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畢業論文完整範文

畢業論文完整範文

隨着高等教育大眾化、培養方式和途徑多元化,畢業學生越來越多,畢業論文同時也是考核學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畢業論文完整範文的內容,歡迎閲讀參考!

畢業論文完整範文

畢業論文完整範文篇一:《關於林黛玉性格特點淺析》

《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首,書中刻畫了眾多性格非常鮮明典型的人物形象,賈寶玉的偏僻乖張、薛寶釵的圓滑冷漠、王熙鳳的兩面三刀、賈迎春的懦弱怕事等性格特點在廣大讀者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黛玉作為《紅樓夢》重點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對林黛玉的性格進行分析,有助於更好的解讀《紅樓夢》的深刻內涵。下面,將對林黛玉的善良純真、尖酸刻薄、多愁善感、幽默聰慧等四個性格進行剖析:

一、善良純真的性格

《紅樓夢》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林黛玉善良純真、胸無城府的性格,同王熙鳳、薛寶釵等人的圓滑冷漠形成鮮明對比。書中第二十七回寫到,林黛玉因夜間失寐起來遲了,聽説一眾姐妹在花園中作餞花會,立即準備前往,走到院中忽然回頭告訴紫鵑,“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紗屜,看那大燕子回來,把簾子放下來”,林黛玉身在賈府處處小心,在早上起遲了唯恐他人説自己痴懶的前提下,還關心大燕子的處境,可見她是多麼善良。書中第四十五回,薛寶釵以偽善的言辭對林黛玉進行關心和愛護,林黛玉立即引咎自責,認為自己心胸狹隘,覺得自己平日裏對寶釵的種植亂珊偷幸舛際親約旱墓恚梢鑰闖鱝煊襉願裰械拇空妗T俸罄矗艿“金玉良緣”説辭的影響,痛苦萬分,但是當寶釵向她袒露自己內心的痛苦時,黛玉又為寶釵擔心和感慨,於是寫出“子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煩擾,況子與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無尤。”向寶釵表明自己的赤誠之心。上述種種事蹟,都展現了林黛玉的純真善良、誠摯忠厚的性格。

二、尖酸刻薄的性格

《紅樓夢》中,林黛玉純真、善良、柔弱、多愁善感,但是她也具有尖酸刻薄的性格特點。林黛玉尖酸刻薄的性格和她的悽慘的身世有着非常大的關係,林黛玉作為賈明和林如海的獨生女,自小便具有非常強烈的優越感和自尊心,母親去世後她就被接到賈府開始了寄居生活,在賈府的地位非常尷尬,父親去世後她更覺得自身無依無靠,是一個“不正經”的主子,當她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她的尖酸刻薄就體現了出來。書中第四十二回寫到:李紈笑話惜春説她“社還沒起,就有脱滑兒的了,四丫頭要告一年的假呢”,探春也打趣道是劉姥姥惹起的,大家的本意是打趣惜春,黛玉確説劉姥姥得是個“母蝗蟲”,將劉姥姥阿諛奉承、曲意逢迎、飯量大等特點都生動的呈現了出來,劉姥姥為了生活不得不到賈府裝傻充愣討老夫人和小姐們歡心,黛玉想到了自身的處境非常難過,用“母蝗蟲”來諷刺劉姥姥,着實有些過分,言語間也充斥着尖酸刻薄和冷漠[1]。

三、多愁善感的性格

林黛玉父母早逝,再加上她從小身體單薄,在功課和禮教婦德上沒有受到嚴格的薰陶和教育,形成了林黛玉純真的性格,也造就了她我行我素、愛憎分明的性格特點,她的這種性格與賈府格格不入,賈府處處充斥着冷漠、心機和險惡,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她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失落,但是她偏偏又遇上了一羣關愛她的人,賈母、寶玉、紫鵑、史湘雲等人都給予了她無盡的關愛和呵護,但是她與寶玉的愛情受到封建勢力的破壞,賈府內其他人的兩面三刀、虛情假意又讓他感到寄人籬下的痛苦和無奈,種種因素,讓林黛玉形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通過“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詩句,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林黛玉寄居賈府感受到的無助、威脅等心理。剪斷風箏放掉晦氣是一種習俗,但是她覺得自己就像斷線的風箏一樣隨處飄零、無依無靠、無家可歸,不忍讓風箏和她一樣。連剪風箏這樣的小事都牽動她的內心,足以看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2]。

四、幽默聰慧的性格

很多人想到林黛玉就會浮現柔柔弱弱、多愁善感、尖酸刻薄等形象,但是林黛玉本身還有着賈府其他人無可比擬的幽默和聰慧。《紅樓夢》第二十回寫到林黛玉和賈寶玉鬧彆扭,剛剛和好,史湘雲就來了就笑話他們兩人:“二哥哥, 林姐姐, 你們天天一處玩, 我好容易來了, 也不理我一理兒。”林黛玉同樣的對史湘雲進行打趣:“偏是咬舌子愛説話, 連個‘二’哥哥也叫不出來, 只是‘愛’哥哥、‘愛’哥哥的, 回來趕圍棋, 又該你鬧‘幺愛三’了。”通過這樣簡短的幾句話,既消除了史湘雲的誤會,也轉移了自己剛才有所失禮的事實,這樣親密打趣地的説辭也加深了姐妹間的情誼,也將林黛玉的聰慧和幽默展現得淋漓盡致。

林黛玉在《紅樓夢》中屬於典型的悲劇人物,這與她的性格不無關係,她的一言一詞都體現了她多重的人物性格,林黛玉最終悽慘的死去,也正應了“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詩讖。

參考文獻:

[1]張敏.身世相近,命運迥異——論《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形象[D].中央民族大學,2011.

[2]萬國棟.環境·性格·命運——論《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形象[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3):59-60.

畢業論文完整範文篇二:《古代文學中愛情悲劇的解析》

愛情並非可望而不可即,其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相處時的温暖、離別後的相思,相互扶持與關愛。但是愛情也需要持續的澆灌,否則就會枯萎。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美麗的情感故事多有悽美之意,給人們留下了“山無稜,江水為竭。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絕美而偉大的愛情。白居易的一首《長恨歌》中“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讓人們想到多少震撼心靈的愛情。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與愛情相關的作品很多,不過能堪稱經典之作的屈指可數。古代文學中的愛情悲劇中有多種形式,本文從覆水難收、勞燕分飛、香消玉殞及同生共死四個方面來進行解析。

一、覆水難收

在這類表現形式中,較為有名的著作有《詩經》中的《衞風·氓》和《邶風·穀風》,還有漢樂府民歌中的《上山採蘼蕪》等等。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結婚後由於某種原因而離異。這一類作品中女主人公大多都是在婚後幾年而被丈夫休棄。這些女性都善良而且不畏辛苦,她們為整個家族無私地奉獻着自己,不過她們美好的品德卻將她們送到了被休棄的羣落。而被休棄後的女主人公並不表現一致,她們有的成功救贖自己,重新開始生活,如《衞風·氓》中的女主人公;有的卻無法走出困頓,如同行屍走肉般地沉浸在過去的生活中,如《邶風·穀風》中的女主人公;而在《上山採蘼蕪》,女主人公也是不卑不亢、不驕不躁地生活,和顏悦色地與前夫談論“新人復如何”,之後,男子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結論,不僅揭示了封建社會中男子普遍休妻行為,更深刻地諷刺了男子的喜新厭舊。

二、勞燕分飛

這個愛情悲劇與之前的形式不同,雖然男女主人公最終都沒有走到一起,但是前者女性是被遺棄者,而這一類是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是由於外部原因,無法繼續共度此生。較為著名的作品有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方成培的《雷峯塔傳奇》。

在《桃花扇》中,主人公李香君和侯朝宗飽經風霜才得以相聚,兩人本想舉案齊眉、白頭相守,不過卻在張道士的遊説下放下了兒女的.花月情感,各自入道。兩個人雖沒有團圓,但是心卻是在一起的。《雷峯塔》中,主人公白素貞與許仙的愛情故事家喻户曉。兩位主人公無法打破命運的牢籠,被殘忍的分開,白素貞最後被壓在雷峯塔下,許仙則出家為僧,雖然作品的最後部分有一線光明,但是故事依然瀰漫着濃郁的悲劇性。此類愛情悲劇,男女主人公的分離並非是雙方心甘情願的,而是由外部力量的干預,而成為愛情的受害者。這種外部力量來自社會,揭示了封建社會愛情與婚姻無法得到保障。

三、香消玉殞

在愛情悲劇中,還有一種形式是我們都不願看到的,那就是女主人公還年輕時便含恨離世。死亡是愛情悲劇是最為主要的特徵,也是中國古代文學描寫愛情悲劇的主要途徑。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碾玉觀音》、《紅樓夢》等等。《紅樓夢》將焦點放於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愛情,兩個人之間超越現實世俗的愛情必定會受到社會的桎梏和家長的扼殺,這也就註定兩人的愛情以悲劇收場。《碾玉觀音》中的璩秀秀因與崔寧私逃到外地結為夫妻,郡王發現後被郡王打死。在愛情悲劇中,這類表現形式的女主人公,大多是因為愛而不得,抑鬱而亡。同時,這一類作品也是愛情悲劇中的多數,是愛情悲劇具有代表性的一類。她們為了追求愛情而死,揭示了女性對愛情追求的痛苦過程,也體現了女性在社會中的無助與脆弱。

四、同生共死

為了愛而殉情的作品也有很多,這一形式的愛情悲劇最令人心疼,同時也最感人。如《孔雀東南飛》、《嬌紅記》、《搜神記》等等。《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梁祝化蝶、《嬌紅記》中的嬌娘化鴛鴦,這些人物賦予中國古代文學的愛情悲劇深厚的浪漫情懷。其實,死亡並非是愛情的結束,也可能是愛情的開始。

《嬌紅記》中,女主人公嬌娘與申純的愛情受家人阻撓,父母欲將嬌娘嫁給府尹之子,嬌娘得知後鬱鬱寡歡,病情日重,最後離開了親人,申純聞訊也一病而亡。兩家將兩人合葬於江邊,因墳前有一對鴛鴦在湖中嬉戲,墳墓被稱為是鴛鴦冢。王嬌娘以死亡來控訴封建禮教的罪惡,這是對自由婚姻追求的血的祭奠,消極而又充滿了悲痛。

五、結語

在古代文學中,愛情在面對世俗的脅迫時,往往都以悲劇收場。中國古代愛情悲劇體現了一種悲傷的情懷,讓人們在哀歎、傷感的同時,對愛情的價值予以深刻的深思,並在其中獲得審美,震撼人們的心靈。從悲劇的視角來看,愛情是個體生命的基本需求,不過在古代封建社會中,愛情無法擺脱封建制度的瓶頸,與現實形成鮮明的矛盾與衝突,因此,大多走向滅亡,但也為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們在愛情面前不屈的品格與堅貞的生命之美。

參考文獻:

[1]羅嘉慧. 宗理與女性悲劇——談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愛情作品的影響[J]. 廣東社會科學,1994,02:104-107.

[2]熊元義,劉文紀. 近現代以來中國人對中國悲劇的認識[J]. 雲夢學刊,2005,01:76-8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3l09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