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調查報告 >

新農村調查報告優秀範本

新農村調查報告優秀範本

韓集鄉是魯西典型的農業鄉鎮。改革開放以來,該鄉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1978到2000年為第一階段,農村改革深化,基本解決温飽,以糧棉生產為主;從2001到2008年為第二階段,種植結構調整加快,民營經濟起步,農民收入較快增長;2009年至今為第三階段,搶抓機遇,轉型提速,孕育騰飛。2013年該鄉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市處於下游水平,地方財政收入592萬元,列全市135個鄉鎮中第132位;農民人均純收入9755元,略低於全市的10083元。總體感覺是,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經濟實力薄弱,村鎮建設變化較大,各項社會事業的羣眾滿意度較高,鄉村政權運行平穩,基層組織建設逐步加強,農户生產生活呈現“吃飯靠種地,花錢靠打工,致富靠項目,困難靠救濟”的階段性特徵。通過對現實狀況的分析,找出了基礎設施落後,發展要素支撐力不強,產業結構需要升級,農村黨員幹部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村集體經濟薄弱,羣眾生產生活服務缺位,幹部羣眾思想觀念亟待轉變等制約該鄉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七個方面問題。最後,本報告提出了今後鄉村發展的思考和建議:一是以高效利用土地為重點,提高產業結構層次;二是以加大扶持力度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三是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提高服務“三農”能力;四是以增強“造血”能力為重點,提高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五是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為重點,提高引領農民致富能力;六是以完善落實政策為重點,提高生產要素支撐能力;七是以解放思想為重點,走出“三農”發展新路子。

新農村調查報告優秀範本

為全面瞭解鄉村發展狀況,找出制約農村發展的障礙和癥結,探索“三農”發展的思路和措施,從4月上旬開始,對高新區韓集鄉開展了一次全面調研。本次調研採取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進村入户訪談等方式進行,在對韓集鄉全面情況進行了解的同時,抽取東集、高垣牆、遲橋、張會所、前姜、陶海子等6個村進行了樣本調查,隨機走訪了142户村民。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實狀況

韓集鄉隸屬於聊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鄉政府駐地距聊城市區15公里,距茌平縣城25公里,距東阿縣城12公里,處於“聊茌東大三角”中心位置。面積55平方公里,耕地4.35萬畝;轄37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8596户,2.9萬人。2013年地方財政收入592萬元,在全市135個鄉鎮中列132位;農民人均純收入9755元,略低於全市的10083元。

(一)發展歷程

韓集鄉駐地為韓集村,原隸屬茌平縣。明洪武二年,韓敬先從山東登州府蓬萊縣韓家溝遷來立村,名韓家溝,後成立集市,改名為韓家集,簡稱韓集。1971年2月,茌平縣將三十里鋪人民公社劃出4個行政村、廣平人民公社劃出27個行政村組建韓集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為韓集鄉。2010年7月被劃歸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2013年7月,成為高新區四個鄉鎮(街道)之一。

韓集鄉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人傑地靈。戰國時期孟嘗君、唐代詩人王維曾在韓集一帶遊歷;該鄉高垣牆村秦、漢、晉時期是茌平縣城所在地;遲橋村西200米處有孟嘗君遺址,清初建有二孟廟,合祀孟子與孟嘗君。韓集鄉是冀魯豫邊區第四地委(又稱運東地委)、專署和軍分區所在地,田紀雲、肖華、劉致遠等曾在此領導了艱苦卓絕的茌南抗日鬥爭。該鄉張會所村東一公里建有六二七紀念園、遲橋村建有運東地委革命紀念館。

韓集鄉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2000年)。農村改革深化,基本解決温飽,以糧棉生產為主。韓集鄉同全國一樣,推行以“大包乾”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羣眾的温飽問題。但在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過程中,許多村過分強調集體財產“分得越徹底越好”,致使絕大數村莊集體經濟成了“空殼”。受距離茌平縣城遠、交通不便和幹部羣眾市場經濟意識差等因素影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到2000年,冬暖式大棚、韭薹等產業才形成了一定規模;此時,全鄉只有孟嘗君酒廠一家工業企業。這一階段,韓集鄉沒有跟上全市大多數鄉鎮由糧棉種植業為主向以多種經營和鄉村企業為主的轉變步伐,農業生產仍是糧棉主導型,農民收入基本處於徘徊緩進狀態。

第二階段(2001—2008年)。種植結構調整加快,民營經濟起步,農民收入較快增長。2006年取消農業税後,韓集鄉黨委政府從以往的抓生產經營、催收催種,逐步轉變到落實政策、提供服務上來,並把促進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主要任務。大力調整種植結構,引導羣眾發展“一花一菜一拱棚”三大富民產業,到2008年,黃花菜、大白菜和大拱棚的面積分別達到2000畝、5000畝、3000畝。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培育了輝煌鋼管、古漯河生態園、鼎昇飼料、金福飼料、新鵬鴻麪粉等企業,形成了由20餘家鋼管、鑄壓件、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彙集的三大中小產業集羣。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引進了新大地鋁業、宏通砼業、信發三利環保、信通運輸等大型企業落户茌平工業園區。農業結構調整將農民從土地耕作上解放出來,工業企業提供了眾多的就業崗位,因此,這一時期農民外出務工數量持續增加,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減輕了農民負擔。隨着經濟實力的增強,開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2008年,對8個村進行了綠化美化建設,新修12個村柏油路,修建了汽車站、中學教學樓和鄉衞生院病房;建設了運東地委紀念館,重建了六·二七紀念亭;建設了鄉文化中心廣場,4處村級文化大院。這一階段,韓集鄉被茌平縣定位於生態農業鄉鎮,其招商引資來的工業企業,只能在茌平縣工業園區落地,税收由縣鄉進行分成,鄉境內企業以涉農企業為主,財税貢獻少。因此,韓集鄉經濟依然以農業生產為主,財政薄弱狀況沒有得到大的改觀。

第三階段(2009—2014年5月)。搶抓機遇,轉型提速,孕育騰飛。韓集鄉經歷兩次區劃調整,成為聊城市高新區的四個鄉鎮(街道)之一。市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後,市委主要領導同志將韓集作為弱鄉鎮突破聯繫點,給韓集鄉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韓集鄉適時提出了“以民生項目立鄉、優勢農業項目立鄉、重點項目立鄉”的工作思路,把項目建設作為鄉鎮工作的重中之重,確定了三年鄉鎮地方財政收入過1000萬元,爭取“進前百,爭中游”(即三年內在全市鄉鎮排名進前一百名,力爭達到中游水平)的戰略目標。韓集鄉藉助外力,爭取市、區兩級兩年共計投資約8800萬元,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得到增強;對內深挖潛力,強力推動招商引資,2013年,完成招商引資27.6億元,固定資產投入2.4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92萬元(新口徑),是2012年的6.9倍,實現了跨越增長。這一階段,韓集鄉由茌平縣的偏遠鄉鎮一躍成為聊城市的郊區鄉鎮,帶來的不僅是區劃的變化,更是迎來了思想的大解放;韓集鄉因落後而為人們所熟知,也因此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機遇,經歷着由農業鄉鎮向項目建設鄉鎮蜕變。韓集鄉正處在快速發展的轉折點上,進入了一個跨越趕超的時期。

(二)經濟發展情況

1.農業。

韓集鄉東部土地肥沃,西部是有“魯西綠肺、天然氧吧”的美譽的近萬畝古漯河濕地;境內有茌新河、趙牛河、位山引黃第一干渠、樂平鋪分乾渠等河渠,灌溉條件便利。

種植養殖業發展好。全鄉4.35萬畝耕地中,種植糧食3.5萬畝,各類瓜果蔬菜5000畝。全鄉形成了五大特色產業基地,張會所葡萄種植基地,有葡萄大棚280畝,年產葡萄700噸;古漯河黑豬養殖基地,黑豬存欄3000頭;四海養殖基地,面積240畝,建有有魚塘64畝,羊存欄量2000只;孟嘗君紅高粱生產基地,面積600畝,種植高品質釀酒高粱;大楊中草藥種植基地,面積1200畝,主要種植各類中藥材。(見表1)

表1:韓集鄉主要種植作物及土地流轉效益對比(畝/年)

品種

投入

產出

收益(元) 

項目

金額(元)

項目

金額(元)

小麥和玉米

耕地40元、播種30元、小麥良種60元、施底肥80元、澆水兩次25元、追肥60元、打藥10元、打除草劑5元、收割45元;玉米種20元、播種25元、施肥50元、澆水兩次30元、收割50元;用工15個,1050元。

1580

小麥:850斤×1.25元/斤=1062元;玉米:900斤×1.2元/斤=1080元;綜合補貼125元。

2267

687

大棚葡萄

肥料2000元、農藥800元、用工120個×50元/天=6000元(男女老少均可)、農膜1000元;一次性投入、15年收益的基礎設備折舊費590元(包括竹竿2500元、鐵絲500元、葡萄苗2900元、水泥柱3000元,共8900元)

10030

一畝420株,每株產量13斤,總產5460斤,平均單價4元。

21480

11450

大白菜

肥料400元、用工10個×60元/天=600元

1000

畝均種植2200棵,每棵平均5斤,0.6元每斤

6600

5600

黃花菜

肥料100元、用工20個×50元/天=1000元

1100

產量3000斤,平均價格1.5元,

4500

3400

藥材防風

種子1100元、肥料農藥300元、用工14個×50元/天=700元、土地租賃費1100斤小麥×1.2元/斤=1320元,

3420

畝產300公斤,平均單價17元

5100

1680

藥材天花粉

種苗2000元、肥料農藥300元、用工14個×50元/天=700元、土地租賃費1100斤小麥×1.2元/斤=1320元

4320

畝產350公斤,平均單價18元

6300

1980

土地流轉情況

 

0

小麥:1100斤×1.25元/斤=1375元;騰出種地佔用15個工:15×70元/天=1050元;仍能享受綜合補貼125元

2550

2550

涉農企業穩步發展。全鄉共有5家涉農企業。古漯河生態園林有限公司,是聊城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生態黑豬存欄量3000頭;金福飼料公司,建有兩條420型飼料生產線,年生產飼料10萬噸;鼎昇飼料公司,年產飼料8萬噸;新鵬鴻麪粉公司,年產麪粉10萬噸;孟嘗君酒業,可提供白酒生產中產生的酒糟等副產品5000噸。

土地流轉面積較大。全鄉共流轉面積1萬畝左右,佔耕地總面積的22.99%。流轉情況大致分為三類,村內部户與户之間的流轉,主要用於發展大拱棚,面積約3000畝;古漯河區域內的低產田流轉,主要用於種植、養殖和農業觀光,面積約2000畝;農户與開發商之間的流轉,主要用於引進的高效農業種植項目,面積約4000畝。這些土地的流轉方式有託管、反租倒包和互換、農户間轉包、開發商集中連片租賃四種形式,其中開發商集中連片租賃是目前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

農業生產機械化率高。2000年開始使用推廣小麥聯合收割機等大型機械;2007年大型農機具已基本普及。2013年,韓集鄉農機保有量達到了172台(套),其中小麥聯合收割機67台,總動力達到8.9萬千瓦;小麥機耕、機播、機收率均達100%,玉米機收率達80%以上。與此同時,農機社會化服務程度不斷提高,每年夏收、秋收期間,區農辦、鄉農機站負責為跨區作業的農機辦理證照,以增加農機户收入。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較好。全鄉有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14家,其中種植合作社7家、養殖合作社7家。2013年,韓集鄉惠所無公害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鴻福地農民養殖合作社、世紀緯創種苗培育專業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被評為高新區示範性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產品品牌少。僅有兩個,古漯河黑豬養殖合作社註冊的“漯河1號”優質黑豬和惠所無公害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註冊的“惠所”商標。

農民培訓堅持好。自高新區從2008年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以來,韓集鄉每年培訓約1000人次農村勞動力。

農業補貼落實到位。全鄉2013年共發放各類惠農資金734萬元。主要項目是,糧食及農資綜合補貼每畝125元,棉花良種補貼每畝15元,玉米良種補貼每畝10元,由銀行一卡通直接支付給農户。購置農機具的種糧户,購機花費3萬多,享受到的補貼1萬元左右。

2.工業。

韓集鄉工業底子薄、起步晚,縱向比變化較大,現有的工業企業全部是私營企業。(見表2、表3)

表2:韓集鄉主要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名稱

建廠時間

產能

產值

(萬元)

利税

(萬元)

山東孟嘗君酒業有限公司

1993年9月

年產白酒2000噸

8000

1300

聊城金福飼料有限公司

2006年3月

年產飼料1.5萬噸

5100

170

聊城新鵬鴻麪粉有限公司

2011年9月

日產麪粉350噸

4600

110

聊城輝煌鋼管有限公司

2011年1月

年產鋼管9000噸

2900

210

聊城鼎昇飼料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

年產飼料6500噸

2100

75

聊城越通鋼管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

年產鋼管4000噸

1200

93

聊城利鑫市政有限公司

2003年2月

年產混凝土15萬噸

4200

310

聊城宏達建材有限公司

2013年9月

年產混凝土20萬噸

5600

420

聊城秋戀晨服裝有限公司

2011年8月

年加工服裝15000件

90

26

聊城市開發區君仁鋼管制造有限公司

2011年8月

年產鋼管3500噸

900

65

聊城市開發區行通管業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

年產鋼管1600噸

480

33

聊城市晨光鋼材有限公司

2009年11月

年產衝壓件18000件

680

29

合計

 

 

35850

2841

表3:主要工業企業分行業用工情況

行業

用工數量(人)

平均月工資(元)

涉及村莊數(個)

白酒行業

300多人

2100多

30

飼料加工

50多

2000多

20

鋼管加工

126

2800左右

6

服裝加工

50多

2000

1

農產品加工

32

2300

6

目前,在建項目9個,計劃總投資23.75億元。分別是,⑴泰悦機械年產15萬台驅動橋項目,投資5.6億元;⑵宏達建築瀝青拌和站項目;⑶會贏金屬鋼管深加工及鋼圈項目,投資1.2億元;⑷利鑫市政拌和站項目,投資5000萬元;⑸龍翔電氣高低壓配電項目,投資3.2億元;⑹玉泉潤滑油項目,投資1500萬元;⑺輝煌鋼管二期擴建項目,投資1000萬元;⑻阿華製藥項目,投資1.5億元;⑼壓力容器配件項目,投資10億元。這些項目中,6個年底前可投產運營,預計可提供地方財政收入900萬元。

3.服務業。

韓集鄉服務業尚無大型項目,以個體工商户為主,農貿市場及農業觀光園為輔。

全鄉有個體户650餘家,以東集、蔣莊為主,分散於37個村;主要涉及副食百貨零售、餐飲飯店、農機維修、種植養殖、居民服務等。集貿市場位於東集村和石海子村,年交易量400餘萬元。觀光農業開始起步,石海子村和陶海子村分別建設了田園牧歌生態農業觀光園、魯發農林高科技生態示範園。

(三)鄉村建設情況

韓集鄉鎮村建設取得較大成效。2010年7月劃歸聊城經濟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來,是韓集鄉鎮村建設變化較大的時期,2012—2013年新建、拓寬鄉村道路25.3公里。

1.小城鎮建設。

2012年,修建鄉駐地下水道3200米,道路鋪裝21535.49平方米;規範駐地門市廣告牌2857.14平方米;建設垃圾中轉站一處,在鄉駐地、村主要道路設置垃圾箱,由全職環衞保潔隊伍定時清理、清運,實現了城鄉環衞一體化。2013年,建設幼兒園大街、排水工程1480米,安裝路燈32盞,鋪設花磚7600平方米;自來水改造工程埋設管道45000米,建設中型水廠一處。

2.農村社區建設。

有大楊、西集兩個農村新居建設試點村。大楊社區一期135户已全部搬遷入住,並完成了拆遷,二期正在積極籌劃建設中。西集社區12棟5層樓已全部封頂,正在進行室內外裝修和配套設施的建設。兩個新型社區建成後,屆時可置換土地指標510畝。

3.村居建設。

農户住房基本上以下一代成長為成年人為週期,大約居住年限為25年左右。以前姜村為例,該村有1230人、513户。2012年、2013年新建民房共計23處,佔總户數比例4.5%。新建住宅面積為長18米、寬19米,面積342平方米(約合0.5畝),花費在10—11萬元左右。全村共有老舊危房15處,佔全村比例2.9%;空閒宅基11處,佔全村宅基地總數的2.14%。

(四)社會事業發展情況

羣眾對各項社會事業的滿意度較高。對教育事業的滿意率達96.5%,對衞生事業的滿意率達92%,對就業、社會保障滿意率達85%。

1.義務教育。

目前,韓集鄉轄區內有7所公辦學校,包括初中1所、中心小學5所和鄉中心幼兒園。在校生總數3220人,其中初中647人,小學1849人,在園幼兒724人;小學生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98%;六二七小學為“聊城市教學示範學校”。全鄉有教職工164人(初中59人,小學99人,幼兒園6人),其中有省級優秀教師、優秀語文教育工作者3人,市級優秀教師5人,市級“教學能手”、骨幹教師3人。

校舍改造穩步推進。2000年,韓集鄉有6所學校,磚瓦結構校舍面積9176平方米;2006—2012年,新增校舍4270平方米,新建2棟教學樓3756平方米;2013年,新建六二七小學教學樓3060平方米,初中學生餐廳735平方米。農村幼兒教育逐步規範,2000年有4所私辦幼兒園,在園幼兒160人;2008年,有幼兒園8所,其中公辦園5所,私辦園3所,在園幼兒450人;2012年新建鄉中心幼兒園1所,2013年招聘幼兒教師5名,投入配套資金50萬元。

減輕義務階段教育負擔政策得到落實。2000年時,小學每生每年收取學雜費約100元,課本費90元;初中每生每年收取學雜費175元、課本費170元。自2007年起免除了中小學生學雜費、課本費,對初中住宿生進行補貼。

初中教學質量成績突出。2008年初三畢業238人,升學率89%。2011年,韓集中學中考報考的117名考生中,錄取113人,錄取率96.58%。2013年,高中錄取率93%;中考優秀率4.32%,在全市168所初中佔第16位;合格率73%,在全市佔第15位;綜合指標在全市農村中學中列第8位。

2.衞生事業發展。

韓集鄉衞生院,現有職工28人,在編16人,聘用12人,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醫師8人,大專以上學歷的佔70%。2000年,衞生院僅有大型設備4台、固定資產39萬元;2008年,大型設備達到11台;2013年,醫院固定資產1066萬元,擁有美國泰聖彩超、500毫安X光機、美國進口動態心電圖儀、美國邁瑞心電監護儀等大型醫療設備30餘台。

全鄉共轄7箇中心衞生室,共有鄉醫39人,在衞生室工作的鄉醫24人,沒有非法行醫的醫療機構。

自2006年實行新農合以來,政府全部墊付個人應承擔部分。2009年起,衞生院給全鄉每人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年對65歲以上老人進行查體,實行農村孕產婦免費服葉酸、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15歲以下人羣免費補種乙肝疫苗等重大公共衞生項目。

3.勞動力就業和社會保障。

農村勞動力就業,以東集村為例。該村總人口874人。勞動力327人,佔總人口的37.4%。勞動力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53人,佔16.2%;初中91人,佔27.8%;小學及以下183人,佔56.0%。從業分佈,從事農業生產的126人(佔38.5%),外出務工201人(佔61.5%);打工地點以聊城市內為主,有190人,佔94.5%;市外11人,佔5.5%。個體經營户中從事農業生產和打工的勞動力有交叉,共78人。(見表4)

表4:東集村農村勞動力就業分佈結構:

勞動力(327人)

分佈

性別結構

年齡結構

46歲及以上

31--45歲

30歲及以下

農業(126人)

人數

53

73

53

57

16

 %

42.1

57.9

42.1

45.2

12.7

純打工(51人)

人數

28

23

10

25

16

 %

54.9

45.1

19.6

49

31.4

兼職工(150人)

人數

97

53

54

62

34

 %

64.7

35.3

36

41.3

22.7

從表中可以看出,農業生產中婦女佔較大的比例,30歲以下明顯減少。打工的和兼職打工的,46歲以上的`人明顯減少。

社會保障政策執行較好。目前,韓集鄉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11800人,佔總人口的65%;符合領取養老金人員4100人,發放率達到100%。全鄉有低保824人,每月補助金額分為110、120、130、140四個檔次;農村五保供養2012年96人、2013年87人;其中集中供養2012年33人、2013年31人,分散供養2012年63人、2013年56人。該鄉未設敬老院,韓集籍老人入許營鎮敬老院集中供養。目前,韓集鄉共有五保供養老人85人,其中分散五保56人,每月補助金額210元;集中供養老人29人,鄉財政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標準向許營鎮敬老院撥付養老費用。

4.羣眾文化生活。

韓集鄉有“梨園百花”老年藝術團一個,由東集村黨支部籌建。全鄉有東集、陶海子、張會所村3個秧歌隊,人數均在20—30人之間,活動開展較為經常。東集村秧歌隊逢二、七東集村大集演出,春節、元宵節、三八婦女節、九九老人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在鄉駐地巡迴演出。

(五)鄉村政權運行情況

2000年,鄉村幹部的主要任務是完成農業税、“三提五統”、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計劃生育管理等工作。2006年農村税費改革後,鄉村幹部的主要精力放在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上,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做好計劃生育、綜合治理、農業技術培訓等日常工作,並把部分精力放在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上。市委十二屆四次全會以來,鄉村幹部的主要精力放在項目建設、土地流轉、社區建設等重點工作上來。

1.鄉級政權運行。

韓集鄉政府現延續七站八所機構設置,設行政編制31人、事業編制30人。目前實有行政人員31人,事業編制人員38人。鄉對村管理實行管區負責制,管區負責落實轄區內各村的日常管理;制定了村級績效考核方案,對村級全部工作進行了量化,年底排出名次,落實利益導向。

韓集鄉財政困難。2013年當年的財政收入才超過幹部職工的工資支出,依然要靠上級轉移支付和借款維持運轉。自2010年7月區劃調整以來,鄉機關幹部工資執行原茌平縣標準,高於開發區區直和其他鄉鎮;後經歷2011年、2012年兩次調整,開發區區直、鄉鎮工資實行統一標準。2011—2014年,四年間的月平均工資(全額)分別為2711元、3032元、3415元、3922元。絕大多數鄉幹部能夠圍繞鄉中心工作,完成工作任務。

2.村級組織運行。

村設組,組管户,主要是村“兩委”靠上服務,解決羣眾的現實需要;村級解決不了的,由鄉政府協調解決。全鄉37個行政村中,全部實行支部書記與村委主任“一肩挑”,3名委員制的村有27個,4名委員制的村有10個,村民小組長129人。農業税免除後,多數村沒有集體收入,村裏的公共事務、運轉經費、誤工補貼,全部依靠上級的轉移支付資金勉強維持。個別村(如石海子、老户王、吳莊、牛莊等緊靠古漯河的村)有集體坑塘和荒地發包,因當時租賃費較低,大多抵頂了羣眾上繳的黃灌費,基本狀況是“村比户窮”。

村幹部工資待遇較低。2014年以前,由於韓集鄉財政困難,村幹部工資在村級轉移支付中解決,待遇普遍較低。2011—2013年,村支部書記年平均工資分別為1300元、1430元、1556元;計生專職主任年平均工資分別為780元、858元、934元;其他“兩委”委員年平均工資分別為520元、572元、622元;小組長等幹部年工資基本維持在數百元左右。2014年起,韓集鄉嚴格執行上級文件精神,村幹部工資由基礎工資、人口基數工資、績效工資三部分組成,基礎工資部分村支部書記每年3500元,計生專職2100元,其他“兩委”成員1400元。人口基數工資部分,村支部書記、計生專職、其他“兩委”成員分別按2元、1.2元、0.8元,乘以村人口數計算;人口低於500人的村,支部書記、計生專職、其他“兩委”成員分別按1000元、600元、400元計算。基本工資與績效工資按6:4比例確定。基本工資按季度發放,績效工資根據年底考核結果一次性發放。重新計酬後,村支部書記、計生專職主任、其他“兩委”委員的年平均收入分別可達到8461元、5078元、3507元,小組長等其他非定職幹部工資由村級結合自身實際落實報酬。

村級運行可分為三個類別:一類村8個,以石海子、前姜、鄒莊等為代表,主要特點是:村兩委能夠主動思考本村產業優勢,通過組建合作社、拉長產業鏈條等形式予以扶持、引導,擴大經營規模;對於落户本村的招商引資項目,能夠較快引導羣眾推進;上級的幫扶資金能夠主動向村裏的困難羣眾傾斜,班子威信較高。比如,石海子村引進並落地了9家民營企業,流轉1200畝地建設了田園牧歌高科技生態園項目,在濟聊一級路徵地拆遷過程中,率先完成了徵遷任務;鄒莊通過組織村民進行土地流轉,扶持意向户發展大拱棚等。

二類村24個,以張會所、大楊、老户王等為代表,主要特點是:工作能夠維持正常運轉,開展工作僅限於完成上級安排的日常工作,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比如,在鄉政府的引導、幫助下,張會所村發展了葡萄種植產業;大楊、老户王等村在濟聊一級路徵遷工作中,需要鄉政府派出工作組幫助完成等。

三類村5個,為吳莊、曹莊、仇陶、西集、門李等,主要特是:村“兩委”班子有“軟、散、癱”傾向,工作不能正常開展,村裏矛盾較多,存在上訪等不穩定因素;尤其在涉及拆遷、徵地等重大事項時,嚴重影響面上工作。比如,吳莊村部分村民因為涉及古漯河濕地承包問題,多次到鄉政府集體上訪;門李村“兩委”班子缺乏進取精神,因經濟困難發生了村幹部私自變賣大隊部的行為等。

(六)農户收入消費情況

農民收入分佈呈紡錘型,多數農户年人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佔調查户數的56.67%;支出結構比較分散,日常生活支出佔比下降,説明多數農户温飽問題已經解決,消費在不斷升級中。(見表5)

表5:張會所村30户收入支出情況

項目

收入與支出

户數(户)

比例(%)

年人均收入

2000元以下

1

3.33

2000——4999元

2

6.67

5000——9999元

10

33.33

10000——19999元

15

50

20000元及以上

2

6.67

家庭中

最大支出項目

教育和生產資料

9

30

醫療支出

3

10

日常生活支出

5

16.67

蓋房

9

30

買車

4

13.33

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體呈上升趨勢。從張會所村調查的12户的收入變動情況看,2000、2008、2012、2013年四個時點的年人均純收入分別為3208元、5541元、10583元和11000元。2008年比2000年有明顯上漲,主要是2006年免除農業税,增加了農民收入;2008年到2012年有顯著上漲,主要原因是打工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和2009年該村新發展葡萄大棚使收入大幅增加;2013年比2012年有小幅增長。

(七)生產經營典型户情況

1.特色種植户。

丁忠華,全家3口人,有2個勞動力。她種植了2個大棚、2個小棚共計12畝的葡萄,是張會所村最大的葡萄種植户。12畝土地中,以每年1300元/畝的價格流轉其他農户7畝,簽訂了五年的合同。生產時間從每年的春節後開始,到農曆10月底結束,共計10個月,純收入6萬多元,人均2萬元以上。據她講,葡萄種植的好處是不用離家外出;雖然這兩年葡萄價格略有下降,但效益比種糧要好。她準備再堅持一兩年,就上冬暖式大棚,改進種植技術,使葡萄上市時間再提前,以取得更好的效益。

2.個體工商户。

張玉勝,全家4口人,有2個勞動力。他通過外出打工學會了麪粉加工,2010年靠自己積累和借款投資30萬元在村裏開起了饅頭房,年收入13萬元左右,人均3萬多元。建設廠房佔用的荒地是用自己的耕地流轉過來的,平時僱工1人,月工資1300元左右(工作半天),忙時僱工3人,銷售輻射周邊5公里的村莊。

3.半農半工户。

紀淑華,全家3口人,有2個勞動力。她自己耕種4畝土地,養殖了2—3頭豬;丈夫在磚廠打工,月工資2000多元;年收入在3.5萬元左右,人均不到1.2萬元。據她反映,2010年丈夫外出打工時遭遇車禍,花費4萬元,廠子裏沒有給買保險,自己承擔。對於養豬效益,她形象地説“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豬肉價格波動較大,不知道賠賺。

4.純農業種植户。

韓明全,全家3口人,孩子上學,妻子長期有病,低保户。耕地4.2畝,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每年收入1.5萬元,醫藥費支出1.2萬元左右,生產生活較困難。

(八)鄉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韓集鄉共有45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37個、鄉直機關事業黨支部5個、“兩新”組織黨支部3個,共有黨員1141人。

從韓集鄉黨員的結構看,農民黨員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學歷絕大多數為初中或小學,年富力強素質高的農村青年黨員少。同時,黨員後備力量不足,部分村長期沒有新發展黨員。如,前姜村2004年至2010年沒有發展過新黨員;2011年新增6人(其中大學生、部隊復員轉入4人,發展2人),2012年發展2人。(見表6、表7)

項 目

類 別

人數(人)

佔全體黨員比例(%)

黨員構成

農村黨員

932

81.7%

鄉直機關黨員

194

17%

“兩新”組織黨員

15

1.3%

性    別

男性

986

86.4%

女性

155

13.6%

年齡結構

30歲以下

68

6.0%

31—40歲

114

10.0%

41—50歲

218

19.1%

50—60歲

262

23.0%

60歲以上

479

42.0%

學歷構成

研究生學歷

4

0.3%

大學學歷

132

11.6%

大專學歷

65

5.7%

高中學歷

201

17.6%

初中學歷

523

45.8%

小學學歷

145

12.7%

文盲

71

6.2%

表6:韓集鄉黨員結構一覽

表7:韓集鄉村支部書記年齡結構一覽

項目

年齡

數量(人)

比例(%)

年齡結構

35歲以下

2

5.4%

36歲—45歲

10

27%

46歲—55歲

22

59.5%

56歲以上

3

8.1%

學歷結構

大專以上

3

8.1%

高中(中專)

22

59.5%

初中

12

32.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diaochabaogao/2ogm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