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基於產業集羣的義烏創業創新能力發展研究論文

基於產業集羣的義烏創業創新能力發展研究論文

目前,義烏雖然已形成針織、服裝、拉鍊、飾品、毛紡、印刷、制筆、工藝品、化粧品、玩具等產業集羣,但企業的創新動力不足和創新能力不強已經成為義烏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最嚴重的瓶頸,並嚴重影響到集羣和集羣內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企業自主創新的產出效率不高的原因很多,除了制度體制上的制約、企業創新戰略的普遍缺失、沒有真正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內外部環境等原因之外,企業在自主創新過程中較多傾向於“各自為營”的創新模式,創新資源分散,創新成本過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業自主創新的步伐。正如在調研過程中一位公司負責人坦言“我們也曾做過這方面的嘗試,但沒成功,而且成本太高”。因此,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開展自主創新活動,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值得研究和探索。義烏企業的發展基於產業集羣,但羣內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忽略了集羣在創新方面的優勢,加大以產業集羣為基礎的技術創新系統的比重,利用產業集羣這一載體,聚合眾多企業的創新資源優勢,是提升義烏企業創新能力的一種嘗試。

基於產業集羣的義烏創業創新能力發展研究論文

1 產業集羣是企業創新能力發展的良好平台

產業集羣最大的效果在於產生了集聚效應,從而共享資源、降低交易成本;產業集羣具有創新所需要的知識學習和擴散的內在機制、文化基礎(競爭與協作)、組織架構。因此,產業集羣是企業創新的良好平台和有效温牀,在產業集羣內比較容易實現企業的創新。產業集羣對企業的創新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集羣學習使企業獲得創新的資源優勢

產業集羣內的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由於集羣內中小企業實力不強,基礎薄弱,面對競爭的挑戰或一個誘人的市場,集羣內每一箇中小企業都沒有足夠資源能力來進行創新,這時集羣內企業必須採取集羣學習方式來應對未來技術、質量和服務等不確定性的挑戰,使利用各自的知識、資源來共同創新、共享創新成果成為可能。集羣內企業通過前向、後向、水平學習,可獲取下述知識資源:產品設計思想、工藝技術訣竅、市場營銷創新以及相應的技術服務知識、需求信息、質量標準以及相關技術支持、比較專業的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成果、人力資本和網絡等無形資源等。同時也要注意,在集羣學習和創新的過程中,由於創新的外部性,“搭便車”等行為會阻礙創新。這時,由第三方力量,尤其是行業協會、中介組織來推動的企業之間的學習會產生較好的效果。

1.2 集羣的競爭與協作機制產生企業持續創新的“拉動效應”和“擠壓效應”

在產業集羣中,比鄰而居的企業之間由於頻繁的交往和經常性的合作,產生了面對面的觀察與學習的便利性;同時又會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

①集羣內龍頭骨幹企業具有創新優勢和資源,處於高位勢,處於低位勢的企業通過向高位勢企業模仿學習等方式實現能力跟進,試圖消除由於“能力勢差”導致的產品附加值差距,這就產生了高位勢企業對低位勢企業的“拉動效應”;

②在產生拉動效應的同時,低位勢企業技術能力得到增長,實現了技術追趕,高位勢企業為了保持現有優勢,就通過外向型學習、自主學習和集羣互相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獲得持續技術能力優勢,由此產生了低位勢企業對高位勢企業的“擠壓效應”。

正是這兩種效應的平行作用,推動企業創新能力的不斷增長。還要注意的是,“拉動效應”的成效與集羣內不同層次企業間的協作水平有關:協作水平高則成效好,否則成效會降低。

1.3 集羣的網絡機制為企業提供創新的組織架構

我們知道,創新的搖籃是一個能自由流動、便於大家自由交流的網絡。產業集羣的區域集聚為形成創新的產業網絡奠定了基礎。集羣中各個創新行為主體(如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中介、金融機構等)在相互作用和協同的過程中,通過橫向、縱向的聯結,彼此建立起各種相對穩定的、能夠促進技術創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網絡關係,實現信息、技術、資源在網絡內部不斷的流動和優化配置。大學與研究機構作為知識與技術的源頭,以及專業人才的有效供給者,不僅可創造新知識與新技術,還可通過教育、培訓以及成果轉化等方式,有效地促進產業集羣中知識、信息、技術等的擴散,以及創新人才的有效供給,為企業創新的實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公共服務和政策資源,中介機構為企業技術創新及時地傳遞科技信息、市場需求信息,金融機構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以及分擔創新風險,等等。這些都會導致產業集羣內的企業技術創新較容易進行。因此產業集羣創新網絡的各個行為主體在協同作用中結網而創新,並融人產業集羣技術創新環境中,便組成了產業集羣的技術創新系統。

2 基於產業集羣的義烏企業創新能力發展的具體對策

2.1 實施企業創新措施,培育企業創新能力

企業創新的實質是企業抓住市場的潛在盈利機會,重組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方法、開闢新的市場、建立新的組織等。義烏集羣企業由於其規模、體制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進行創新時,應着重做好以下幾方面:

①加強產學研的結合,儘可能利用外腦來實施企業的技術創新;

②發揮中小企業反應靈活的長處,基於義烏強大的專業市場流通優勢,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解決用户提出的問題使產品和技術不斷創新;

③發揮專業化的優勢,走“專、精、特”的發展道路,深化與其他企業的分工與協作;

④重視技術人才的培養,不僅要重視技術型的“硬專家”,更要重視管理協調型的“軟專家”,為技術創新奠定人才基礎;

⑤加強本企業對外部的.網絡關係資源建設,增強企業在獲取信息和知識技術的集羣外溢效應中的功能。

2.2扶持、培育龍頭企業,發揮其創新拉動作用,加強集羣企業間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培育、扶持龍頭企業,要以龍頭企業為主體,藉助政府、中介服務機構、科研機構的服務從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建設雙管齊下。

①內部環境主要是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從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三個維度提升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制度創新的核心在於企業治理結構和產權關係的優化,它能夠為提升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提供動力支持;管理創新包括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的創新,它成為提升創新發展能力的重要基礎;技術創新主要包括產品創新和工藝流程創新,是提升企業創業發展能力的強他手段。

②鼓勵龍頭企業不斷將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產工藝分離出來,形成一批專業化配套企業,幫助協作配套企業做好與龍頭企業相銜接的技術、質量、標準、管理等工作。

③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技術和資金支持,通過制定科學的創新推進戰略積極鼓勵中小企業進入龍頭企業的供應網絡,建立最終產品與零部件廠商的戰略聯盟,努力提高龍頭企業的區域內配套率,實現資源共享。

2.3藉助行業協會的力量,着力打造基於競合和信任的集羣學習文化,增強集羣企業的創新活力

如前所述,由於集羣創新的外部性,需要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的力量來促進和倡導集羣企業之間的學習。義烏已有行業協會40多個,在協調企業間、行業間、企業與政府間的關係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創新過程中過多的向龍頭骨幹企業傾斜,雖然能發揮其龍頭網絡帶頭作用,但不利於形成技術擴散。因此,行業協會可考慮通過以下途徑繼續驅動企業間的創新和競合:

①對中小企業發展共同面臨的工藝設計和開發實驗等技術難題組織集體攻關,以解決每個企業普遍需要但又不願意自己投資的通用型技術;

②加大促進技術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的中介力度,包括定期舉辦本行業各種新技術產品、工藝、材料的展銷會和演示會,為集羣內中小企業提供技術信息傳播與交流的平台;

③運用輿論工具,大力宣傳和引導集羣文化,對羣內企業進行公正客觀的信譽評級。

2.4鼓勵各創新主體發揮能動性,構建集羣創新網絡,建立和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

針對當前義烏企業創新資金短缺、協同技術攻關能力弱的缺陷,要加大以產業集羣為基礎的技術創新系統的比重,構建企業、中介服務組織、政府、科研機構等主體積極參與、相互溝通作用而形成的集羣創新網絡。

①政府要繼續發揮好協調者與促進者的角色。如為企業間的合作提供支持和適當的激勵,創造網絡的中介機構和媒介,促進活動主體的聚集、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識交流,培育機構尤其是學校、研究機構與企業的聯繫;建立專項資金,並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和社會資金支持對企業的創新。

②科研機構和政府合作,引入創新源成立技術創新中心,將創新成果以比較低的價格出售給企業。在初期,政府可對技術創新中心進行補貼扶助;當技術創新中心通過市場化運作產生技術創新效益後,集羣內具有一定技術和資本實力的企業為形成競爭優勢和差異化而開始自己設立研發機構。這樣,技術中心和集羣內企業研發機構的創新互動就推動企業實現產品升級換代、技術更新。

③培育和發展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諮詢公司、創業輔導、技術支持等各種培訓機構和中介組織,為企業創新提供各種服務;拓寬對集羣內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渠道,強化對企業的金融支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4jomk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