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人物作文 >我的作文 >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眼中的孟子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篇1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啊,人需苦才知甜,苦與甜是既相對,也共生的兩項。老天若要把大任降於平凡之人,必定會讓此人受苦,苦後方有甜,人往往都是隻想獲得甜,不想經歷苦,然而,他們往往都錯解了甜的真正意義。甜也就是成功,通常,成功的喜悦不在於達到理想的高度,而是享受了成功門前獲取鑰匙的過程。如果老天真的要把大任給平凡之人,定會讓其享受甜的過程,而不是甜的結果,過程大於結果,結果不等於過程。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裏,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裏,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説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於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舜的耕田換來了成功,管夷吾的監獄過程也換來了成功。通常,人們都不會想要成功前的苦難,但是每當你成功了,你會珍惜那些苦難的回憶。“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始於苦難。”每當你成功之時,你會想:那時我就要退縮了,我又挺過來了來了……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篇2

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麼自己有錢以後很多人不喜歡他了。哲學家説:因為你有錢後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富人仔細體味着這句平淡無奇的話,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是不受歡迎的。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都是隻有一隻翅膀的天使,只有擁抱着才能飛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在許多人就如前面那個富人,一有些錢就目中無人,説話也變了味,這樣的人渾身盡是銅臭味,他只願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記了“達者兼濟天下”這句話,別人在他眼裏都是窮光蛋,説話不客氣,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人是要吃大虧的。

陳世美一心只想榮華富貴,他攀龍附鳳,殺妻滅子,終究是人才兩空,死在包大人鍘刀之下。唐明皇寵信楊貴妃,不顧百姓勞頓,嶺南快馬送荔枝往長安,終究弄得眾叛親離,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則知道這個道理,他採納魏徵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歷史上才有貞觀之治的美譽。

孟子進言齊威王,以“齊桓晉文之事”曉之以理,闡述了要體諒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則天下可運於掌上,民之歸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多為別人想想,世界將更加和平。想想那些醫療事故,那些殘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戰俘,那些流離失所,掙扎在水深火熱中的難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頭、熊掌,難道動物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嗎?這些太可怕了,可這卻是一些人的所作所為,他們的行為將被人們唾棄,他們終有受到懲罰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別人着想,別人也會為你着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一定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得更加和諧,充滿快樂。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篇3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藹可親,慈祥的面頰上總是返着一絲微笑。

孟子是博愛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處處都體現着他憂國憂民的仁心。他四方遊説諸侯施行仁政。在那戰亂紛飛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併,肆虐着攻伐,這位儒家學派的“亞聖”要從法家的血腥中搶得一絲仁愛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為天下萬民,仍不屑努力與八方諸侯,無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終放棄了。他站在泰山之巔,俯視天下萬民,有的窮困潦倒餓死街頭;有的為謀生存骨肉分離……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萬念俱灰,為何他的眼中長含淚水,因為他愛老百姓愛得深沉。遊説不遂他便退以着書,終成《孟子》。

孟子十分講原則。

孟子為人很講原則。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無論何時,哪怕是生死關頭也要講求原則,決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義凜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惻隱;遇錯明羞惡;遇賢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隊萬鐘的豐厚條件,他毅然詠頌出: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和加焉!他一生兩袖清風,不求宮室之美;不愛妻妾之奉;不需所識窮乏者得我。他從始至終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為了正人君子的典範。

孟子作為亞聖,真的將仁愛的種子播撒如萬民的心中,普濟了天下。

孟子樸素的一生充滿了失望,無奈,貧困。但他志向遠大,卻壯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失為一位學術,政治教育大家。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篇4

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氣;勇氣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暫時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變的,除非有了信仰。

我們努力於物質遺存的碎片中,尋找和發現人類精神和智慧的交集。信仰使我們能在變化多端的時代,以淡然自若的瀟灑決勝於千里之外;以遊刃有餘的技能突出於茫茫人海;以泰然自若的倜儻抒寫生命的美好;在時代的競爭中,成為坦然面對的真正英雄。《孟子》所教給我的正是一種信仰,一種生生不息、獨立自強的精神。

讀《孟子》,讀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義”字貫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觀,如果“仁”是愛人的話,那麼“義”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愛的話,那麼“義”就是廣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話,那麼“義”就是豪舉,在孟子的“義”裏,凝聚着心中裝有集體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在我心中,孟子不僅是戰國時代的美男子,更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化身!他愛憎分明、疾惡如仇、當仁不讓、反對戰爭、蔑視強權,都源於他高尚的人格操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教導我們要堅守做人起碼的道德底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激勵我們要培養堅貞不屈的大丈夫精神。

讀《孟子》,讀出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就告訴我們磨難是成功必經之路。《孟子》告訴我們:苦難和挫折是人生的標杆,往往更能測出一個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美麗之處,也並非上游河水的浩蕩,而是水到斷崖處,那奮不顧身的向前飛躍。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不經歷挫折、泥濘,不通過在困難中鍛鍊自我,又怎麼到達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只有正確面對挫折,厚積薄發,才能擁抱成功,享受幸福

讀《孟子》一書,學孟子精神,就是要學習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學習孟子的“善養吾浩然之氣”,就是要學習孟子的正義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回報社會。

《孟子》告訴我,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走在生命的大河兩旁,修身,正心,不怕風吹雨打、堅持信仰,使其中穿枝撫葉的行人踏着荊不覺得苦,有淚可落但沒有悲涼!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篇5

孟子始終是一個不得志的理想主義者。雖然充滿了人性思想的光輝,但是和他的宗師孔子一樣,嚴重脱離了當時的現實,空談主義,於當時治國平天下無現實意義的幫助。

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有哪個王可以耐心施仁而化天下?

孟子的仁道簡直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幻想,充滿了書生樂觀而缺乏變通的意見

我覺得孟子的思想最多不過是作為一種道德的範本,永遠也難以成為治國的主力教條。

孔子是一個謹慎慈祥的老頭,莊子是一個任性好遊的浪者,而孟子更像一個躊躇滿志的青年才俊。

孟子的口若懸河多少帶有狡辯的意味,他似乎忘了其宗師孔子的教誨:敏於行而訥於言。

相對於孔子的低調,孟子顯得非常張揚,動不動説“王天下”、“王道”,老子説“治大國如烹小鮮”,這一點孟子倒表現的很到位。

孟子高調,不謙虛,這和他的宗師孔子有鮮明的區別。讀他的言論,十分富有激情,但是實在缺乏孔子那種充滿偉大思想的光輝。

孟子裏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篇6

穿越過時間的河流,他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變。歷史的長河中,閃亮的是他那思想的光芒。

我眼中的孟子是善良的。面對春秋戰國時期連年征戰、生民塗炭的現實,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政治思想體系,這對兩千年來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孟子的“仁政”學説雖然以維護封建制度為出發點,但是對於穩定經濟,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有許多的進步意義。

我眼中的孟子也是天真的。孟子游説於各國之間,遊説於各個野心家之間,面對他們稱霸的野心,統治的嚮往,征服的慾望,孟子盡最大可能的以“仁”去感化他們,但是,統治階級的享樂是建立在下層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誰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的這種權利呢?所以,毫無疑問,孟子也是很天真的。

我眼中的孟子更是偉大的。雖然孟子的政治主張沒有得到實踐,但是他提出了較系統的修養思想體系,這樣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的修養,今天的我們,還有多少人具有呢?他千年前所傳授的教義,今天依然適用。

他是站在歷史之上的巨人,“亞聖”之名當之無愧。願他閃亮的思想會繼續耀眼!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篇7

認識孟子是從認識孟子的文章開始的,當我第一次讀到那樣氣勢磅礴的文章時,心已被這位“亞聖”折服了。在那一句句連珠妙語中,我彷彿看到一位大家穿梭於各諸侯國間的身影。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寬廣胸襟註定了他要心憂天下,情繫百姓。孟子其實不是聖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學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樂,他哀民生疾苦,他樂國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與他站得比別人高,看得比別人遠,憂得比別人多。於是孟子便站在高崗上獨自品味着孤獨的寂寞。

寂寞的孟子不甘於寂寞,他不斷的在各國遊説,他只是為了實現“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無飢色”的理想,然而在那個戰亂紛紛的時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樣遙不可及。他不斷地寄希望於各國君主,而那些醉心於戰爭的君主們卻一次次將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也許孟子在想:總有一天我會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堅定的信仰來了。人,是不可以沒有信仰的,沒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價值,孟子的信仰源於那顆博大的仁愛之心。

孟子終究沒有成功,他還是孤獨的站在高崗上,品味着的孤獨,堅持他的堅持,努力着他的努力。

這使我想起了莊子,那個消極避世,那個整天唸叨着“逍遙遊”“至人無己,聖人無名”的老莊,與其説他自在,不如説他自私。為了替自己的自私找一個心安理得的藉口。雖然他曾經努力過,但最後他選擇了放棄,他沒有孟子的韌性和堅強,於是他冷眼旁觀,觀世間種種荒唐與罪惡。無可否認,莊子在放縱,在自暴自棄。

莊子的文章極美,美得飄然,美得輕逸,我喜歡莊子猶如孟子,卻無法苟同莊子的人生觀。莊子追求自由事實上追求的是一種享受,在那樣烽火連天的時代,莊子卻享受着內心的悠閒自得,彷彿這個世界與他無關。他完全可以繼續努力,他也曾有過那樣的機會,但他怯於踏出看似渺茫的第一步,因此,我要説莊子是懦弱的!

莊子也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不是站在高崗上的寂寞,而是想要自由實則自由不了的寂寞,在那個大家都不自由的時代,莊子怎能獨自超然與物外呢?正因為莊子不是站在高崗上,所以他沒有孟子的視野開闊,所以他也寫不出如孟子般大氣磅礴的文章,他更説不出“生與憂患死於安樂”“德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樣嬸富哲理的至理名言。

孟子和莊子都沒有成功,然而卻各自賦予了失敗以新的意義,孟子是努力後的無怨無悔,莊子是放棄之後的一事無成。孟子,莊子,孰高孰低?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篇8

在宋朝以後,《孟子》獲得了“經”的地位,當然,它的主人孟子也由“子”躍為“鄒國亞聖公”再到“亞聖”,成為了一位稍次於孔子的聖人。現在,人們喜歡將孔子比作東方的蘇格拉底,誠如是,那麼孟子就是東方的柏拉圖,一個在他的理想國裏面沒有斯巴達、而充滿仁、義、禮、知的東方哲學家。

孟子這個人,東漢的.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説是“鄒國人,名軻,字責未聞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也只説“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也沒有説他的字,至於自魏晉後有人説孟子字“子車”“子輿”等不同的説法,大概是杜撰,我認為不可信。

孟子的一生,大概活躍於齊宣王、梁惠王時期。孟子與他的先輩聖人孔子有很多類似:他們都是自幼喪父、都是短入仕途、都聚徒講學、都遊歷諸國、都到老了的時候回到故國整理經典著述傳世,並且他們的特殊地位都是後人加封的。

孟子生活的年代,是一個“用兵爭強,以相侵奪…先王大道,陵遲墮廢,異端並起”的時代,孟子有感於“正途壅底,仁義荒怠,佞偽馳騁,紅紫亂朱”,但他又“恥沒世而無聞”,所以“退而論集…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但在偽書盛行的兩漢《孟子》被增加到十一篇,但這四篇:《性善辯》《文説》《孝經》《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

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開頭一段説“人之初,性本善”講的就是孟子的基本哲學“性善論”——孟子認為“性善”是人的天性本質而人的“不善”只是因為外界世俗的影響“已陷溺其心者然也”和自身的“暴棄”(暴棄出自《離婁》),加之以不“貴以專”的教育所以導致人的本性發生了變化。所以,孟子認為我們必須要教育得當,讓自己擁有良好的心態(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可以保持住自己的“善性”,只要“養”的得當,就可以擁有“浩然之氣”!畢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人都有同情心、憐憫心。

孟子作為孔子的間接傳人也談“仁”,只不過孟子的“仁”只是“人也”。孟子的“仁”也不像墨子的無差別的去“兼相愛,交相利”。孟子的“仁”是有差別的去“推己及人”,即“老吾老,幼吾幼”,然後去推而“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

我想,如果《孟子》不是偽書(《孟子》一書要麼全假,要麼全真,被妄改的地方不似先秦別的書那麼多),那麼孟子這個人是很有民本思想的。孟子認為“王道”就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就是君王“與百姓同之”,就是統治者“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王道”不是“攻城野戰”,不是依靠“嗜殺”而一。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篇9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今山戰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東省鄒城市)。又字子車、子居。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説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説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説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篇10

我追尋着孟子的足跡,帶着一顆尊敬的心,又一次走進了孟子的精神世界,在他的仁、義、禮、智中流連,跨越歷史的長河,品味着《孟子》一書的精華,不覺間彷彿已走過千年:雖然他沒有蘇秦姍姍來往於六國之間的顯赫與威風,也沒有莊子淡漠一切而又熱愛一切的灑脱與激情,他擁有的只是一腔熱血和“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遠大抱負,還有那“捨生取義”的氣節。他那獨具慧眼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他那機智的辯論藝術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無一不給後人以啟迪,給後人以震撼。

這是一個滿懷智慧,為民呼號的孟子。生於亂世之中,卻揹着“民貴君輕”的行囊,積極奔走於遊説之路上,不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也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只是為那些父子不相見,妻離子散的百姓們爭得一份“衣帛食肉”和一片安靜祥和的土地。他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一生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矢志不渝。他豈能不知人心險惡,自己的主張會招來殺身之禍,但是孟子認為大丈夫正義在胸,便能無所畏懼,鋒芒畢露,為了道義,即便被殺頭也在所不惜,因為這崇高的理想給他帶來的是一種生命的洗禮,如同鳳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這是一個秉持憂患,心懷天下的孟子。在這一戰亂頻繁,強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年代,他長途跋涉,奔走於列國之間,真誠而執着。他主張仁政,反對暴力治國,倡導以德服人,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但是那成王敗寇的時代有誰會聽從他的意見呢?在多次碰壁之後,他發現自己的理想不會實現了,於是便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滿腔抱負與才華刻在竹簡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了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人皆可以為堯舜……”。20多年的遊説生涯,他不辭勞苦,凝結成精華,他為後人留下《孟子》這一傳世之作,也為後人留下了經久的感動。

這是一個氣節超然卓然出眾的孟子,他機智善辯,才華橫溢。只要稍稍向權貴彎一彎腰,他便可如同蘇秦一樣權傾朝野,有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抑或只要稍稍灑脱一些,他便可以同莊子一樣活得安逸瀟灑。但是孟子苦苦抱定自己的志願,在那戰亂的年代裏跌宕起伏,他揹負着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奮發向上,有所作為,使自己的人生充滿輝煌!

這是一個才學淵博文采飛揚的孟子。一篇篇優美的文章,一句句經典的話語,無不彰顯了孟子敏鋭的論辯藝術。“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縝密的構思,那些精煉的語句,構成了孟子作品特別的氣象。孟子的作品堪稱中華五千年來文明寶庫中的一支奇葩!

穿越過時間的長河,他依然被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變。縱觀歷史的長廊,閃耀着他思想智慧的光芒。這就是孟子,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一位站在歷史上的巨人,“亞聖”之名當之無愧,他的思想會繼續傳承下去,激勵着後人,鼓舞着後人,顯示它獨特的光輝!

標籤: 孟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nwuzuowen/wodezuowen/jm43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