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精選8篇)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精選8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説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精選8篇)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 篇1

摘要:地理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更是一門基礎的學科,是一門跨越科學、人文與社會、技術三大知識領域的綜合學科。地圖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善於運用地圖是學習地理最有效方法。初中地理教材中圖片資料極為豐富,增加了大量精美的彩色圖像,也增添了許多教學生親自動手畫圖的活動,真正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因此結合地圖講解教材,學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夠牢固記憶。與直觀的示意圖、景觀照片和圖片,讓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論,不僅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但也對學生地理空間概念,提高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解決方案圖,審美能力。關鍵詞:地理數學教學通過這十幾年的地理教學,筆者深深體會到: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學好地理不是會背課本文字那麼簡單,而是會在圖上敍述文字內容。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注重鍛鍊學生不僅要會地圖而且要學會畫圖的教學方式,對於增強地理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條理性均有很大幫助,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讓學生學會看懂圖

如何學會使用地圖和觀看地圖,這一點老師需要特例示範,把關鍵性的要領帶給學生,我們要給學生知道認識地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突出地圖的興趣來拋給學生引起學生了解的慾望。在多數學生有了對地圖的興趣後我們在給學生講述地圖的一些有趣知識來提升學生更多的吸引力。在教學中我們常發現學生在拿到課本後,看課本的內容只喜歡的世界各地的彩色圖片,看到一幅彩色圖像,作為一種升值,不想讀圖的意識,作為一個事實上,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載體,很多內容通過地圖閲讀、提問讓學生掌握,這個數字是文本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平時的教學主要是通過現代教學與傳統教學方法的結合,有意識地顯示了映射到學生,關鍵的“三要素”地圖,地圖信息,幫助學生掌握閲讀的基本方法,使他們增加興趣,以便形成的習慣。比如:高年級學生在第一次學習地理,雖説都知道地球的形狀,也能説出地球儀是圓的,可是地球儀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線,什麼是經線、緯線,學生很模糊。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些內容,除了教師必備的地球儀,要求學生必須每人一個地球儀。上課時讓學生對照地球儀找出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點、本初子午線,然後歸納出緯線的特點:圓圈、由赤道向兩極逐漸縮短、指示東西方向等;用同樣的方法歸納出經線的特點。當學生能區別出經、緯線時,經、緯度的變化規律也就不難掌握。學習大洲和大洋時同樣藉助地球儀,例如:需要知道東半球有哪些大洲時,讓學生用紙或其他東西把西半球遮住,專心的找出位於東半球的大洲和大洋,找完後讓學生在同桌間按照大洲的分佈方位互相説一説、記一記,並在課堂上留出十分鐘的時間完成填充圖冊裏的練習。在學習等高線地形時,讓學生帶來橡皮泥,用半節課的時間自制一個等高線地形模型,要求他們製作是注意顏色的使用,並儘量把五種地形都做進去,學生邊玩邊記,即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能鞏固知識。

2掛圖、多媒體地圖在教學中的運用

地圖在教學中,注意教學內容的結合,結合圖提問,引導學生通過對地圖信息的分析,通過地圖信息,讓學生髮現問題,和閲讀的習慣思維,通過雙邊師生共同活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理順閲讀的思維,培養學生使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和技能的習慣,提高讀圖的能力,人物,更能使學生直觀地記住各種各樣的地形名稱和位置,以避免錯誤。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掛圖、多媒體地圖的運用。在選教學掛圖時要注重掛圖的層次分明,一目瞭然,採用的符號、線條簡單粗重,色彩鮮豔奪目,富有表達力和感染力;這樣的掛圖不僅易懂、易記,而且還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板塊運動》時,掛上掛圖讓學生到黑板前指出六大板塊的位置特別指出澳大利亞所處的板塊是印度洋板塊,讓後讓學生觀察圖中陰影部分是什麼?它們為什麼都會分佈在這六大板塊的交界處?引導學生注意板塊的運動方向,得出在板塊的交界處多火山、地震。這樣,學生在讀圖、識圖中通過自己的認識實踐而獲得結論,這樣的效果不僅僅是結論的獲得,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認知潛能得到開發,帶動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特徵的全面發展。隨着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把掛圖進一步形象集體化,克服以往教學掛圖圖幅太小,學生看不清楚,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的缺點;另一方面在地理教學中常常有關於“動”的圖像,這是傳統教學無法解決的只好由教師講述,學生憑藉想象去理解,不能產生直觀的印象,最後還是通過死記硬背來掌握,這樣效果是很不好。而多媒體圖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通過幾次的多媒體教學,效果非常好。例如:教學《地球的公轉》,學校沒有三球儀,不能演示地球繞着太陽公轉,如果用模擬的方法來演示又不形象,有些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太好,邊聽邊想有點顧此失彼。這時若採用多媒體教學把四季的形成展示出來,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學生可以清楚的從動畫形式的演示圖中觀察“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的準確位置以及地球怎樣邊自轉邊繞着太陽公轉。

3讓學生構建起心理地圖

學生形成一定的讀圖能力,映射,構建心理地圖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地圖是地圖包含各種地理信息在大腦中表示。表象,它是一種空間是地理對象或空間形狀、空間分佈和空間結構、空間演化和發展的明確的主題反映;它是一種記憶的表徵,可以長期有意識的記憶訓練,使學生獲得相對穩定的區域知識。當前地理教學中費時,效率低,更多的圖形兩黨,地面物體移動,死記硬背,瞬變現象,主要原因是忽視了地理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心裏,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地圖表示空間概念模糊,和學習等,水沒有不存在的來源。筆者重視形成學生的心理地圖,地圖的發展思維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心理地圖的形成和積累的過程逐漸意識到心理地圖的形成取決於反覆閲讀圖表和圖表,要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地圖圖像感知。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習地理,不知如何掌握學習好地理的竅門。教師要從心理地圖的形成方面入手,一步一步的教會學生。比如:學生認知地球儀上的重要經、緯線,當學生能很快找出這些並能區別出任意一個時讓他們不在使用地球儀,而是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圈代替地球儀,接着讓學生上前試着畫出赤道、地軸、經緯線、極點等,要求寫出它們的名稱,最後把畫的這個圖佈置成本節課的作業,在下一節課課前用五分鐘左右來複習這一內容,這樣對學生掌握圖幫助很大,效果很好。要是學生形成牢固的心理地圖,教師必須是繪圖能手。熟練的板畫技能教學效果很難完全取代其他教學方法,徒手畫的圖,邊説邊畫,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板快速、準確地計算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老師多次畫一些資料,學生通過觀察外觀形式,將很長一段時間,永遠不會忘記老師板排除無關信息的干擾,使地圖更清晰,明亮有神。老師説話和繪畫,使每一個知識點,可以在圖,進行融合。學生用來看看照片,記住,圖形轉換平穩,將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地圖的形成。例如教學《七大洲和四大洋》是,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七大洲輪廓,找出分佈特徵、地理位置,接着教師在黑板上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畫出七大洲的輪廓,標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稱。在學生仔細觀察完老師的繪圖後,讓他們獨立完成課後活動4的繪圖。這一過程是讓他們牢牢記住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為下一節學習《板塊運動》做好準備工作。長時間的對地圖意識的訓練,可以給學生腦海裏產生印象地圖,學生的想象力和空間印象裏都會有地圖的存在,學生的空間感知和圖像解析能力將得到極大的發展,有利於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有步驟的學下來,很多學生告訴筆者其實地理並不難學,還挺有趣。總之,地圖是地理環境因素的載體,是知識的地理空間表徵系統。不但能充分反映地理教學特點和風格,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方法。還培養學生掌握閲讀的技巧和空間思維,邏輯推理和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基本方法。

參考文獻:

[1]吳雪玲.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教育革新,2012,(8).

[2]陳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意義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1,(12).

[3]陸海芳.提高初中地理地圖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

[4]王玉萍.淺談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神州,2013,(22).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 篇2

一、聯繫實際生活,開展研究性教學

地理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而初中地理所教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和探索人類的居住環境和自然環境以及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內容,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這一點,為學生設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學到知識,還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深入的實踐研究。因此,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加入社會實踐與調研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教會學生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緊密聯繫生活,學以致用。例如:在教“水資源”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佈置讓學生觀察自家和鄰居家用水情況的作業,要求學生製作一個用水記錄表,並在課上讓學生拿出來對其一一講解,然後拿出幾張事先備好的乾旱地區的圖片和水污染的圖片,提問學生:他們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此時學生會進行對比,然後回答:他們沒有水,他們的水有問題。教師此時可順勢對學生講解我國目前水資源的緊缺形勢,並引導學生樹立節水意識。通過此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較容易地接受知識,還可以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緊密聯繫教材,進行研究性學習

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處於生長髮育時期,在這期間的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較強,而傳統式的灌輸教學方式已經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沉悶的課堂氛圍和枯燥的課本也使學生失去了耐心。因此,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初中地理課本中大多內容要求進行研究性學習,因此,教師可結合課本知識開展研究性教學。例如:在教“天氣”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提前給學生布置觀察與收集天氣狀況的作業,並列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如大理、重慶、拉薩、哈爾濱、三亞等,讓學生進行關注與對比分析。學生在觀察天氣狀況和收集資料的時候,便能大概瞭解這些城市的氣温狀況,將資料進行整理和彙總後,課上便會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其他學生收集的城市氣温各不相同,而且南北、內陸與海洋等不同地區存在温差。學生髮現不同後就會充滿興趣,從而對其展開研究探索。學生在研究探索的過程中便會逐漸掌握地理知識內容。因此,通過此種教學模式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研究探索的能力。

三、將時事新聞融入研究性學習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07nr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