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日記 >日記作文 >

數學生活日記模板錦集七篇

數學生活日記模板錦集七篇

即將要到一天的結尾了,這一天裏,大家身邊一定有一些有趣的見聞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日記了。日記怎麼寫才不會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生活日記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生活日記模板錦集七篇

數學生活日記 篇1

語文教會了我們寫作,可是數學也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生活中的數學,就像是一位愛捉迷藏,又很害羞的小姑娘,如果你不仔細地去尋找是很難發現的,但生活中又處處有數學,就請看看我的數學生活吧!

星期五下午放學,媽媽説吃完飯帶我和弟弟去百貨大樓。我和弟弟高興得不得了,我還不停地催促媽媽”你快點做飯,我們都等着你呢!“”我還要煎餅哩。用一隻平底鍋煎餅,每次只能放兩隻,煎一隻需要2分鐘,還規定正反兩個面需要1分鐘,我們三個煎三隻餅需要多少分鐘?“我想了好一會兒才答道:”先將兩隻餅同時放入鍋中一起煎,一分鐘後兩隻都熟了一面,這時可以將一隻取出,另一隻翻過去,再放入第三隻,又煎了一分鐘,將兩面都煎好的那隻取出來,把第三隻翻過去 ,再將第一隻放入煎,再煎一分鐘就會全部都好了。所以,煎3只至少需要3分鐘。“媽媽高興的誇獎我:”看來你的數學學得不錯麼!“這時,餅已經煎好了,可我還在思考:對,數學就是這樣的!我們很快的吃完了飯,踏上了去百貨大樓的路程······

到了百貨大樓,我吵着讓媽媽給我買好東西,媽媽慢里斯條的説:”一包巧克力的重量等於兩袋餅乾的重量,4袋牛肉乾的重量等於一包巧克力的重量,一袋餅乾等於幾袋牛肉乾的重量?如果你答對了,我就給你買。“”哼,這還不簡單。根據一包巧克力的重量=兩袋餅乾的重量和4袋牛肉乾的重量=一包巧克力的重量,可以算出:兩袋餅乾的重量=4袋牛肉乾的重量。所以嘛,一袋餅乾的重量=兩袋牛肉乾的重量。“我不假思索的答道。我不禁打心眼裏感謝數學,是它讓我得到了這麼多的東西。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它能給細心的孩子帶來無限的歡樂,可是粗心的小朋友卻找不帶它!

數學生活日記 篇2

我很幸運的來到世界上,感謝爸爸媽媽給了我一雙明亮的眼睛,讓我看到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高樓大廈……。還有超市裏面那琳琅滿目的好吃好玩的好東西。

日裏邊有一橫,月裏邊有兩橫,山川是三,花有四瓣、五瓣、六瓣,樹木有幾十個大枝條,果樹上結出幾百個蘋果或者桃子,超市裏那成千上萬的的產品給我留下了美妙無比的感覺……。世界裏邊有一個我,我擁有和享受着五彩繽紛、五光十色、千姿百態、千言萬語都無法表達的美輪美奐的整個世界!

我的眼裏滿是數學,植物果實普遍較小,較小的是芝麻、稻穀,然後大米,小麥,大一點是綠豆、黃豆、玉米、棗、核桃,再大一點的就是蘋果,桃子和梨。比較大的就是西瓜了,動物體型比較大,昆蟲、老鼠、兔子、狗、豬、羊、牛、大象、鯨魚。這些東西形狀比較固定,我們在類比我們沒有見過的事物時可以用這些東西來比較。比如大象是牛的幾倍!牛的眼睛和棗一樣大,一層樓有兩人高等。一套人民幣,有一元二元五元,就是沒有三元四元,但我們買東西的時候任何一個價錢都能弄出來,東西買回來了,我們多了東西,然而錢卻少了,加減法真的很神奇,我家的煤球我只要看出他有橫行幾個豎行幾個,再看有幾層,就能算出他的數量,乘法的魅力真大呀!我們的一雙手,每一隻手有五個指頭,加起來一共十個,在我剛學10以內的加減分成法時,起到了神一樣的作用!我還會算時間,在我玩偷菜的時候用的很準確,我還能算出一年中哪一天是星期幾,甚至能算出道路上的路燈在第幾盞的時候是什麼顏色,這就是除法的魅力……。

美麗的世界,是由各種物體組成的,這些物體都有形狀和大小,都有長寬高和重量,他們之間的關係跑不出加減乘除,他們的形狀能跑不出三角、方塊、圓這些點線面,我要牢牢的掌握數學的知識精髓,象如來佛一樣讓數學這個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永遠也逃不出我的手心!

數學生活日記 篇3

6月9日 星期一 晴轉陰

下午放學時,班主任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道家庭作業,要求大家想辦法測算一次性筷子的體積,並用數學日記的形式將測算過程記錄下來。這道家庭作業,表面上是一次數學實踐活動,實際可能寓意更深,因為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與環保有關。

一回到家,我就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思考這個問題。一次性筷子的形狀是一個不規則的立體圖形,怎樣才能測算出它的體積呢?我思來想去,一會兒抓耳撓腮,一會兒搖搖頭……,終於,有了一點眉目。我可以將一次性筷子放入裝滿水的容器中,這樣容器中的水就會溢出來,溢出水的多少不就是筷子的體積嗎?可是筷子比水輕,會浮在水面上,又該怎麼辦呢?可不可以用石頭或膠布之類的東西將筷子固定住呢?我想應該是可以的,但這些辦法測定起來又都太麻煩了,要是有更簡便的方法該多好啊!經過冥思苦想,我終於自豪的笑了。

數學生活日記 篇4

今天,我去學校回家後,包好書皮,就開始計算這學期我支出費用。

首先是學費。學費410元,加上飲水費20元,共430元。接着是奧林匹克數學學校收費180元,估計還要20元乘車費用,共200元。還有練習本錢:《課課通》2本21·5元;《英語練習》1本9·9元;2本《試卷課課通》15·9元;《江蘇大試卷》3本21元。21·5+9。9+15·9+13+21=81·3(元)。

學習用費:430+200+81·3=711·3(元)。

生活用費:這學期大概要喝完5箱牛奶,5×30=150(元)。每頓飯大概要2~3元,算它2·5元,2。5×3×30×5=1125(元)。“還有什麼呢?”我咬着鉛筆自言自語道,“還有你學習用品。”哎,媽媽回來了。沒錯,還有學習用品。

學習用品:一隻筆袋8元,一隻鉛筆盒3元(非常便宜,清倉貨),六枝鉛筆3元,一塊橡皮0·5元,兩把三角尺1元,兩枝自動鉛筆5元,8+3+0·5+1+5=20·5(元)。

總支出:711·3+150+1125+20·5=20xx·8(元)。

哇,沒想到,平時不太花錢我,竟然會讓父母花20xx·8元錢在我這一學期上。看來,我可要節約用錢呀!

數學生活日記 篇5

數學是一門已經研究完了的學問嗎?很多小學生也許都會和以前的我一樣,都會去想,世界已經是這樣了,數學把能研究的都研究過了,恐怕不會再有什麼發現了吧!如果這麼想,那麼就大錯特錯了!肯定會有人問了,你前面説的和後面説的正好相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看了一本書,叫做《千萬別恨數學》。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數學是一門活生生的學問,雖然數學家們已經總結出了很多數學的原理,但是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我們去發現,並且數學的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泛了,金融、納米技術、航空航天、氣象預測、動畫片等等,這些現代行業和研究領域如果脱離了數學,就只能落後於尖端技術的發展了。

數是研究亮的基礎,可以用來表示時間,還可以表示物品的個數……如果我們的'世界沒有數學,生活將是多麼的糟糕啊!

研究圖形的數學領域被稱為幾何。我們生活在用圖形構成的世界裏。井蓋為什麼是圓的?足球為什麼是圓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數學中找到。

這本書讓我理解並體驗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數字和圖形、地圖和空間、美術和音樂,還有深藏在自然界中的數學原理,更讓我明白了,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數學構成的世界裏。

這本書不僅讓我知道了數學對我們的重要性,還使我的數學成績大大提高,因為這本書讓我愛上了數學!

數學生活日記 篇6

中午爸爸下班回來,哼着小調,興高采烈地跨進家門我迎上去問道:“爸爸,今天有什麼事這麼高興?”爸爸説:“這個月我漲工資了。”我問道:“那你現在一個月拿多少工資?”爸爸想了想,微微一笑説:“我比您媽的工資高,我倆的月工資加起來是2800元,月工資差是100元,你説我一個月拿多少工資?”

聽了爸爸的話,我動手在紙上畫出了線段圖幫助我理解:

通過觀察和思考,我很快算出了答案,並且告訴爸爸。首先把媽媽的工資看作和爸爸同樣多,那麼爸爸、媽媽的月工資一共是元,再把月工資和平均分成2份,求出的1份就是爸爸的月工資。

爸爸聽了,滿意地直點頭。這時,正在做飯的媽媽對我説:“你還有其它方法嗎?”“還有其它方法?”我驚奇地説。我報着好奇的心情靜下心來再次觀察、思考,我發現此題關鍵是找出以誰作標準的問題,標準不同,方法也就不同。於是,我有了第二種方法:就是以媽媽的工資作標準,假設爸爸和媽媽的工資同樣多,那麼倆人的月工資和就是元,再把月工資和平均分成2份,求出的1份就是媽媽的月工資最後加上爸爸比媽媽多的100元,就是爸爸的月工資。

聽完了我第二種方法的介紹,爸爸、媽媽笑了……

數學生活日記 篇7

今天的數學課上我們學到了年、月、日這一單元,可有趣了。

第二節課是數學課,清脆的上課鈴過後,我們的胡老師快步走上講台滿臉微笑地説:“請大家把書翻到46頁,看第一題。”老師問大家:“同學們知道不知道新中國成立是哪一年呢?”同學們齊聲答道:“新中國成立是1949年10月1日”老師説:“同學們真棒,接着聽下一題:申奧成功是哪一年?”同學們都鴉雀無聲都不知道了,老師説:“我來告訴大家,申奧成功是20xx年7月13日”。接着老師詳細的講了一些有關年、月的知識。

‘年’有平年和閏年,平年的二月是28天,平年有365天。閏年的二月是29天,閏年有366天。每隔四年閏一次年,要想知道哪一年是不是閏年,要用年數除以400就能算出來,能被除盡的就是閏年,比如:明年是20xx年可以除盡,明年就是閏年。一年的12個月中:一、三、五、七、八、十、臘是大月,每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是小月,每個月有30天,只有二月是28天。

學了這一課,讓我感受到了古代人們的智慧,數學知識太奧妙了,我要在數學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吸取更多的知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iji/rijizuowen/7gmm9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