橋處用心構思,使語文教學擁有堅固的支點,就能四兩撥千斤,將語文教學效益的“地球”撬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90r4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