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雨巷 >

《雨巷》説課課件

《雨巷》説課課件

引言:《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小編整理了《雨巷》説課稿課件,歡迎大家閲讀!

《雨巷》説課課件

【説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個政治風雲激盪、新舊詩風交替的時代,戴望舒攜着中國古典詩歌婉約的深藴,踏着法國象徵派詩風的輕雲,飽含着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用那回環往復的和諧音節,譜寫了一曲幽怨而悽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內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以新詩為第一單元來組織文本,顯然突出了它的審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徵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在這一單元,那麼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迴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説學情】

《雨巷》是高一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新詩”,也是被人們傳唱不休的名作。本課恰可以作為窗口,幫助學生認識這個陌生的領域,學會欣賞它,並喜愛上它。以此達到審美訓練的效果。

【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審美能力的培養目標,根據課文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我由淺入深地設定了如下幾個有層次的教學目標,皆在誦讀中完成:

一讀音韻,品味詩歌的音樂美;

二讀語言,品味詩歌的情感美;

三讀意象,品味詩歌的意藴美;

四讀內涵,品味詩歌的思想美。

【説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雨巷”“丁香”等重點意象的含義,並由此把握我國傳統詩歌當中的意象情節。

意象是中國詩學的重要概念,是解讀作品靈魂的關鍵所在。在這首朦朧含蓄極富象徵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為重要。將本篇的意象理解與中國古典詩歌傳統意象的解讀結合起來學習,不僅有助於理解本課,也為以後的詩歌鑑賞打下了基礎。

【説教學難點】

理解“姑娘”這一意象,品讀其象徵意味,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詩無達詁”,對詩歌的鑑賞沒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讀要合理,要有依據,必須知人論世。

【説教法】

採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美的詩歌需要美的心境來欣賞,更需要一顆好奇心牽引着去求索。我的導入語是這樣設計的:

聽慣了北方衚衕裏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氲的朦朧與悽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麼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着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後,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麼完美,而詩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旋律嗎?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①重疊和反覆手法的運用。(構成聲音和感情的迴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韻到底,每節押“ang”韻二、三次。(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從頭至尾保持了一種鮮明的音樂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雙聲疊韻詞:芬芳、彷徨、惆悵。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悽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2.再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請一位同學朗讀,讓同學們在與錄音朗誦的對比中,思考:該用什麼語調去讀?

明確:幽怨、低沉、傷感、惆悵

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着一種淡淡的憂愁。哪些地方體現出這種感情呢?請學生找出表現感情的詞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yuxiang/208ok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