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音樂作文 >

京劇音樂的發展春天作文

京劇音樂的發展春天作文

縱觀中國戲曲發展史,戲曲藝術的發展無不體現在聲腔藝術的創新上。京劇藝術就是在融合各兄弟劇種聲腔藝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京劇自誕生以來,一直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僅從樂隊編制的嬗變就能一窺其聲腔藝術發展的端倪:從最早期京胡、弦子、鼓、大鑼、小鑼的簡單伴奏模式逐漸增加了月琴、鐃鈸;從梅蘭芳大師開始,又增加了京二胡;到上世紀50年代,又增加了秦琴;從《趙氏孤兒》創演開始,樂隊又增加了大阮;“樣板戲”排演時期,為了提升音樂感染力,在傳統京劇樂隊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部分“洋樂”。上世紀70年代末,在恢復傳統戲時,京劇樂隊又稍作調整,以中阮代替了秦琴。這種樂隊建制和伴奏模式一直持續到今天。

京劇音樂的發展春天作文

進入新時期以來,京劇藝術從業者為滿足人民羣眾不斷提高的審美需求,不斷探索前行,創作了一大批新劇目。然而,京劇樂隊伴奏模式發展方面並沒有超越前人,最多是採用“樣板戲”的伴奏模式,雖然音樂厚度有了,但也存在致命的缺陷:音樂節奏控制得比較死,京劇三大件不突出,流派特色不突出。近幾年來,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經常到各地調研,發現各地方劇種都在思考樂隊的建設,特別注重加強音樂的厚度,加強伴奏的效果,在樂隊改革方面走在了京劇的前面。

京劇藝術家和有識之士一直關心京劇藝術的發展,在近10年研究京劇藝術的基礎上,通過反覆試驗,摸索總結出以傳統京劇樂隊為基礎,根據各行當的唱腔音樂特點,適當增加民族樂器,強化伴奏效果的改革思路。具體來講,就是將京劇樂隊進行了加強——除了京胡、月琴各一把外,還包括4把京二胡,2把三絃 (一大一小),2把大阮,2把中阮,1把秦琴、琵琶、笙。這種做法,首先是考慮突出中國風味、民族風味,再次是為了增加音樂的厚度和張力。為什麼京胡和月琴沒有調整呢?第一、京胡是領奏,是樂隊的“神兒”,不能變;第二、月琴作為重要的彈撥樂器,最主要的指法是右手的輪和搓,如果增加則演奏手法很難達到完全一致,會讓人感覺“打架”;第三、強化訓練,要求其他文樂演奏員的技法一定要統一,避免破壞了整體音樂形象。在國家京劇院承擔的傳統經典大戲《龍鳳呈祥》的排演中,我按照改革的思路對樂隊進行了加強,效果比較理想。首先音樂厚重了;二是突出了行當的聲腔特點:老生更加脆、亮,旦角更加柔美。如果説還有美中不足的話,就是對音樂唱腔沒有配器,基本上還是大齊奏。

去年10月,經過多方論證、周密安排,首都京胡協會組織了一台“京劇音樂會”,既展示了京劇樂隊的歷史,又對京劇樂隊的發展進行了前瞻和實驗,讓觀眾直觀感受京劇樂隊改革的效果。 “京劇音樂會”由三個板塊組成:第一板塊,集中展示了京劇樂隊的發展;第二板塊,在沒有配器的情況下,比較傳統樂隊和加強版樂隊演奏效果;第三板塊,通過配器和加入民族管絃樂隊,展示京劇音樂的獨特魅力,指出了京劇樂隊的發展方向。我認為,舉辦這場音樂會,重點在於展示創新成果。經過創新,京劇樂隊的演奏音色更加豐富,音樂張力加強,突出了民族樂器的音樂特色,是一次成功的實驗和嘗試。特別是第二板塊的設計,獨具匠心,是這場音樂會的中心,通過對傳統京劇樂隊與加強版樂隊演奏效果的直觀對比,揭示京劇樂隊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可實施性。這次京劇音樂會辦得非常及時,是對京劇音樂人的鞭策,對京劇樂隊創新發展的推動,這種意義在不久的將來也將得到具體驗證。

即將於18日在上海舉行的新春京劇晚會,以更強大的陣容來展示京劇音樂改革創新的成果,相信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功。(李祖銘)

京劇的樂器

單皮鼓 又稱小鼓。是打擊樂和管絃樂的指揮樂器,演奏時用兩根細竹(通稱鼓箭子、鼓籤)。指揮方法用底鼓,有時並配合手勢,各種樂器都隨着它的指揮來演奏。歌唱時輔助板打節奏。司鼓、板者稱為鼓佬(即鼓師)。

板 亦名檀板、拍板。打擊樂器。由三塊寬約6公分、長約20餘公分的紅木或黃楊木板製成。分二組,前組二塊木板,用弦縛緊,後組一塊木板,二者以繩聯接。主要用於歌唱時打節奏,也配合單皮鼓來領奏鑼鼓點子和指揮其它樂器,合稱鼓板。由打單皮鼓者兼管。

堂鼓 亦名同鼓。打擊樂器。以木為框,形似腰鼓,兩面蒙以牛皮。奏時置於木架上,用木槌敲擊。形制大小不一。京劇用於戰爭、升帳、升堂、刑場、起更等場面,及嗩吶吹打等。除了表現戰爭,都由鼓佬兼管。

大堂鼓 又名南堂鼓,因形似花盆、俗稱花盆鼓。木製框,面大底小,兩面蒙以牛皮。奏時架於木架上,以鼓棒槌擊發聲,聲音較堂鼓低沉雄壯。用於戰爭場面,能加重氣氛;有時也用於旦角唱反二黃的伴奏上(輕打);亦用於曲牌伴奏如[夜深沉]中;為《擊鼓罵曹》和《戰金山》等劇中的專用鼓。

大鑼 打擊樂器。銅製,圓形扁平,直徑約30公分,有鑼門(即鑼心,直徑約10公分的圓平面)、鑼邊(與鑼心相連的外圍斜面)兩部分。奏時左手持鑼繩,使鑼面垂直,右手持擊槌,以槌頭(用布裹成)擊打鑼門或鑼邊而發音。鑼音高亢。京劇所用形體較小,稱京鑼。多用於武將或袍帶人物的上下場,或戰爭及配合突變的情感等。打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音、揣鑼、打邊等。

小鑼 打擊樂器。銅製,圓形,中部稍突起,直徑約20餘公分。奏時左手食指、拇指掐鑼邊,右手持鑼板(長約17公分的竹片),以鑼板下端側面斜稜擊打鑼門或鑼邊而發音,發音清朗。多用於文人、女性或詼諧人物(如丑角)的上下場和配合各種表演上的小動作。打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鑼、揣鑼、打邊等。

鈸 又名鐃鈸。打擊樂器。銅製圓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狀,其徑約全徑的l/2,正中有孔,穿系綢條或布條。以兩片為一副,相擊發聲。初出印度,後傳至中國。有大小不同的多種形制。在大鑼和小鑼中間加強節奏,並起聯繫作用。有時也代替大鑼配合某些動作。

鐃 鈸之大者稱鐃。又名大鐃,或大鈸。形體比鈸大而厚,故音量也較大。例如武戲《鐵籠山》中姜維起霸,用以配合,聲勢更為壯大。

小鈸 又名鑔鍋或鑔鍋子。形制最小,多用於配合劇中武人“走邊”的動作,故又名走邊鈸。

齊鈸 打擊樂器。厚薄約有鈸的1/4。又名水鑔、普鈸、宮鈸、水鈸、荷葉。京劇常用於跳加官,故又名加官鈸。在配合嗩吶曲牌時,作為節奏(節拍)的標準。

啞鈸 亦名吹打鈸。打擊樂器。形似大鐃而小,徑約半尺餘。京劇常用於嗩吶曲牌,以按節拍。

碰鐘 打擊樂器。又名撞鐘、星、星子。銅製,形如酒盅,以兩鍾碰擊發音。用於青衣唱的反二黃裏(如不以大堂鼓伴奏,即不用),唱腔中隨板作節奏,過門裏隨鼓打花點子。也用於和其它管絃樂合奏的曲脾裏面。

雲鑼 打擊樂器。又名十面鑼、九音鑼。由10個固定音高的小銅鑼,按照音階的高低編成一組,放在特製的木架上,專用於合奏的曲牌。

湯鑼 打擊樂器。又名堂堂、小湯湯。形如小碟。有時用於管絃樂合奏的曲牌裏,敲擊時打閃跳式的節奏。

京胡 拉絃樂器。胡琴的一種,主要用於京劇伴奏。形似二胡而較小,琴筒用竹子做成,直徑約5釐米,一端蒙以蛇皮,張弦二根,按五度關係定弦。奏時使馬尾弓擦弦而發音,其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絃樂伴奏中的主樂器。

二胡 拉絃樂器。胡琴的一種,比京胡大,琴筒木製或竹製,直徑約8—9釐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琴桿上有二軫,張弦二根,按五度關係定弦。原來京劇不用,由梅蘭芳與徐蘭沅、王少卿等創始,在京劇青衣唱腔的伴奏中增添了二胡,現在廣泛沿用。

小三絃 撥絃樂器。三絃之一種。京劇界習稱南弦子。在曲調中起節拍作用。是京劇伴奏中主要輔助樂器之一。

月琴 拔絃樂器。發音清脆明亮,是京劇伴奏中主要輔助樂器之一。

笛 橫吹管樂器。常用者有梆笛和曲笛兩種。梆笛常用於梆子戲伴奏;曲笛常用於崑曲和京劇。梆笛型體小,音色清脆;曲笛型體大,音色醇厚。笛是京劇吹奏曲牌的主樂器。

笙 簧管樂器。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組合而成。能奏和音,吹奏時聲音清顫柔和,常與笛配合伴奏。

嗩吶 簧管樂器。由侵子、木管、碗子三部分組合而成。吹奏時侵子上裝一蘆哨以發音。侵子形似葫蘆;木管形似竹節,上細下粗,開八個音孔;碗子即銅製擴音喇叭,套在木管下端,可以上下移動。嗩吶有各種尺寸,名稱也不同,大者名喇叭、大吹,小者名海笛、小青。京劇中常用的除大嗩吶外,還有6寸以下的海笛,又名小嗩吶,發音尖而內亮。嗩吶在京劇中常用來烘托渲染髮兵、飲宴、慶典等場面的氣氛,以及羣吹曲牌時作伴奏。海笛常用於武戲中伴唱崑曲。

挑子 吹管樂器。由兩節長喇叭筒組成,上節比下節細,形似大號。發音簡單,僅61兩個音階。京劇舞台上用以增強氣氛。大將起霸,罪犯行刑,均常使用。亦用作馬嘶效果。演出開始前,緊接吹台,吹奏挑子;大軸子戲唱完吹奏挑子,表示散場。稱為挑子起、挑子落。

京劇的調門

我們常聽京劇演員説某某唱正工調或六字調,也有説工半調,六半調的,由於過去以正工調為京劇舞台的標準調門,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説法。原來我國古代音樂中樂器的定調以笛或簫為準。通用的笛分為七調。即上字調,相當於今之降B調;尺字調,相當於今之C調;小工調,相當於今之D調;凡字調,俗稱趴字調(可能是4字調的諧音),相當於今之降E調;六字調,相當於今之F調;正工調,又稱五字調,相當於今之G調;乙字調,相當於今之A調。

所謂上、尺、工(小工)、凡、六、五(正)、乙,這七個調門或稱音調是以我國傳統戲曲記錄曲調的文字譜,即工尺譜中的七個音符來命名的。按現行簡譜來對照,相當於阿拉伯數字為音符的1、2、3、4、5、6、7七個音符。因曲笛中各音調的定調都是以小工調為基礎,要看各調中的"工"音(即3)相當於小工調中的什麼音,就定為什麼調名。例如正工調中的"工"音相當於小工調中的"五"音,所以稱五字調,又稱正工調;凡字調的"工"音相當於小工調的"凡"音,所以稱為凡字調,又稱趴字調;乙字調的"工"音相當於小工調的"乙",所以稱為乙字調,以此類推,遂形成上、尺、工、凡、六、五、乙這七個音調。由於現在通用簡譜或五線譜,尤其是大演樣板戲的時候,京劇與西洋樂隊聯袂演出,六字調,小工調的叫法就更不時興了,所以現在都以CDEFGAB這七個英文字母取而代之了。

京劇唱腔的特點及作用

京劇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二黃”和“西皮”兩大聲腔組成,即所謂的“皮黃腔”。關於這兩大聲腔的由來、形成與發展,在此不作考證和論述,僅就傳統京劇唱腔的特點及作用做一介紹。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黃”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結構、旋律模式和調性特徵。那麼,它們的主要特點和作用是什麼呢?在這裏,我們以老生唱腔為例,將“西皮”和“二黃”的'主要特徵簡單作一描述和比較。

在旋律發展中,由於“西皮”跳進音程較多,整體音區偏高,其調式多以“宮”調式為主,因此,其旋律色調明亮、尖鋭、華麗,用平緩節奏處理時,多表現明快、抒情的喜劇情節和愉悦的人物情緒。

用輕快或強勁節奏處理時,多表現熱烈、激烈的戲劇場面和活潑、激動的人物情緒。相比之下,“二黃”則以級進音程為主,整體音區偏低,其調式多以“商”調式為主,其旋律的色調暗淡、凝重、平靜,節奏緩慢時,多用來表現壓抑的悲劇情節和憂鬱的人物情緒;節奏強勁時,多表現壓抑、悲壯的戲劇場面和悽楚、悲憤的人物情緒。另外,“西皮”和“二黃”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顯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節拍時,在弱拍入唱;4/4節拍時,在次強拍入唱)。“二黃”的入唱位置在強拍(任何節拍均如此)。前者由於是弱拍入唱,且強弱關係時而模糊又時而清晰,增強了節奏的不穩定感和旋律的流動感,因此,西皮唱腔總是給人以婉轉流暢如行雲流水之感;後者由於是強拍入唱,強弱關係比較明確,節奏紮實、穩定,增強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黃唱腔總是給人以沉靜、悲涼之感。當然,這些只是它們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徵,至於特殊情況的各種特殊處理也是存在的。

京劇常用的伴奏樂器

在京劇唱腔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其聲腔不僅派生了反調“西皮”和反調“二黃”,還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劇種腔調,如[南梆子]、[四平調]、[高撥子]、[娃娃調]、[漢調]等。由於這些外來腔調在保持其原有結構和調性特點外,其旋律風格都不同程度地與“西皮”、“二黃”相近或相融,特別是胡琴的定弦和把位上分別相同於“皮黃”,故習慣地把這些強調分別歸入“皮黃”列之中,如[二黃四平調]、[西皮娃娃調]、[西皮南梆子]、[二黃漢調]等。

談到聲腔的作用,不能不談及到節奏的運用。京劇唱腔的節奏有其特有的表達方式,即由“板式”來確定。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節拍)、[慢板]、[三眼](4/4節拍)、[流水]、[快板](1/4節拍)、[散板]、[搖板](自由節拍)等。[原板]為基礎(原形)板式,其它各板式是在[原板]的基礎上演化而來,如[慢板]、[三眼]是將[原板]的旋律和節奏進行加倍擴充,再根據唱詞、情緒和速度的需要來豐富旋律和節奏,使唱腔旋律更加豐滿、華麗;而[流水]、[快板]則是將[原板]的旋律和節奏進行收縮,再根據唱詞、情緒和速度的需要來簡化旋律和節奏,使唱腔旋律和節奏更加簡練樸實,增強了力度;又如[散板]、[搖板]是將[原板]的旋律和節奏根據唱詞、情緒和速度的需要來自由伸展或緊縮,增強了唱腔表現力和戲劇效果。象其它類型的音樂一樣,節奏越是緩慢,情緒越是趨於平穩、優雅,反之則越是活潑、激動。不同的板式與不同的聲腔有機搭配,則產生不同的戲劇效果。

京劇的聲腔與板式進行各種有機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劇唱腔體系。分析京劇唱腔的表現功能,大致歸類為三種,一是抒情性,二是敍事性,三是衝突性。腔多字少的多用於抒情性唱段,如《文昭關》中伍員唱段 [二黃慢板]“一輪明月照窗前”和《貴妃醉酒》中楊貴妃唱段[二黃四平調慢板]“海島冰輪初轉騰”。而腔少字多則用於敍事性唱段,如《鳳還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應當隨母親鎬京避難”。而第三種“衝突性”唱腔之所以單獨歸為一類,是因為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在京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間產生戲劇衝突時進行激烈的對唱或聯唱唱段。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與鐵鏡公主的對唱[西皮快板]“非是我這幾日愁眉不展”。

京劇音樂常識——西皮

西皮二黃,又稱皮黃,是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的合稱。西皮”和“二黃”本是兩種不同的聲腔。西皮起源於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經湖北襄陽傳到武昌、漢口一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了西皮;二黃是由吹腔,高拔子演變而成。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裏,西皮都同二黃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裏,西皮又稱“北路”,同二黃稱為“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京劇西皮包括導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同二黃相比,西皮一般較為高亢剛勁、活潑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調,也包括二六、搖板等板式。是京劇的主要唱腔。

“西皮”唱腔是京劇唱腔的主要曲調之一,源自秦腔、漢調。它的演唱用胡琴伴奏(個別有用嗩吶的),胡琴定弦為“——3”弦,即裏弦,外弦3。“西皮”唱腔一般是眼(弱拍)起板(強拍)落,它的上、下句均有較為固定的落音,如生角上句多落在“2”或“3”音上,下句多落在“1”音上;旦角上句多落在“6”音上,下句多落在“5”音上。

“西皮”唱腔板類多樣,曲調豐富,具有表現多種情緒的演唱功能。由於它的曲調高亢爽自,音的進行可以有較大幅度的跳躍,所以一般適於表現慷慨激昂的情緒,如《轅門斬子》表現楊延昭的激怒心情,用的是“西皮”唱腔;它的曲調也可以做平穩行進,表現平靜舒展的情緒,如《失街亭》諸葛亮叮囑馬謖時,唱的是“西皮原板”。

“西皮”有所謂“反調”,即“反西皮”,胡琴伴奏也用“——3”弦。“反西皮”唱腔上句多落在“1”音,下句多落“5”音,生、旦相同。“反西皮”板類較少,旋律多下行,適於表現悲傷情緒,如《西廂記》崔鶯鶯因母親賴婚而傷心,唱的是“反西皮二六板”。

“二黃”是京劇唱腔另一個主要曲調,也多用胡琴伴奏(個別有用嗩吶的),用“5——2”弦。“二黃”唱腔上句生角多落“1”音,旦角多落“1”音;下句生角.多落“2”音,旦角多落“5”音。它的板類也很多,曲調也富於變化,具有表現多種情緒的演唱功能。由於它的曲調較為平穩,音的行進起伏較小,適於表現沉穩莊重的情緒,如《二進宮》的宮廷辯論,唱“二黃”。“二黃”曲調又可做較大幅度的跳進,以表現淒涼悲慘的情緒,如《逍遙津》漢獻帝感歎朝廷不幸時的唱段。

“二黃”也有“反調”,即“反二黃”,胡琴伴奏用的是“1——5”弦。它的上句多落“1”或“5”音,下句多落“2"音,生、旦相同。“反二黃”唱腔的曲調音域廣,更富跳躍性,擅長表現悽慘壯烈情緒,如《李陵碑》中楊繼業臨死前的大段唱腔,就是“反二黃”。(安志強)

京劇中的韻白、京白與方言

唸白在京劇裏是很吃重的一門功夫。京劇唸白可分為韻白、京白和方言三大類。

韻白採取湖廣語音加以美化,穩健莊重,韻味濃厚。因為、京劇的主要聲腔西皮、二黃最初流行於安徽、湖北等地;從而在吐字歸音上,因循了湖廣音的念法。

老生戲中以唸白吃重的劇目有《四進士》《甘露寺》《追韓信》以及《三審》(《審潘洪》《審刺客》《審頭刺湯》)等。劇中唸白慷慨激昂,流利酣暢,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又如旦角戲《宇宙鋒》裏“金殿”一場,趙豔蓉怒斥秦二世的罪行,字字千鈞,氣勢磅礴,充分表現出中國婦女的反抗精神。

京白以北京語音為基礎,活潑俏皮,通俗易懂。多用於小生、小旦、小丑戲中。如《金玉奴》《花田錯》等。架子花臉也偶爾用幾句京白,顯得人物直爽、憨厚並富有幽默感。如《轅門斬子》中的焦贊,《李逵探母》中的李逵。

方言是吸收了地方語言,加以誇張而成的。如《金山寺》的小沙彌念蘇白;《獅子樓》裏的大公和《武松打店》裏的大解差,唸白用山東口音。《徐良出世》裏的徐良則採取了山西語音。

近代歷史劇《火燒望海樓》中的勞動婦女崔大腳心直口快,愛憎分明,敢於向帝國主義及其走狗進行鬥爭。她的唸白用天津話,點染出濃厚的地方色彩。

標籤: 春天 音樂 京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yinyuezuowen/0y43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