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鄉愁 >

《鄉愁》教學回顧與反思

《鄉愁》教學回顧與反思

鄉愁》一課,學生們沉浸在濃濃的詩情之中,從這一角度而言,本課教學無疑也是成功的。在本課賞析過程中,整體採用了以朗讀促賞析的策略。45分鐘之內同時完成指導朗讀和賞析全詩的所有任務,看似繁雜,但卻並不繁重。事實上,這樣不僅可以順利地完成,而且“以讀促賞”的方式,關聯緊密,還可互相促進和激發,更有助於兩項任務的徹底有效落實。

《鄉愁》教學回顧與反思

本課的成功之處在於整體賞析模架的滲透與構建。在正式賞讀前,我們先一步回顧了古人通過意象來傳達鄉愁的詩詞句,探討了“意象”與“情感”、“距離”三者之間關係,提出了三者關係的架構,這便為全詩的賞析構建了宏觀的模架,從而使整個課堂的思維都有了一個明確導向和整體基礎,很好地完成了思維的遷移,但並不限制和禁錮學生的賞析思維。

同時,這還有另外一層更為深入的用意。《鄉愁》一詩四小節分別緊扣一個主要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不同意象是有着相同或相通之處的,那便是“情感”。於是,學生極其自然地便在“意象”、“情感”的經對中意識、體會到這一點。而且整首詩四小節所呈現的“距離”的辯證演化與變遷不可小視。這也是體會詩意的重點。在“遠”與“近”的轉變與轉化之中,讓人對台灣與祖國大陸的人為隔絕產生了激憤、不解與深深的痛惜,一下子便抱緊了詩歌主題

其次,在賞析之中有意識地突出和圍繞第三、四小節,也是本課成功的原因之一。朗讀完成之後,賞析是採取逐節推進方式的,而且四小節賞析均有整體相同的結構形式。圍繞“因何而生鄉愁”、“如何排解”兩大問題展開,此中穿插完成“境”的想象與交流,並進行“意象”、“情感”、“距離”的討論歸結。但明顯體現了詳略的取捨,把精力集中在第三小節,第四小節次之,關於第一、二小節(尤其第一小節)的想象更是通過第三小節反向勾帶出來。

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因為第三小節關乎全詩的賞析,它擔任着與前兩節和後一節對比的重要角色,在對比中體會鄉愁的深化與排解的`變化,還有便是距離的似近卻遠。在對比中,更讓學生體會到與祖國相隔相思的苦痛與憤懣不解。第三小節越是強化與深化,越能更好地彌補前兩小節的“略”,越能更好地體驗前兩節的情感,也越能體會作者最終的情感。

最後,一切都應歸功於前半部分的朗讀。整節課,朗讀及指導佔據了二十多分鐘,比重極大。在朗讀過程中,我們伴着音樂,在音樂的韻律與旋律之中,我們感受着詩的美,音樂與詩是相通的,它不僅可以讓我們放鬆平靜下來,更讓我們在音樂中找到了詩的感覺,朗誦的感覺。

這並非浪費時間,反而是在有效地利用短暫的四十五分鐘。朗讀做好了,情感自然調動了,情緒自然到位了。一邊讀,一邊在走進詩,走入作者內心。我想,詩是一定需要讀出來的,而且是需要反覆地投入地讀出來的,多讀才能更多地體會,才能打動自己的心。

而且,很多時候,朗讀與賞析是不應該被割離開的,趁着頭腦當中的境正鮮活,趁着心裏的情緒正在激盪、情感開始濃烈,千萬要繼續走下去,走進詩的字裏行間,細細地品味、賞析。用朗讀來表現詩的過程,便是用心去感悟詩的過程——只有讀與賞完美地結合,詩才更美,詩才更像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xiangchou/rn777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