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魚我所欲也 >

魚我所欲也優質課教案

魚我所欲也優質課教案

魚我所欲也的優質課教案怎麼寫呢?當面臨生死抉擇時,我們不由的想起孟子的《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讓我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不僅僅停留於“活着”。

魚我所欲也優質課教案

魚我所欲也優質課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設想

《魚我所欲也》是一篇經典的傳統課文,出自《孟子》,相對於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難度,又是以議論為主,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但教師應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誦讀,採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薰陶。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所謂誦讀,就是朗讀和背誦。要求做到準確、流利、有感情,在誦讀的過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習得語感,培養能力。這種方法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

2.質疑法:這裏所説的質疑,並非指教師想提問學生,而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之處提問,或者是對文章的觀點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

一、激趣導入

1. 由一二位同學講一則跟孟子有關的小故事,如“孟母三遷”“孟母對織”。

2. 歸納至今為人們所樂於運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盡信書不如無書。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還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語,搶答説出哪些熟悉的成語是出自《孟子》的。例:專心致志、與人為善、捨己為人、明察秋毫、緣木求魚、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課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藴含的成語是什麼?

“魚我所欲也……捨生而取義者也”“捨生取義”。

二、作者作品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遊樑,説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説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説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弄清字音和停頓。

讀音:

(1)不為苟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wù)

停頓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讀後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齊讀全文。

4.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5.請兩三名學生説説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三、佈置作業:熟讀課文,自己試着翻譯

第二課時

一、檢查學生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

1.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引發質疑。在梳理過程中對重點實詞如:“欲”“得兼”“莫”“由是”“與”“蹴”“萬鍾”要特別關注。對文中出現的五個通假字進行歸納整理。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熊掌]熊的腳掌,是一種珍貴的食品。

【得兼]同時得到。

【有甚於】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這裏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

【何不用也]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人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兒郎g,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着給他(吃人 爾,助詞。

【蹴爾]用腳踐踏着。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不願意接受。

[萬鍾]鍾: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hu2)四鬥為一鍾。萬鍾:指

很厚的俸祿。

【何加](有)什麼益處。

[奉]奉侍。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

“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以前。為,為(之)全句:從前為了

“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Wei4,介詞。第二個“為”,wei2,動

詞,這裏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三、內容結構分析

第一段

本段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魚,我所欲也”——“捨生而取義者也”),第一句話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這一對概念。魚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遠遠勝過魚,且不易得,因此舍魚而取熊掌。孟子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形象地區分了“生”與“義”的價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設喻引出來的論點:“捨生而取義者也”,這是本文的題旨。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闢也”),從正面闡述,説人們把“義”的價值看得高於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寧願赴死也不願行不義。這裏所説的“甚於生者”就是指“義”,“甚於死者”就是“不義”。

第三層(“如使人之所欲”——“所惡有甚於死者”),正反對比,進一步闡述“義”重於“生”的道理。先從反面論述,用兩個假設複句反問,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接着用“由是”開頭的句子做正面論述,説明事實上人能不貪生,不避患;最後用“是故”兩句得出結論,證明“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因而人能捨生取義。

第四層(“非獨賢者”——“賢者能勿喪耳”),這句話運用了遞進論證法,前文已論證“義”字的存在,這裏使主題昇華,證明“義”字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它似乎成了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只是賢者更能保持罷了。

孟子認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惡死,但世上還存在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那就是“義”與“不義”。“義”是人類最寶貴的一種品德,為了“義”,人們可以不避禍患,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一個真正的人,決不能因貪生怕死而行不義之事。孟子從“性善説”出發,認為人生來就具有羞惡之心,這是一種善心,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

第二段

本段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一簞食”——“乞人不屑也”),從正面舉例,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也不屑接受,這就是“羞惡之心”。以食“嗟來之食”為“羞’,這就是“義”的觀念。

第三層(“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從反面舉例,説明不辨禮義而收萬鍾之祿,是失其羞惡之心,是為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這些比生死都輕的身外之物,這樣的做法,不過是見利忘義。

第三層(“鄉為身死而不受”——“此之謂失其本心”),運用排比句,以“鄉”與”今”對比,指出為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侍奉、窮人感激而見利忘義,就是喪失了“本心”。結尾一句話,歸納了此段,照應了開頭,這“本心”就是“羞惡之心”,就是“義”。

本段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來説,“萬鍾”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鍾”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鍾”更重要。然而,無論是“萬鍾”’,也無論是“一簞食,一豆羹”,與“義”字比較起來都是次要的。兩次舉例及在舉例中對比論證法的運用,再一次深刻地論證了“捨生取義”這一論點。

四、深入探究

1. 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麼作用?

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捨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運用了比喻論證,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2. 為什麼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種假設,可以魚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義都不捨棄,只是假設當你在遇到兩者中必取其一的時候,你當作怎樣的選擇的問題。

3. “所欲有甚於生者”的“所欲”和“所惡有甚於死者”的“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

義;不義

4.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麼,“捨生取義”的含義是什麼?請根據下面一則孟子的語錄概括總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5. 孟軻所説的“義”有它特定的階級內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親、尊長等一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義”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根本利益。對於後世,特別是今天來説“義”應該賦予新的含義,請簡要歸納。

如在民族矛盾尖鋭的時候,不少仁人志士堅持民族氣節,堅持正義事業,他們的壯舉曾彪炳史冊,他們所堅持的.“捨生取義”突破了孟子當時的規範,成為正義事業、正義行為的代稱。現在,我們把“義”可以賦予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內涵,“捨生取義”就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品質──為了正義事業和真理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

6. 課文第二段內容隱含一個什麼典故?可以用我們蒐集的哪句孟子名言來印證?“貧者不受嗟來之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標籤: 優質課 教案 所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yuwosuoyu/ndo9q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