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簡析太極拳中的傳統美學特徵的論文

簡析太極拳中的傳統美學特徵的論文

論文摘要:文章從傳統美學的審美角度,運用文獻資料、分析、歸納、演繹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太極拳的關學特徵。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態之美、意境之美、和諧之關、神韻之美、虛實之關、勁力之美等。通過研究揭示了傳統審美方式形成和發展的個性特徵,可以促進太極拳傳統美學的發展,弘揚太極拳的文化優勢,加強太極拳的交流,從而更好的發揚太極拳。

簡析太極拳中的傳統美學特徵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太極拳;傳統美學觀點;特徵

1太極拳的思想起源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底藴,太極拳就是植根於傳統文化這塊肥沃的土壤上產生、發展、壯大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太極拳美學思想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太極拳的內外兼修、形神兼備、剛柔相濟的特點可以看出其滲透着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易學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尤為突出。

1.1易學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哲學經典著作,分為《易經》和《易傳》兩部分。太極拳的“太極”二字出自於《易經》。它將自然規律歸納為“太極八卦”,即“易在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周易·繫辭上》中稱:“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學辯證法最基本的範疇是陰陽,如天地、剛柔、動靜等,都是陰陽對立的,因此,陰陽是概括一切統一物的兩個矛盾方面的抽象概念。《易傳》對矛盾兩方面是既相互對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關係,在實踐過程中相互貫通、相互依存使個體有所改變,它注重的是對立面的和諧統一。陰陽的協調統一以及陰陽的相互轉化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遠的影響,而且也直接影響到太極拳法和拳術理論等方面。

在太極拳中,陰陽以相融的方式表現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與陽相互包含,這兩種對立因素在同一動作中以一種和諧的方式表現出來。在運動中,柔並非軟弱無力,剛並非僵硬,即“剛柔相濟”。運動中的動作要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太虛則必然輕浮,容易失去平衡;太實就會使動作呆滯。不僅剛柔如此,動靜、疾徐等對立因素也都是以陰陽相融的方式而存在。在太極拳的攻防技術方面中陰陽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如:“以退為進”,“順勢而攻”都是對此形象的説明。表現在太極拳動作多變,微妙莫測,人不知我,而我獨知人,從而柔弱勝剛強,用智來取勝,形成智能型的競技攻擊特徵。因而有人説,掌握了陰陽變化的規律,在某種程度上已掌握了攻防技擊的根本方法。如王宗嶽所説:“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陰陽的變化使簡單的運動速度昇華為一種創造美的活動。它通過運動中的虛實、剛柔、動靜、疾徐、輕重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太極拳的不同於其他運動的美學特徵。

1.2天人合一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

我國的“天人合一”思想可大致分為下列兩種類型:一種是儒家有道德意義的“天”與人合一的思想。第二種是道家無道德意義的“道”與人合一思想。中國哲學史上孟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他主張天與人相通,人性乃“天之所與”,天道有道德意義,而人察受天道,因此人性乃是有道德意義的。人之性善有天為根據,莊子也主張天人合一,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根,人便以道為本。莊子明顯通過“坐忘”、“心齋”即一種忘我的經驗、意識取消一切區別,以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天人合一是最高審美原則。天人合一其實就是忘我的境界,也可以講是物我兩忘的境界,是審美主體與周圍的事物融合為一體的感受。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下,我國傳統文化將人與自然看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注重追求人與自然的交融合一,並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種思想逐漸形成穩定的思維方式,貫穿於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也滲透到太極拳的拳法和拳術理論中發展並逐步得到完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人”為中心的天人整體觀,天人統一的基礎是人對天道的追求,不是向外的探索,僅僅是對內在的超越,從而形成了重視審美主體自身意義的意向性思維方式,以至於人們忽視了對動作本身認知的事實真相,而偏向於主體對動作的心理感受的真實,形成了對動作的情感審美體驗。對攻防格鬥的超越是審美意識的核心,超越一切事物的有限性,物我一體,使太極拳練習者忘記自我在演練,欣賞者的忘我境界就是完全把自我融入到太極拳運動之中,從而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還有一方面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太極拳拳術借用自然界的宏觀景象對動作內在精神與氣勢作象徵性的比喻,其目的是體現動作的精神、節奏、氣勢和風格,例如太極拳的白鶴亮翅就表現出了動作舒展大氣的風格和氣勢。這種與動作原形為主體的情感導向,以外界事物為內容的聯想與類推,不僅激活了客體,使它增添了動作概念以外的某種內在的氣勢和風韻,同時也是對太極拳中“內外兼修”淋漓盡致的具體表現。

2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中國思想的主流和精髓,它們能淨化人的心靈,超越現實的精神境界,對於中國傳統太極拳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着巨大的影響閻。傳統的美學思想更是亙古綿長,其中虛實互生、計白當黑、天人合一、意境和諧統一以及師法自然等美學觀念在太極拳中得到廣泛運用。

中國傳統審美觀強調人的精神與審美對象的和諧統一,這種審美思想來源於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情與景的合一、知與行的合一,從而產生出“和為美”的思想。在太極拳中,追求人、物、空間的和諧統一,追求人的身體與環境的和諧,以及追求人的心理與空間的和諧,是創造和諧的意境美的前提。李澤厚在《“意境”雜談》中談到“意境”是“意”與“情”、“理”與“境”、“形”與“神”的統一,是客觀景物與主觀情趣的統一。太極拳應強調意境的營造,給人一個想象和發揮的空間。動作的含蓄與明朗、動作的視覺衝擊、人們對優美動作的凝視、人與動作的精神交流,都將張揚與含蓄之美融人意境中,這種意境正是具備了情與景、形與神相統一的和諧統一。

中國傳統美學認為:“美在意象,美在感悟”。是一種“物我兩忘”和“天人合一”對人生真諦的感悟。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期積澱後在審美意識的外在體現,深受中國傳統美學的“天人和諧為之美”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美學的特殊內容,如氣、韻、表、陽剛、陰柔等均被太極拳吸收,形成了太極拳的傳統美學特徵,即強調矛盾的統一,追求內在含蓄的表現,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使太極之美表現為陽陰之間的結合,虛實之間的變化,剛柔之間的相濟,動靜之間的相間。

3太極拳的傳統美學特徵

3.1身法之美

身法之美,即身體變化方法美。拳論言:“身必以端正為本,以周身自然為妙。”太極拳要求“立身須中正安舒”,中正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安舒即百骸自然舒適,不緊張用力者也。太極拳身法的關鍵是端正、自然、順舒、靈動。為符合此四項原則,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身法八要即含胸、拔背、裹檔、護醃、提頂、吊檔、鬆肩、沉肘。端正、自然、順舒、靈動的身法使太極拳具有與其他運動不相同的美。

3.2姿態之美

姿態之美,即姿勢、架勢美,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姿勢的。太極拳講“五弓”,處處呈圓弧,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舒指坐腕,鬆腰斂臀圓檔鬆胯,尾間中正,動靜有常,姿勢均勻,勢勢相連,綿綿不斷,“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富有陰柔之美。 3.3意境之美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太極拳傾注着中華民族的心理、氣質和民族美。中國傳統美學範疇中的“意境”通常被解釋為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圖景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意境”也就是主體和客觀在審美過程中的統一。從審美主體方面來講,是“情”與“理”的統一;從客觀對象來講,是“形”與“神”的統一;正是“情”與“理”、“形”與“神”這四個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滲透與配合,才構成了審美和藝術的不同境界。太極拳演練者在達到“形”與“神”和諧統一的同時,同時又表現出有不同特點的藝術風格,使觀賞者產生豐富的美的聯想,具體的表現在以勢奪人,以形娛人,以神感人,以氣貫穿始終,讓我們欣賞太極拳的演練就像品味着一首抒情詩,優美、高雅、從容而又充滿神韻。從而使兩種角色的人物“忘情”,從“物我兩忘”到“物我統一”的最高審美理想境地,品味醇厚的太極拳文化。

3.4和諧之美

中世紀意大利的托馬斯·阿奎認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和諧、鮮明。法國作家雨果也認為美是一種和諧完整的形式。而太極拳講究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小力打大力,從不以拙力取勝。太極拳運動給人的自然輕鬆、舒暢愉悦的感覺正體現了它的和諧完整之美,從而使太極拳成為真正的充滿豐富創造力的`審美活動,使之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和諧是藴藏在中華民族心靈深處的一種審美理念,在太極拳中具體表現在動靜和、剛柔和、陰陽和、虛實和、形神和,這種協調統一的關係成為太極拳中優美的旋律。以“白鶴亮翅”為例,從動作方法上看,它的虛實、動靜、剛柔等因素在統一中對立,而又融為一體,使動作虛實相生、剛柔相濟、動靜相間,體現出圓滑連貫自如的動作特徵以及動作的和諧之美。太極拳是由一系列螺旋纏繞動作組成的,每一個動作運行都幾乎是圓形。在演練時,要求以內氣來催動外形,一招一勢都要貫穿一氣,勁變則意連,意到則氣到,一動全動,一腰為中心軸,節節貫穿,不丟不頂,週轉自如,其攻防含義大多數都隱藏在內而不顯露與外。太極拳在練習方法上講究“神與氣合,氣與身合“、內外兼修,這就體現了其神形兼備、內外合一的和諧美,正如太極《十三式行功心解》中所説的“形如搏兔之鵲,神如捕兔之貓”,這就要求演練者要有像鵲一樣矯健的身形和像貓一樣隨時出擊的形態,這就是體現了形與神的高度和諧統一。似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神似是太極拳比較高的境界。只有當外部的形與內部的神在太極拳中趨於和諧,才能使拳勢與意念達成契合,從而使外在的形體與內在的心靈在美的節奏中和諧運動,最終達到淳厚而優雅的意境,使太極拳的演練者和觀賞者心情舒暢,精神振奮。

3.5神韻之美

神韻是表現太極拳演練者的情趣與意向的一個較高的層次。一招一勢,一拳一腿,都與“神”相配合。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則是形的靈魂,形現則神生。任何缺乏神韻的運動只能讓人看成是一個軀體在扭動,卻看不到內在的思想和感情的表達。當演練者把韻律、姿態與神韻經過細心的思考和領會後,使之揉合成為一個協調完整的有機體後,太極拳才具有觀賞價值。太極拳中韻味和美感是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的。古言道:“韻者,美之極。”“神韻”從何而來?神韻從超然於世俗之外的節操、氣概,從而表現出神態、氣度。比如,快如風,緩如風、重如鐵、輕如葉、動如濤、靜如月等正是對韻的展現。太極拳中對神韻美更好的展現,從而提高太極拳的審美情趣。

3.6勁力之美

勁力即太極拳中的勁法和力度。王宗嶽在《太極拳論》把勁力看作是通往神明的先決條件。勁力最主要的成分是剛與柔。剛與柔是一個事物的兩種對立統一的屬性,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和相互作用的。柔是形體動作的連貫、柔和、流暢的藝術效果,氣勢宏大、意趣沉穩的氣態和神色。太極拳表現以柔勁為主,有“四兩含蓄拔千斤”之妙。太極拳的柔和卻並非鬆懈,給人一種含蓄且生動的武術技藝的美感,表現出超現實的審美情趣,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藴。

3.7虛實之美

“虛實”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也是太極拳中的一對重要概念。虛實這一範疇是老子提出的。老子的觀點是天地萬物的本體是“道”,《道德經》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楊澄甫認為:太極拳術以虛實為第一要義,要求在動作中要體現出虛實。太極拳譜對虛實也有明確的規定:所謂變轉虛實要留意也;虛實亦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在太極拳中,左手實則左足虛,右手實則右足虛,其落點也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因此處處有一虛一實,內勁中正不偏不倚,來達到內含虛實而不露的境界。虛實相生,虛實互用,何處是虛,何處是實的共同的目標是虛靈,因此富於表現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虛實是一種獨特的美。

4結語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積澱後在傳統審美的具體的外在的顯現,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態之美、意境之美、和諧之美、神韻之美、勁力之美、虛實之美等傳統美學特徵。太極拳運動有着豐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藴,堪稱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文化國粹。太極拳以技藝精巧、風格獨特著稱於世,也是一種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陶冶性情、集觀賞娛樂為一體的傳統體育項目,分析太極拳的傳統美學特徵,能揭示傳統太極拳審美方式形成和發展的個性特徵,從而引導人們對其認識更加深人,對太極拳這個審美對象更加關注;掌握太極拳審美規律能提高人們的創新能力,促進傳統太極拳美學的發展,弘揚太極拳文化優勢,加強太極拳文化的交流,太極拳作為中國武術之國粹,在新世紀需要進一步向世界推廣,走向世界,從而能向世界進一步展示中國的地位和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3rqoe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