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藥物治療護理學的論文

藥物治療護理學的論文

1 重視病情觀察

藥物治療護理學的論文

仲景通過對患者四診資料的收集,及時掌握病機轉化。如仲景重視陽氣旺衰,細緻觀察陽亡及陽氣回覆徵象。《傷寒論》第296條指出少陰病由吐利、四逆,發展至躁煩,為陽氣亡散之象;317條指出少陰病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是陰盛格陽,治療則在通脈四逆湯中加葱白以交通陰陽。288條指出少陰病,下利已止,手足轉温,則代表裏和陽氣來複,為向愈之兆。《傷寒論厥陰病》篇中,仲景通過觀察厥熱勝復時厥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邪正消長、陰陽進退。為判斷是否屬於胃氣衰敗的除中證,“食以索餅”加以試探。仲景重視病情的觀察,以掌握疾病的發展演變及預後,從而指導用藥及搶救措施。現代護理學依然重視護士的病房巡視,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並通知醫師,其精神與仲景護理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2 重視藥物煎前的處理

仲景在臨牀用藥時,重視對藥物進行必要的處理,即“藥前護理”。如桂枝茯苓丸方中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因麻黃節有止汗作用,不利於發散,用麻黃而多“去節”,且煎麻黃時上浮之沫易使人心煩,要“先煮去上沫”。對非用藥部分淨制,並去除影響藥效的部分或成分。仲景對藥物還經常使用液體進行洗滌浸漬。除用水洗滌浸漬為主之外,尚有用酒浸、醋漬之法。洗漬法可洗去藥物的毒性副作用,如蜀漆洗去其腥味以防引起噁心嘔吐。洗漬法還可改變藥性及增強藥效,如《金匱要略》抵當湯中大黃酒浸後可增強其活血之力。烏梅丸“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增加烏梅的酸性而增強效用。附子、皂莢、巴豆用炮製以減毒。為了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仲景又用釡咀、剉、切、擘、搗、杵、研等將藥物破碎。這些均是根據所用藥物的特點及所治疾病的需求而進行的用藥前的護理內容。

3 重視煎藥用水及煎煮法

仲景對煎藥用水的選擇非常講究,書中煎藥除用普通水外,還選用甘瀾水、潦水、清漿水、米醋以及清酒等。《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臍下悸,欲作奔豚者,即以甘瀾水煮藥,意在取其潔淨及輕清上浮之意。治療脈結代、心悸動的炙甘草湯,以及《金匱要略》中鼈甲煎丸、防己地黃湯、栝蔞薤白白酒湯、下瘀血湯等皆用了清酒,能助藥物温經散寒,活血通脈,同時,酒又有利於藥物成分的煎出。苦酒有斂瘡消腫之功效,用於苦酒湯中,加強半夏劫涎斂瘡之功。仲景還使用了人尿、豬膽汁、澤漆汁、馬通汁、蜜以及漿水等增強藥物的療效。仲景對煎藥時間長短、先煎後下等均有要求。煎藥時間的長短,與藥物的性質、主治病證的性質、服用方法及用量等密切相關。含有有毒藥物的半夏湯、蜀漆湯、烏頭湯等久煎是為了破壞有毒物質,減輕其毒副作用;含有補益藥的炙甘草湯、桂枝加芍藥生薑人蔘新加湯、如理中湯、麥門冬湯等久煎,則是為了有效物質的充分溶出。解表方、清熱類方或質輕疏鬆易於溶出揮發的藥物,則宜輕煎,以免有效成分丟失,如桂枝湯、小建中湯及麻黃湯、葛根湯等,以當以煮沸為度。又如白虎湯煎藥時間以米熟湯成為度。仲景因為藥物性質的差異以及方藥配伍、病情、性味的不同而有先煎、後下、包煎、去滓再煎,以及烊化、泡服、沖服等特殊的煎法。即使同一藥物的先煎與後下,其效用亦有別,大黃在大陷胸湯中先煮則熟而行緩以治上,在大承氣湯中後下則生而行急以治下。麻黃先煎去上沫,則能避免過汗亡陽及心煩、嘔吐。大黃黃連瀉心湯漬之以麻沸湯,取其輕清寒涼之氣,以清泄中焦無形邪熱而消痞。大、小柴胡湯,三瀉心湯、旋覆代赭湯、柴胡桂枝幹薑湯7方均去滓再煎,可使藥性趨於協調和合,以助發揮調和臟腑、和解少陽樞機之功。阿膠、飴糖在諸方中皆去滓烊化,芒硝去滓後稍煎。其他如雞子黃、豬膽汁等用分衝兑服法。後世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曾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時珍亦云“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説明古人已認識到煎煮過程中有許多因素影響湯藥的質量,這也是中醫護理的重要內容。

4 重視服藥時間及服藥方法

仲景在服藥護理方面,依據病程長短、證候緩急、病邪性質以及患者體質強弱的不同選擇最佳服藥時間,服藥方法靈活多變。服藥時間主要有平旦服,飯前服,晝夜服3種。平旦服即空腹服,便於藥力速行,如十棗湯宜平旦時服,以便迅速發揮峻下利水的作用。飯前服便於藥物吸收。桃核承氣湯逐瘀瀉熱、烏梅丸安蛔止痛等,要求飯前服。晝日、晝夜服為晝日、晝夜各服若干次,以保持藥效。仲景大部分方劑是採用晝日、晝夜服法。服苦酒湯、半夏湯“少少含咽”,即不分時,少量多次頻服。服藥次數則根據病情需要及藥性不同而各有特點。藥性較緩和的藥物,需要持久治療者常用一煎分多次服用,如五苓散、黃芪桂枝湯,“日三服”。亦有病情急重或病情複雜者,為使藥物在體內持續作用而晝夜兼服。病情嚴重,病勢危急之症。為求解急救逆,迅速發揮藥效,宜一煎大劑頓服。如干姜附子湯主治太陽病下後復汗致陽虛陰盛,陽氣暴脱的危重證候,採用頓服集中藥力,急救回陽。服藥的温度因病證不同也有區別。無特殊情況,一般宜温服。使用生薑半夏湯時為防寒飲固結於胸中,格拒熱藥則取小冷服。桂枝湯為解肌祛風之劑,藥汁不宜過温、過涼,則適寒温服。服藥量則因人、因病制宜。體質強而病情重者,雖加大劑量,但可加快祛邪速度,縮短病期。體虛、孕婦及病勢緩者,不可大劑峻攻,以免傷及正氣,加重病情。如攻瀉之十棗湯“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大烏頭煎,主藥為大毒的烏頭,“微量漸加,以知為度”。

5 重視多途徑給藥及護理操作技術

仲景開創了多途徑給藥法,如洗身法、薰洗法、浸洗法(如治百合病的百合洗方)、藥摩法(如治偏頭風的頭風摩散)、含咽法(如治咽喉腫痛生瘡的'苦蔘湯)等。以及礬石丸、蛇牀子散作為治陰中病的坐藥。再如以苦蔘水煎去滓,洗漬前陰,治前陰蝕爛且伴咽喉乾燥之症。以雄黃置筒瓦中燒,薰肛調治肛門蝕爛之症。《傷寒論》中治大便難的蜜煎導而通之,或用土瓜根煎湯和豬膽汁灌入直腸導便,是有記載最早的藥物灌腸術,也是當時比較成熟的護理操作技術之一。這些都反映了當時藥物護理的發展水平。

6 重視藥後觀察

服藥之後,應當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判斷預後,如病不盡除則需審情度勢而相應地調整治療方案和護病方法。主要有藥後觀汗、觀吐、觀二便、觀矢氣等。凡服解表藥後均宜“遍身着縶縶微似有汗”,其汗不可“如水流漓”。如服大青龍湯後,“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以免過汗傷陽。桂枝湯“一服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其文中“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等進一步處理方法都須以藥後對汗的觀察為準。藥後出現嘔吐,一般是拒藥之象,而服湧吐劑後出現嘔吐,則為導邪外出。如瓜蒂散服後不吐者即未見效,當“少少加,得快吐,乃止”。用利水滲濕藥以小便通利為有效,如桂枝去桂加白朮茯苓湯服後,“小便利則愈,如不利而無效”。大小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大陷胸湯、大陷胸丸等瀉下劑以大便通暢為見效。還要觀察服藥後二便的特殊變化,如治百合病之百合地黃湯藥後,大便當如漆;治女勞疸之硝石礬石散藥後,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治腸癰之大黃牡丹湯藥後,當下膿血等,都是服藥後見效的正常表現。《傷寒論陽明病》篇中,腹滿不大便者先試之以小承氣湯,觀察患者服藥後是否有矢氣,作為能否使用攻下峻劑的依據。仲景還細緻觀察患者服藥後的一些貌似“不正常”的表現,如白朮附子湯方“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柴胡桂薑湯方“初服微煩”,烏頭桂枝湯“其知者如醉狀,得嘔者為中病”,治腎着之甘姜苓術湯,腰中當覺温,治風濕之防己黃芪湯,患者覺如蟲行皮中,服葦莖湯後,當吐如膿等,是藥後的各種正常情況,為藥中病所。仲景注意服藥後效果的觀察,判斷藥物是否對證、藥量是否失宜,掌握病情轉機,予以相應處理,這也是中醫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

7 重視藥後調護

藥後調護是指服藥後的調養與護理。仲景非常重視藥後調護,如服桂枝湯,啜稀粥以資汗源、助藥力。五苓散以白飲和服,多飲暖水,補充胃氣,助陽發汗。三物白散亦以白飲和服,且藥後“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藥物療效發揮與飲食寒熱相關。理中丸服後“食頃”即飲温粥,以助温中之藥力。服十棗湯,得快利,糜粥自養。解表劑如桂枝湯、麻黃湯、桂麻各半湯類,藥後皆當温覆助汗。服防己黃芪湯後,注意患者若出現有似蟲行皮中,且從腰以下冷如冰時,應讓患者坐被上,並用一被繞腰以下,以保暖促汗。此外服藥後還應觀察不良反應,立即採取救治措施。如大青龍湯服後若汗出多者,温粉撲之以止汗,防止大汗亡陽。白朮散若“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若未能如此藥後調護,則不能達到預期治療目的。

8 結語

仲景圍繞藥物治療的護理學思想就是能根據患者的病證情況和不同的實際需要,倡導醫護合一,科學、準確、靈活、高效地將理論、技能與實踐相結合,護理手段豐富多彩,方式、方法又簡便實用,形成一個完善的中醫護理體系。不同患者有不同護理方法,即使是同一患者的護理,也是隨着病情不斷變化而不斷調整護理方法,體現了辨證施護與三因制宜的中醫護理特色。筆者學習仲景著作相關護理學內容,主要學習其護理學的思想精神,與當今中西醫學的先進護理理論及操作技術相結合,與方藥相配,相輔相成,更好地治療疾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3m99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