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導遊詞 >

鏡泊湖導遊詞15篇

鏡泊湖導遊詞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導遊,常常需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遊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那麼應當如何寫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鏡泊湖導遊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鏡泊湖導遊詞15篇

鏡泊湖導遊詞1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鏡泊湖景區來遊覽觀光!

鏡泊湖國家級風景區由三部分組成,位於牡丹江市的西南面,總規劃面積1726平方千米,是東北著名的風景區和避暑勝地,被譽為“北方的西湖”。鏡泊湖南北長45千米,最寬處達6千米。水面95.3平方千米,容水量約16億立方米。湖水南淺北深,最深處62米,最淺處只有1米。在歷史上,鏡泊湖曾有“忽汗海”的名稱,至明代始稱鏡泊湖。

鏡泊湖主要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有:氣勢雄渾的吊水樓瀑布,奇麗壯觀的地下森林,盛衰疑迷的渤海古國遺址等。鏡泊湖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湖,民間有紅羅女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説。它東有老爺嶺,西靠張廣才嶺,鏡泊湖就像一面明鏡,鑲嵌在兩座山嶺之間。湖面延綿百餘里,又稱為百里長湖。2011年,鏡泊湖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關於鏡泊湖的成因大致是這樣説的:距今4700年一8300年前,在今天的寧安縣境內,地殼運動十分強烈頻繁,發生了5次強烈火山活動,熔巖冷卻後,像一座巨壩,把上游牡丹江水高高攔起,形成了熔巖堰塞湖一鏡泊湖。鏡泊湖由於是由牡丹江被阻塞而形成的,故其形狀仍保留一些河道的特點,它不像一般的湖泊,或呈圓形,或呈半圓形等,而是像一條寬窄相間的綢帶一般,嵌在羣山之中,江水從斷縫裂隙衝出,形成吊水樓瀑布。吊水樓瀑布其長達45千米,最寬僅6千米,最窄處不足1千米,上游有來水進入,出水可通過吊水樓瀑布,向下遊流去;因受下跌水流沖蝕,瀑底形成直徑70米、深60米的圓形水潭。

風光秀麗的鏡泊湖婉如一顆璀奪目的明珠鑲嵌在祖國北韁上,它以獨特的樸素無華的自然美聞名於世,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人。

鏡泊湖,歷史上稱阿卜湖,又稱阿卜隆湖,後改稱呼爾金海,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稱忽汗海,明志始呼鏡泊湖,清朝稱為畢爾騰湖。今仍通稱鏡泊湖,意為清平如鏡。

鏡泊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張廣才嶺與老爺嶺之間,即寧安市西南50公里處,距牡丹江市區110公里,它是大約一萬年前,約在第四紀的中晚期火山爆發,玄武巖漿堵塞牡丹江道而形成的火山熔巖堰塞湖泊。湖深平均為40米,由南向北逐漸加深,最深處達62米,湖身縱長50公里,最寬處9公里,最窄處枯水期也有300米,全湖分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個湖區,總面積90。3平方公里。

由西南至東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型,湖岸多港灣,湖中大小島嶼星羅棋佈,而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卻猶如八顆光彩照人的明珠鑲嵌在這條飄在萬綠叢中的緞帶上。這最著名的八大景是-吊水樓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牆砬子、珍珠門、道士山和老鴣砬子。鏡泊湖原始天然,風韻奇秀。山重水複,曲徑通幽。動人的傳説,更為這北方的名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吊水樓瀑布。瀑布幅寬約70餘米,雨水量大時,幅寬達300餘米,落差20米,水潭深60米,叫“黑龍潭”。每逢雨季或汛期,水聲如雷,激流呼嘯飛瀉,水石相擊,白浪滔滔。吊水樓瀑布的形狀好像加拿大尼亞加拉大瀑布,湖水在熔巖牀面翻滾、咆哮,如千軍萬馬之勢向深潭衝來,然後從斷巖峭壁之上飛瀉直下,撲進圓形甌穴之中,潭水浪花四滅,如浮雲堆雪,白霧瀰漫;又似銀河倒瀉,白練懸空,水聲震耳有如雷鳴。每逢晴天麗日,光照向瀑布,會有色彩斑斕的彩虹出現。

冬季枯水期,瀑布不見了,卻可以觀賞到另一番景緻。在溶巖牀上,遊人可發現許多被常年流水衝擊的熔巖塊因磨蝕而形成的大小深淺不等的溶洞。這些溶洞,猶如人工鑿琢般光滑圓潤,吊水樓瀑布十分別致。凡到此遊覽者,無不驚歎其壯美的景色。詩人曾為它留下“飛落千堆雪,雷鳴百里秋。深潭霞飛霧漫,更有露浸岸秀”的優美詩篇。

現在我們來到了地下森林景點。此景點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位於鏡泊湖西北約50千米處,海拔1000米左右。據科學家考察得知,這裏的火山口共有10個,從東北向西南分佈在長40千米、寬5千米的狹長帶上。它們的直徑在400米至550米之間,深度在100米至200米之間。其中以3號火山口為最大,直徑達550米,深達200米。站在火山口頂向下看,只見陡峭的內壁上,林木鬱鬱葱葱,青翠欲滴,這便是舉世聞名的“地下森林”。地下森林中藴藏着豐富資源,有紅松、黃花落葉松、紫椴、水曲柳、黃菠蘿等名貴木材,有人蔘、黃芪、三七、五味子等名貴藥材,還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貴山珍。

現在我們來到了鏡泊湖景區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潮海上京龍泉府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都城遺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處遺址是中國唐代的黑水秣賴族為主體建立的區域性民族政權渤海國(公元698—926年)五京之一的上京龍泉府京府所在地。同時,自渤海國三世文王大欽茂時期之後(約755年),曾兩度為渤海國王都所在地,先後長達160餘年。

渤海國全盛時期,東至日本海,南接新羅,西接契丹,北至黑水,西南接唐,全境達5000餘里,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歷史上譽為“海東盛國”。這裏當時是渤海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所滅,遂建東丹國轄原渤海國疆域,仍以上京龍泉府為都,改名為天福城。二年後,公元928年,東丹國南遷,隨將上京龍泉府焚燬。渤海國都城廢棄湮滅十多個世紀,雖經千餘年風雨剝蝕,但城垣、宮殿基址、禁苑址、寺廟址都保存完整,仍然輝映着唐代渤海國都城建築昔曰宏偉壯觀的風采,昭示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胸懷。

各位遊客朋友,鏡泊湖旅遊景區還有許多景點可以觀賞,由於時間關係,今天就講解到此,謝謝大家的合作。

鏡泊湖導遊詞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鏡泊湖位於牡丹江市的西南面,總面積1200平方公里。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風景區和避暑勝地,被譽為“北方的西湖”。

鏡泊湖是歷經五次火山爆發,由熔巖阻塞河流形成的高山堰塞湖,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山湖泊。鏡泊湖屬中營養湖,表現為富營養化為期半年,以7、8、9這三個月最為嚴重,主要是磷含量高;冬季水温為0~0.8℃(表層)、夏季表層水温最高可達27℃,全湖年均温2.5℃,水温分層明顯,湖水的分層期為每年的5~9月,7月温躍層出現在10~21m之間,平均深度11m,温度遞減率為0.79℃/m,9月温躍層出現深度為19~31m,比7月下移10m左右,斜温層平均深度93m,温度遞減率為0.61℃/m,11月初期湖面開始結冰、冰層厚0.6—1m;鏡泊湖魚類組成80年代10科40種;有文獻記載的鏡泊湖魚類共計52種。

這裏環境幽雅,一片恬靜、秀麗的大自然風光,這正是鏡泊湖的誘人之處。在湖的北岸半島上,有一些建築別緻的小別墅和旅遊設施,這就是鏡泊湖的遊覽中心鏡泊山莊。除了鏡泊山莊以外,整個湖周圍很少有建築物,只有山巒和葱鬱的樹林,呈現一派秀麗的大自然風光,而這正是鏡泊湖的誘人之處。

鏡泊湖百里長湖之中,山中有湖,湖中有島:有氣勢軒昂的大孤山;有精巧別緻的珍珠門;有形神兼備的道士山,湖深平均為40米,由南向北逐漸加深,最深處達62米,湖身縱長50公里,最寬處9公里,最窄處枯水期也有300米,全湖分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個湖區。總面積90.3平方公里。由西南至東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型,湖岸多港灣,湖中大小島嶼星羅棋佈,而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卻猶如八顆光彩照人的明珠鑲嵌在這條飄在萬綠叢中的緞帶上。這最著名的八大景是-吊水樓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牆砬子、珍珠門、道士山和老鴣砬子。鏡泊湖原始天然,風韻奇秀。山重水複,曲徑通幽。動人的傳説,更為這北方的名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鏡泊湖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大批遊客和科學考察人們前來。

鏡泊湖導遊詞3

一、鏡泊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長白山系張廣才嶺和老爺嶺的過渡地帶,距牡丹江僅97公里。這裏久享人間仙境的美譽,榮獲了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4A級風景旅遊區、省級自然保護區、文明風景旅遊示範點等多項桂冠,整個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726平方公里,由唐代渤海故國遺址、火山口原始森林和我們眼前的鏡泊湖自然景觀三部分組成。

鏡泊湖一直以樸實無華的自然之美文明於世,來到這裏您也一定會被眼前的湖光山色所吸引,下面先由我為您介紹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鏡泊湖自然景觀部分。

二、風光旖旎的鏡泊湖,四周峯巒疊嶂,萬木崢嶸。鏡泊湖湖區面積是120平方公里,湖水的純面積在枯水期為79.3平方公里,在豐水期為90.3平方公里,全湖分為北湖、中湖、南湖、上湖四個湖區,自西南向東北走向,呈字母“S”型,湖身縱長45公里,垂直距離32.5公里,湖水最寬的地方可以達到6公里,最窄的地方在枯水期也有300米左右,湖的平均深度40米,由南向北逐漸加深,最深的地方在地下發電廠也就是抱月灣的地方,深度達到62米到70米。鏡泊湖蜿蜒曲折,湖岸多港灣,湖中大小島嶼星羅棋佈,這裏有吊水樓瀑布、大孤山、白石砬子、小孤山、城牆砬子、珍珠門、道士山、老鴰砬子,他們猶如八顆璀璨的明珠,由鏡泊湖這條銀色的緞帶串連起來,飄繞在萬綠叢中,被譽為著名的湖中八景。

鏡泊湖導遊詞4

風光秀麗的鏡泊湖婉如一顆璀奪目的明珠鑲嵌在祖國北韁上,它以獨特的樸素無華的自然美聞名於世,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人。

鏡泊湖,歷史上稱阿卜湖,又稱阿卜隆湖,後改稱呼爾金海,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稱忽汗海,明志始呼鏡泊湖,清朝稱為畢爾騰湖。今仍通稱鏡泊湖,意為清平如鏡。鏡泊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張廣才嶺與老爺嶺之間,即寧安市西南50公里處,距牡丹江市區110公里,它是大約一萬年前,

約在第四紀的中晚期火山爆發,玄武巖漿堵塞牡丹江道而形成的火山熔巖堰塞湖泊。湖深平均為40米,由南向北逐漸加深,最深處達62米,湖身縱長50公里,最寬處9公里,最窄處枯水期也有300米,全湖分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個湖區,

總面積90。3平方公里。由西南至東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型,湖岸多港灣,湖中大小島嶼星羅棋佈,而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卻猶如八顆光彩照人的明珠鑲嵌在這條飄在萬綠叢中的緞帶上。這最著名的八大景是-吊水樓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牆砬子、珍珠門、道士山和老鴣砬子。鏡泊湖原始天然,風韻奇秀。山重水複,曲徑通幽。動人的傳説,更為這北方的名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鏡泊湖導遊詞5

驕陽探出時,整個地下森林沐浴在霞光中,清新的晨風勻和着青山的氣息,令人心情舒暢。一號火山口經探測深度為122米,東西直徑為385米,隱蔽在原始森林的深處,火山口東北側有一個深坑,是火山噴發最後一次喘息性的噴氣錐。深坑表面除生長地衣外,沒有其他植物。二號火山口屬於氣噴性火山口。它狀似井口,無熔巖噴出,四壁陡峭,形勢險峻。三號火山口是十座火山口中最大的一處,直徑500餘米,深達200米,火山口的巔峯有做亭榭叫做“齊天亭”,這裏是鏡泊湖海拔最高點。第三號火山口於第四號火山口之間由熔巖隧道貫通,隧道洞高3-4米,寬8-12米,長20餘米。洞口有一棵直徑50釐米的椴樹,人稱“迎客椴”。進入洞口,只見怪石孤懸,巨巖倒掛,遙遙欲墜。潛到四號火山口谷底,則別有洞天。由谷底仰望,頭頂藍天玉鏡般碧透晶瑩,朵朵白雲不時飄過,谷底酷暑時亦有結冰、凍土,嚴冬之時尚有清泉流淌。環顧四周,火山噴發的堆積物歷歷在目,各種奇觀數不勝數,可以想象到當年火山噴發時雄偉壯觀的奇景。這不僅是火山爆發後陷落的大坑,它引發人們去思考和探求自然界深奧的哲理和美學價值,更是一座大自然啟迪人們思維陶冶人們情操的殿堂。

鏡泊湖導遊詞6

選擇來鏡泊湖旅遊的遊客,都是瞭解到鏡泊湖是我國最大的火山熔巖堰塞湖,想目睹火山爆發所遺留下來的壯觀氣勢,葉劍英曾為鏡泊湖題寫了“山上平湖水上山,北國風光勝江南”的詩句

那麼湖區最高海拔1260.7米,最低海拔339.17米,平均海拔350米,如果保證瀑布有水,那麼水位標高不少於351米。聽這串數字您可能覺得沒什麼特別,可是從鏡泊湖成因上來講這種海拔的高度是罕見的。

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便會被那獨具魅力的湖光山色所吸引,在天人感應心靈震顫的同時,發出衷心的讚歎,所有的一切我們就要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從地質史上看,鏡泊湖在大地構造上屬於延吉凹陷的一部分。據《中國大地構造綱要》一書記載,古生代晚期鏡泊湖區發生了以東北——西南為主要方向的大斷裂。及至新生代第三紀中期,距今大約二千五百萬年,由於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影響,湖周圍經長期風雨、流水浸蝕而夷平的地面,發生了斷塊,隆起成山,斷裂下降部分形成斷陷盆地。進入第四紀,距今一百萬年,在斷陷盆地內又發生局部隆起,古老的斷裂帶夾着玄武巖漿溢出,使洪荒草莽的斷陷盆地周圍縮小,形成了古湖盆。古湖盆比現今湖盆稍大,它的年齡與地球上人類生命的年齡相同,約有一百萬年。

地理學家告訴我們,在距今一百多萬年前到一萬年之間,古湖盆的西北方向有一組火山羣,現今稱它為鏡泊火山羣。火山羣爆發噴射出大量的熔巖流,以石頭墊子河為通道向東南方向宣泄,堵塞了牡丹江河道,形成了“吊水樓瀑布”。附近的玄武巖堰塞堤,成為今天的鏡泊湖。

鏡泊湖導遊詞7

鏡泊湖百里長湖之中,山中有湖,湖中有島:有氣勢軒昂的大孤山;有精巧別緻的珍珠門;有形神兼備的道士山,除此以外,整個景區還由吊水樓瀑布、城牆砬子、老鴰砬子、地下熔巖隧道、“地下森林”、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的遺址等風景點組成。鏡泊湖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大批遊客和科學考察人們前來。 這裏環境幽雅,一片恬靜、秀麗的大自然風光,這正是鏡泊湖的誘人之處。在湖的北岸半島上,有一些建築別緻的小別墅和旅遊設施,這就是鏡泊湖的遊覽中心鏡泊山莊。

除了鏡泊山莊以外,整個湖周圍很少有建築物,只有山巒和葱鬱的樹林,呈現一派秀麗的大自然風光,而這正是鏡泊湖的誘人之處。鏡泊湖位於牡丹江市的西南面,總面積1200平方公里。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風景區和避暑勝地,被譽為“北方的西湖”。 其實,鏡泊湖底曾是牡丹江上游的古河道,大約一萬年以前這一帶火山噴發,形成了我國這一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鏡泊湖南北長45公里,東西為狹長形,最寬處達6公里。

湖面海拔350米,湖水南淺北深,最深處62米,最淺處只有1米,水面約90平方公里,容水量約16億立方米。 門票80元/人次;觀光車10元/人次;船遊湖80元/人次。 遊客前往鏡泊湖,取道牡丹江市,從哈爾濱乘高速列車,到達牡丹江,僅需四個半小時,然後,再轉乘汽車即到景區中心??鏡泊山莊,約需兩個半小時。

鏡泊湖導遊詞8

您現在看到的就是大孤山,海拔415米,高出水面65米。大孤山面積僅一萬平方米,是圓形山峯,其實是湖中一大島嶼。他形狀像一頭水牛橫卧湖上,埋頭飲水,生氣盎然。春暖花開時節,大孤山上開滿了杏花、李花、玫瑰花和興安杜鵑花等五顏六色的野花,絢麗多彩,所以也稱做“花山”。

大孤山上生長着針闊葉混交林,岸邊生長的是灌木叢。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古樹的鬚根因常年被湖水衝擊,已經坦露在外面,攀援於巖石裂縫之間,這也顯示出它頑強的生命力。大孤山北側,不知道什麼時候鋪就一條山徑,也不知道是什麼人鋪築的,現在已經無從考證。沿着這條山徑登臨峯巔,極目遠眺,真是滿目錦繡。遠看重巒疊翠,天水一色,湖上騰光溢彩,煙波浩渺;近觀雲靄浮漾,湖光波影盡收眼底。

在大孤山東側湖岸有條伸進湖中的小山樑,狀似起伏的蛟龍。那突兀的山樑之首頗似伏

在湖中吸水的龍頭。當地人稱此山樑為“小龍頭”,這也是遊人來此很關注的地方。

作為歷史的見證,大孤山也曾為我國的革命戰爭記載了一段光輝的歷史。抗日戰爭時期,它是周保中將軍率領的抗日聯軍的革命根據地。

白石砬子是一座白石層疊、錯落有致的白崖島,海拔420米。它位於大孤山前湖之左岸,由三座白石峯組成,左右兩座低矮,中間格外高峻,面臨湖水,傲然屹立。島上常年堆積的白色魚鷹糞便,象無數塊巨巖粘在一起,層層疊疊,奇形怪狀,故而得名“白石砬子”。平時白石砬子和鄰近的湖岸相接,當湖水溢滿,石峯與鄰岸便被浩渺的大水相隔,也稱做“白崖島”。遠遠望去,它形似身披白色盔甲的衞士屹立於萬山叢中,守衞着鏡泊湖。

鏡泊湖導遊詞9

鏡泊湖,久享人間仙境的美譽,這裏島彎錯落、山巒疊翠、景色清秀、古蹟隱約,盡攬

春花、夏水、秋葉、冬雪於一湖,吸引着很多遊人,特別是風光綺麗、雋雅迷人的湖中八景,更讓人留連忘返。這湖中八景分別是:吊水樓瀑布、大孤山、白石砬子、小孤山、城牆砬子、珍珠門、道士山和老鴰砬子。有詩云:褶曲湖山幾復灣,雲落清波若鏡天,北亭觀瀑聞濤吼,南流遊船入山環,水轉峯迴疑無路,舟去途開別有天,此行一程九十里,八景新奇得大觀。那麼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湖中八景之首的吊水樓瀑布。

吊水樓瀑布,古時土著人稱它為“發庫”,意思為吊着角的`樓,酷似聞名世界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位於湖的最北端,是鏡泊湖的出口。瀑布幅寬達三百餘米,飛流直瀉,氣勢磅礴,如千軍萬馬之勢向深潭衝來,波濤翻滾,呼嘯奔騰,浪花四濺,如浮雲堆雪,白霧瀰漫;又似銀河倒泄,白練懸空,似置身仙境。瀑布落差20米,下邊的水潭深60米,叫黑龍潭。

鏡泊湖導遊詞10

“地下森林”是鏡泊湖風景區一大奇景,地質學稱為“火山口森林”。它位於鏡泊湖西北約45公里,坐落在張廣才嶺海拔一千米的深山區。這裏是一片長滿紅松、紫椴、黃菠蘿、水曲柳、黃花鬆、魚鱗松和落葉松等珍貴樹種的原始森林。面積66900多公頃,是一座天然的綠色寶庫。是世界有名的“火山口原始森林”。

火山口原始森林長約40公里,寬5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地理座標為北緯44°9′—44°12′;東經128°31′—128°52′。

鏡泊火山,是爆發的休眠火山。據記載,大約一萬年以前,張廣才嶺的鏡泊火山羣火山爆發,大量的熔巖噴出。待火山停止活動,火山管道中巖漿冷卻、收縮,火山頂部便自然下陷、塌落,於是形成了內壁陡峭、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十個火山口。形狀有的像盆狀,有的像井,有的像簸箕。這些熔巖組成的火山口,經過千萬年的滄桑變化,大自然重新給它披上綠裝,成為低陷的原始林帶,故稱火山口原始森林。

這裏年平均温度在4℃左右,年降水量為618毫米。火山口由於年代久遠、環境適中、火山碎屑物風化形成的土壤十分肥沃,加上許多的動物糞便,給火山口森林造成了良好的生長髮育條件。據考察發現,森林的播種者其實是松林中最活躍的松鼠。它們把大量的鬆籽貯存在峭壁裂隙之中,以備常年食用。經過雨水滋潤,鬆籽破土萌發出幼苗,育為大樹,年復一年,便形成了今天的火山口原始森林。在我國八百多座火山口中,生長着這樣茂密森林的極為少見。

鏡泊湖導遊詞11

電影《畫中人》就是在白石砬子拍攝的,其中有很多畫面我們還都很熟悉。鏡泊湖水產豐富,在石砬下就特產鱖魚,也是我們常説的鰲花魚,有的時候您也可以看到紅尾魚蹦出水面,使湖水發出聲響,泛起漣漪。

從大孤山上行拐向西南,一路上看去,湖光山景,變化無窮。遊船穿過狹窄的湖面,似乎水路已到盡頭。但一轉彎,又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湖水展現在眼前,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水迴路轉的時候,一座小小島嶼出現了,這就是“小孤山”,古時相傳為紅羅女曬魚網的地方。

小孤山位於中湖,距北湖頭60餘華里,高出水面19米,面積為大孤山的五分之一。山形似雄獅,斜卧在湖心。島上各種樹木葱鬱,幽曲小徑數條。山巒東部有棵古老的紅松,高達二十餘米,直徑約為三十釐米。崖上佈滿瓦松、卷柏等耐旱樹木,還有崩鬆和櫟樹。島上以山楊、白樺等闊葉林居多,還有山梨、李子、山丁子、元棗等果樹。春深時節,棗樹映紅,梨花帶雨,點綴着小小孤島,使小島充滿無限生機。

孤島石壁上還生長着一種苔蘚類植物,冬夏常青,稱為“石花”。

很多遊人會多采集這種苔蘚放置在魚缸中,留作紀念。它比水草別緻,既有草的嫩綠,又有花的姿容。

城牆砬子是位於中湖小孤山正西岸邊,珍珠門北側臨湖崛起的陡峭石砬子。海拔524米,城牆周長3公里,高5—7米,只有西門完好高約10米。據史料記載:唐朝渤海時期為防禦契丹民族的侵襲,在此築有一座古城。它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湖州城池舊址,至今十里城垣依然存在,城西門較為完好,還有十米城基。據地理學家勘察,石崖都是花崗巖垂直節理髮育而成。千巖競秀,三面臨湖,形勢險要。寧安縣誌記載:“上有古城一座,欲登山看城,非從西南曲折盤道不能上達,誠為天險。”意思就是説這是一個難以登達的山峯,也就是這種地勢使城牆砬子成為了戰略要地。在古城牆角下,綠水環護之中,有眼清泉,水清涼而甘甜,相傳是渤海的一口古井。對岸山崖石洞中,有座渤海時期留下的墓葬。

鏡泊湖導遊詞12

中國是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國家,在我國古代歷史中就已經對鏡泊湖有所記載了。我國滿族人民很久以前就在這裏勞動、生息。據中國史書記載:“周武王十五年(公元前1666年)和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654年),均有肅慎氏來朝納貢。”西漢及晉的挹婁,北魏時的勿吉,隋唐時代的靺鞨,宋元時的女直,明清時的女真,都是肅慎族的後裔或支族。

解放後,考古學家在鏡泊湖南端鶯歌嶺斷崖袒露的紅燒土層中發現了四口陶豬。經考察證明,這四件珍貴的藝術品,是鶯歌嶺居民——肅慎人制作的。

肅慎族創建大震國,於公元740年遷都忽汗城,四季通西南的高地上,城址在鏡泊湖,可是當時這個地方不叫做鏡泊湖而是叫做忽汗海。

其實歷史上鏡泊湖曾有過很多的名稱,古稱湄沱湖,漢書地理志稱湄沱河。唐高宗永徽

二年(公元651年)稱阿卜湖,又稱阿卜隆湖,後改稱呼爾海金,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稱忽汗海。明志始呼鏡泊湖,清朝稱為畢爾騰湖。今仍通稱鏡泊湖,意為水平如鏡。

從地理學的角度,鏡泊湖的微風頻率、靜風頻率只有30.3%,每秒風速在3.2米—2.7米,年平均風速為每秒2.9米,湖水常常水平如鏡。

從民間傳説講,王母娘娘寶鏡的故事

每年的5月到9月,都會有很多人選擇來鏡泊湖鏡避暑度假。鏡泊湖被譽為北國的避暑勝地,塞北的蘇杭。這也是有原因的,鏡泊湖位於東經120°30′—129°30′,北緯43°16′—44°18′之間,中緯度亞洲大陸的東岸,屬於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每年的5月—9月,這期間的平均氣温為10—20度之間,最高氣温不超過36.2℃,最低氣温-36.7℃,年平均氣温在3.6℃,年降水量506.44毫米,最長連續降雨7-8天,年降水日數為100天,雨季集中在

8、9月份。湖區降雨量不算高,但水分充足,屬濕潤地區。每年9月下旬開始下霜,無霜期150天。平均降雪日為10月19日到次年的4月28日,平均降雪期為172.7天。湖面自每年12月中旬開始結冰,到次年4月上旬開化,冰層平均厚度0.83米(83公分),最厚可以達到1.04米。因為鏡泊湖的年平均氣温較低,氣候宜人,所以是避暑的好地方。

鏡泊湖導遊詞13

相傳,大約百餘年前,這座古城早已淪為廢墟。古城彼岸,有一老翁名叫姜儒隱居此地,故亦又人稱此地為“姜家窯洞”。盛夏一天傍晚,姜儒之侄路經此地,叔侄偶然相遇,甚為欣喜。老人勸其侄放棄戎馬生涯,與他一同在湖濱仙洞中共享人間之樂,夜裏聆聽對岸的仙樂鐘鼓之聲。並言稱崖下尚有一渤海之陵墓,金銀財寶,應有盡有。但因自己年邁,未敢近前,説話間,夜幕盡退,已是翌日凌晨,這位年輕人為好奇心驅使,忘記軍務之急,隨其叔父由西南沿山徑盤旋而下,繞道迴轉來到崖底,撥開荊棘灌木,在一塊巨大石屏後面果然發現有個深邃的洞口。二人步入其中,見大廳正中燈火輝煌,一尊硃紅靈柩停放在中間,大廳周圍未見有路可循。忽然間,石壁間兩扇石門豁然大開,石門內奇峯林立,怪石巉巖,一潭壁水環繞村落,攔住去路。潭水清澈,波光粼粼。叔侄二人正愁不知去向,忽見一位漁翁垂釣水邊,便趨前借問。漁翁笑指岸邊小舟作答。叔侄登舟前往,駛入山澗深處,發現更是

花紅柳綠,山青水秀,到處呈現一派鼓樂昇平的繁榮景象。叔侄為遇此仙境而欣喜若狂,迴歸途中,小侄膽大心細,做下種.種標記,以為後人指路。

鏡泊湖導遊詞14

瀑布兩側懸崖巍峨陡峭,怪石崢嶸,站在崖邊向深潭望去,如臨萬丈深淵,令人頭暈目眩。一棵高大遮天的古榆枝繁葉密,酷似一把天然的巨傘,踞險挺立於峭崖亂石之間。斑駁的樹影中,一座小巧的八角亭依巖而立,人稱“觀瀑亭”,每逢晴天麗日,光照瀑布,則有色彩斑斕的彩虹出現,壯美的景色讓人驚歎。詩人曾為它留下“飛落千堆雪,雷鳴百里秋,深潭霞飛霧漫,更有露盡岸秀”的優美詩篇。

瀑布的成因,據考察證實,是鏡泊湖火山羣爆發時,噴發出的熔巖在流動進程中,接觸空氣的部分首先冷卻成硬殼,而硬殼內流動的熔巖中尚有一部分氣體仍未得到逸散,及至熔巖全部硬結後,這些氣體便從硬殼中排除形成許多氣孔和空洞。這些氣孔和空洞後又塌陷,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熔巖洞。當湖水從熔巖洞的斷面跌下熔巖洞時,便形成了十分壯觀的瀑布。

冬季來到這裏,瀑布不見了,卻可以看到另一番景緻。在熔巖牀上,您可以發現許多被常年流水衝擊的熔巖塊因磨蝕而形成的大小深淺不等的溶洞。這些溶洞光滑圓潤,十分別致。

鏡泊湖導遊詞15

珍珠門風景如畫,景色迷人,兩座小礁山宛若荷葉上浮動的晶瑩露珠,熠熠發光。這裏世代相傳着許多盛產珍珠的故事。據説古時候珍珠門島上有家孫氏店房,過往者皆在此投宿。夏日一天傍晚,一位衣衫襤褸的人來到店中,聲稱闖關東取三寶,積蓄點錢與相愛的姑娘成親。一天,午夜時分,店主突然釣到一個蛤蜊,劈開後,見一顆珍珠閃閃發光,把昏黑的小屋照的通明。那人一見垂延三尺。他騙過店主,廉價收買了這顆珍珠,又趁月夜來到店主得珠的地方甩勾垂釣。頃刻間,只見魚竿猛地一抖,他用力把魚竿拉到岸上,看見釣上一隻比碾盤還大的蛤蜊,在剛剛合攏的縫隙間還閃着金光。但當他要動手摘珠時,大蛤蜊卻一下又滾回湖中,並將魚竿也拽進水裏。那貪婪的人不肯罷休,不顧一切地跳下水去,緊緊抓住魚竿不放,結果葬身湖中。

駛過珍珠門,遙望湖之右岸,有一山巒兀立湖中,它高出水面七八十米,海拔四百二十米,稱之為“道士山”。它位於南湖中段,左右有兩山環抱,猶如“二龍戲珠”。島上古木蓊鬱,寂靜幽深,曲徑盡頭,濃蔭掩映一座古廟,據説於清朝咸豐年建成,人們叫它“三清廟”。因當時廟中有一位道士,後來修行成仙,便起名為道士山。道士山名為山,其實是一大島嶼。傳説中道士山廟裏曾有口“九龍探母”的大鐵鐘,鐘聲宏亮,聲震大湖,回聲經久不絕。當今古廟已不復存在。古廟廢墟前庭寬敞,綠草如茵,花木扶疏,幽雅清淨。

標籤: 鏡泊湖 導遊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daoyouci/y3j0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