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信息技術電教論文

信息技術電教論文

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慾望,啟動認知的有力措施。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信息技術電教論文,歡迎閲讀參考。

信息技術電教論文

信息技術電教論文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學習情境中,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

一、以舊聯新,搭橋鋪路

如採用這種“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設計上要找準舊知識和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並因情況而異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種是聯想式:如教《環形面積的計算》時,可做一框兩幅抽拉投影片。教學時,先出示兩兩半徑分別為5釐米和2釐米的圓,讓學生先計算出兩個圓的面積,然後啟發學生想:圓的面積和環形面積有什麼聯繫?能從兩個圓的面積得出環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最後老師演示抽拉投影片,把兩個圓重疊在一起,形成兩個同心圓。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環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用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從而實現了知識和方法的“遷移”。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輕鬆紮實。另一種是對比式,如教《有餘數的除法》時,先投影顯示六個梨、三隻盤子,指名學生到投影儀上把六個梨平均分放在三隻盤子裏,他們很快分完。這時老師在投影儀上又加一個梨,這時繼續讓學生把七個梨平均分在三隻盤子裏,結果剩下一個梨無法平均分。趁勢讓學生思考這兩道題: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剩下的數叫什麼數?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數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餘數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數叫“餘數”,這樣既温習了舊知識又掌握了新知識。同時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這樣對知識得掌握也較為深刻。

二、激發興趣,啟動認知

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慾望,啟動認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環小數》時,為了在課堂伊始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啟動思維;同時也為分散教學難點,一位老師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紅綠燈投影片。上課開始時將此片映出後老師讓學生觀察投影片。並讓學生説出日常看到的紅綠燈,學生説出了交通崗上的紅綠燈,並説出了綠、黃、紅燈總是依次的變化。這時老師接着説:“它總是按一定的順序,不斷地重複出現,那麼我們就可以説紅黃綠燈總是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這種現象叫循環現象。日常生活中有這種循環現象。數字運算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研究。

這樣的教學導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難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由形象具體的實物表象直接轉入認識數字排列規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設障立疑,激發思維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思維一般都從問題開始。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適當創設“問題意境”,提出疑問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積極思維。一位老師在教《長、正方形面積計算》時,先出示3×5和4×4兩個圖形(單位:分米)。

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有的學生説: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有的同學説:用一平方分米的單位進行測量。老師在肯定了同學們積極主動精神後,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我們國家的土地面積還能用這種方法嗎?”同學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不實際。“那麼,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到底怎麼求它的面積呢?疑問萌發了學生求知的慾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新知識的探求。

四、設置懸念,引導探究

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這是老師常用來設計導入新課的一種方法。設置的懸念應具有“精”、”新”、“奇”的特點,在技巧上則應“引而下發”、“令人深思”。

例如有一位教師教“三角形內角和”時,老師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塊玻璃拼成的),並提問:“你們知道這個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嗎?”

學生對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這時老師並沒有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進一步引導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兩個直角三角板,算算每個三角板的三個內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讓學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個內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正方形紙,沿對角線對摺,得到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三個內角和是原正方形四個內角和的一半。然後老師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個內角拼在一起,幫助學生驗證一下自己的探究結果。這種方法,不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學生引入不協調----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一個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思維之趣,參與之樂,成功之悦。

五、引導觀察,建立表象

實物、教具或投影比語言更有説明力和真切感。運用實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於學生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協同活動。化抽象為具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直觀鮮明地揭示客觀事物的關係,可以使他們獲得較深的感受。

這是教師導入新課通常採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師在講“三角形的認識”時,上課開始,投影顯示紅領巾後告訴學生,紅領巾的形狀是三角形。學生建立表象後,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實例,教師也參與舉例。

投影顯示三角旗、房架後,並提問:“紅領中、小三角旗、房架,雖然它們的大孝顏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從它們的形狀來看,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過直觀演示和語言的點撥,為學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矗。

六、創設情境,激發求知

情境式導入新課的特點是把形、情、境、理熔於一爐。利用音樂、投影、錄音、錄像等手段以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師教“相遇問題”時,為掃清學習障礙,創設了這樣的情境:用活動抽拉片顯示讓學生理解“同時”、“相向”兩概念的意義。促進了對新知識的探求。

七、利用故事,激發聯想

針對小學生愛聽有趣的奇聞軼事的心理特點,在導入新課中,適當引入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語、趣聞等,可以幫助學生開展思維,豐富聯想,可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識學習中去,變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一位教師講“分數大小的比較”一課時,老師説:“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你們想聽嗎?”這時老師打開錄音機:“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

一天,天氣特別炎熱。師徒四人口渴難忍,讓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會,八戒抱着一個大西瓜回來了。孫悟空説:“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聽了不高興了。叫喊説:“西瓜是我找來的,不給我六分之一,也得給我五分之一。”悟空樂了,趕緊切了五分之一給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説:“我真傻,為什麼比應得的還少呢?”聽完故事教師説:“你們能告訴八戒這是為什麼嗎?”這樣的導入,既生動有趣,又藴含着新知識。能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與教學有關的趣聞、故事作為新知識的切入點,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為課堂教學成功鋪下基石。

當然,導入的形式還遠不止這些類型。關鍵是要掌握人,因時、因地而變的法則,但是不管採用什麼方式導入新課,都應當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言簡意賅,有的放矢,儘量給學生審美情趣上的滿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02l30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