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小學教育教學數學論文範本

小學教育教學數學論文範本

數學是小學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數學與生活也是密切相關,學好數學基礎知識是基本要求。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小學教育教學數學論文範本,歡迎閲讀參考!

小學教育教學數學論文範本

小學數學生活化策略

數學作為小學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會孤立於生活之外產生作用,也不能從教材和課堂教學中與現實生活自發產生直接的聯繫。顯然,對《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不能只是明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是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琺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而是要從這樣的教學目標定位中,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讓他們真正的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瞭解感觸生活,這是數學教師應該探究的課題,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數學教師採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因此,筆者結合長期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和當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設想以求教於方家。

一、依託教材,促進學習材料生活化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指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繫,把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的一種教學方式。這裏所指的學生實際生活並不單是單純學生生活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完全再現,而是一種數學化的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進行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學習材料生活化可以依託現行教材,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為的狀態。和許多研究者的認識一致的是,目前小學數學教材內容仍然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學習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將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建構屬於學生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一般應用題時,筆者這樣重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課一開始就請學生描述學校周邊道路環境狀況。

二是選擇信息。在學生所列舉的眾多信息中選擇出一條“為綠化道路環境,在校外公路栽種樹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三是自主探究。學生提出問題中很多是學生已知領域,讓學生自己解決。四是教師引導。告訴同學們“這批樹木的成活率是98%。”從而提問“成活率”和“98%”的含義,讓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討論。這樣重組,貼近學生所關注的現實生活,學習材料來自師生的熟知信息,體現了生活數學的現實性。這樣就能很好地解決“死知識”適應“對話教學”之間的矛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讓教學根植於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有價值的案例,從而適合學生髮展的數學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

二、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

數學知識最終服務於生活,迴歸於社會生活。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積極鼓勵學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獲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活動經驗和方法,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間的聯繫,不斷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教學不應該是個只注重求知過程、只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訓練數學技能,而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在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教師要儘可能使每一個學生擁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生活的眼睛,讓學生帶着數學問題接觸實際。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進而懂得身邊處處有數學。數學總能找到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繫,抓住了聯繫,就能把活學到的知識進行活用。但這種思維習慣也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地培訓。如學習比例應用後,我們設計了一個將配液加水或加鹽的實驗操作活動:“要把10%鹽水50千克,配製成20%的鹽水。該怎麼辦?學生通過精確計算,動手測量得出使鹽變多(加鹽)或使水變少(蒸發)的規律。再如在學習“百分數意義”後,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班有30%左右的學生在家使用電腦上網,其中2/3的學生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而1/3的學生卻在玩網絡遊戲。看到這一現象,談談你的看法。這樣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思考、解決身邊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了思想教育。適當地進行一些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使學生自覺地把所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聯繫起來,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情感,培養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的意識。

三、關注日常生活,捕捉學生的興趣點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數學問題。數學的身影在生活中每個角落,數學的價值來自日常生活。數學教學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景相結合。通過生活問題的解決達到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技能。技巧的目的。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體驗的積累。讓學生在數學知識之前儘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釐米、米等長度單位時,可以從比高矮實際事例人手使學生明白了長度單位對於精確測量的意義,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工具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然後動手測量圖釘的長度、食指的寬度、書本長度、平伸兩臂的長度、給爸爸媽媽測量坐高,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度等。

這些知識是學生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數學,讓學生深切的體會到了原來數學就自己的身邊,身邊就有數學,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同時也增強了數學的親和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四、學以致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瞭解知識的價值,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例如,在講授“利息”的知識點後,筆者安排了這樣的課外作業“自己做一次小小會計員”,讓學生去銀行了解現在的利率,然後讓他們把積攢的零用錢存起來,怎樣存最合算?這樣的作業學生極有興趣。在這一系列的調查、分析、計算、反覆比較的實踐中,學生對利率、利息這一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而且此次活動。還可以是對學生不亂花錢的思想教育,實現教知識和育人的統一。這樣聯繫實際的教學,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願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必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能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於實踐,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使學習變得通俗、有趣、生動,使數學教學實踐變得更有活力。

小學數學與生活

新的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是指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着數學。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為此,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與生活進一步接軌。

一、數學情境與生活

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日常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分桃子》一課時,我創設情境: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盤子裏,每盤放的個數一樣多,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之後,從中選擇五種:(1)每盤放3個,9÷3=3(盤);(2)每盤放9個,9÷9=1(盤);(3)每盤放2個,9÷2=4(盤),多1個;(4)每盤放4個,9÷4=2(盤)多1個;(5)每盤放5個,9÷5=1(盤)多4個。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上面五個除法式子,並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於是很快的觀察到: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後還有剩餘的。於是老師再畫龍點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分了以後還剩餘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有餘數的除法”,這樣創設生活情景,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輕鬆的接受新知識。

二、數學理解與生活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着數學問題。善於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

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後,安排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學校組織師生去公園遊玩。老師28人,小朋友150人。公園門口寫着: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人。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1、全買團體票:(28+150)×20=3560元

2、不買團體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28+2)×20+(150-2)×15=2820元

通過不同的方案的比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

三、日常生活“數學化”

孩子們的知識應該是在對話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課堂超市”環節中,這一切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價目表:籃球95元/個,排球50元/個,之後出示了一個數學問題,“買4個排球和6個籃球共要多少錢?”。這樣的數學問題,沒有用新教材的學生一般的解題思路只有這一種“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們卻出現了多種解決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過“課堂超市”展示,使我們的數學走進了生活,使我們的孩子們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維開放性,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發現數學問題,將數學教學與生活接軌,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有美感,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會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數學興趣,何樂而不為呢?為了使數學更接近生活,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刻不容緩的教育使命。

淺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這充分説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着密切的聯繫。面向21世紀的數學教學,我們的理念是“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的數學”,“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繫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新課標》又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如何根據教材的特點,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於理解、讓學生活學、活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呢?通過反覆思考,我就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繫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於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數學。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布魯納説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將學習任務與情境相聯繫,可以激起兒童濃厚的興趣和情感,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創設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過遊戲、故事造境,環境營造,媒體輔助等來聯繫生活、模擬生活。

1。巧用遊戲、故事造境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於遊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如在教學《猜數遊戲》一課中的“想一想”時,教師引導學生講《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許多的數學問題。教師讓學生互相提問、解答,要求學生把問題説完整,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着學習的成功和樂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

2。環境營造,媒體輔助

心理學告訴我們,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色彩鮮豔的對象,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由於電教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電教媒體來模擬或再現生活場境,營造氛圍,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如在教學《青蛙吃蟲》一課時,教師利用媒體播放青蛙在稻田裏吃害蟲的過程,學生被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們從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對話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蟲,小青蛙吃了30只害蟲。這時教師讓就“青蛙吃害蟲”提數學問題,學生由於有了“興趣”,思維一下就活躍起來,很自然地提出了許多數學問題,學習更為主動、積極。

二、探究生活問題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讓講台成為舞台、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1。寫“數學日記

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繫緊密。如讓學生寫在家裏,爸爸媽媽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上商店買東西,又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記“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通過閲讀學生的“數學日記”,也可以瞭解學生有沒有較強的“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以後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2。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新教材將“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溝通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是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驗證、去應用,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從而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以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目的。活動的主題可以依據教材進行,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或學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如:調查“學生一週用幾隻鉛筆,一共需多少錢”;“家裏每星期買菜要付出多少錢”;“對最近數學測驗同學的得分情況進行調查”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其它綜合素養。

三、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

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一個關鍵。因此,教學中要儘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説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這主要取決於教師的語言素質,尤其是數學教學中如何將抽象化的數學讓學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個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裏面藴藏着生動有趣的東西,教師如果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是不能勝任的。鑑於此,數學教學語言生活化是學生引導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認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於號、小於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於,開口在前是大於,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區分。又如把教學長度單位改成“長長短短”,教學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貨員”,比大小説成“排排隊”等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味十足的課題知識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四、數學教學運用生活化

數學應用於實際,才會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確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信心。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要避免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變數學練習的“機械演練”為“生活應用”。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在生活中用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價值的體驗,強化應用數學的意識。

1、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問題。

生活是數學的寶庫,生活中隨處都可以找到數學的原型。經常讓學生聯繫生活學數學,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問題,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索的意識。如,認識“圓”以後,讓學生到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去觀察哪些物體的面是圓的?學習了“圓柱的側面積和體積”之後,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體”。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後,讓學生找一找、説一説,你見過周圍那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又如,在學習了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後,老師可以讓學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門是用24時記時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門又是用普通記時法的。

2、用數學方法研究生活問題。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包含着數學知識。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受成功和自身價值的存在,而且可綻放絢麗的創造之花,讓學生真正由“讀書蟲”向社會實用型人才發展。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性請學生説明:為什麼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學習了利息計算後,讓學生計算:把1000元錢存入銀行,怎樣存款更合算?學生先要調查銀行利率,選擇存款時間、存款方法,再計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圓形後,可以引導學生往深層次思考:“為什麼生活中那麼多物體的形狀都設計成圓形,圓形有什麼特別之處?”

3、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通過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斷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能力。如,學習了有關面積計算的應用題後,學生學會量窗户的長和寬,算出它的面積,而後再導入生活,引導學生實際計算做窗簾要用多少米布。這就應考慮到窗簾要比窗户長一些,寬一些,如果是面積較大的,用兩幅窗簾面對拉,兩幅窗簾中間還應考慮應有的重疊部分等等。又如:學習“正方形的認識”後設計如下情境:這是一塊打碎成兩塊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樣配一塊該怎麼辦?在沒有尺的情況下,應帶哪塊玻璃?還是兩塊都帶去?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和解決問題,大大地鍛鍊學生的與實踐創新能力。

五、藉助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做到學以致用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與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與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分析、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可以激發學生形成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培養正確的數學觀。因此,每一次學完新課後,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我在教學:“你喜歡什麼體育運動?”的實踐活動課中,先真正讓學生了解周圍人都喜歡什麼體育運動,初步讓學生體會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過這樣的活動,有效地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讓日常生活課堂化,讓課堂教學生活化,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滿足,煥發了師生的生命活力。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感受數學,學好數學、用好數學,這是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必將更積極、生動、活潑地促進學生的全而發展。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7k3lq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