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鄉愁 >

課文《鄉愁詩兩首》教案範文三篇

課文《鄉愁詩兩首》教案範文三篇

篇一:《鄉愁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的:

課文《鄉愁詩兩首》教案範文三篇

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語言來鑑賞詩歌。

教學角度:

語言品味課。

主要教學過程:

朗讀品味遷移。

訓練實施過程:

一、導入

回憶、背誦寫鄉愁的古詩詞導人。

二、朗讀

1.聽配樂錄音(或者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2.朗讀指導。

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深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愁》,讓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慕蓉的《鄉愁》,師生共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鄉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美,美在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説出來。

可能有如下一些説法:

①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詞美,美在它們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的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②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③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這些時間詞美,美在它們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的步步增強。

⑤這頭、那頭、外頭、裏頭這些方位詞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覆使用營造出一種

⑥鄉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旋律。

⑦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教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説,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這頭、那頭、外頭、裏頭以及結構相似的小節富有節奏美,這些又都有整齊美。而量詞枚、張、方、灣和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3.用品味詞句的方法品味席慕蓉的《鄉愁》。

四、遷移

綜觀這兩首詩,都不自覺地用了鄉愁是這一句式,第二首詩中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第二首詩中鄉愁是一支清遠的笛,是沒有年輪的樹。

請學生仿照詩作中的鄉愁是這一句式也來寫一寫鄉愁,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多句。學生寫句舉例: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那根在靈魂深處流動的血管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

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

鄉愁是人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篇二:《鄉愁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的:

通過情境體驗來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意境。

教學角度:

情境體驗課。

主要教學過程:

朗讀想像積累。

訓練實施過程:

一、導入

觀看《鄉愁四韻》MTV片段導入。

二、朗讀

1.找四位同學分節朗讀余光中的'《鄉愁》。

2.朗讀指導。從節奏、重音、語調、情感等方面進行指導。

3.聽配樂詩朗誦,要求邊聽邊想像詩句所描繪的情景。

三、想像余光中《鄉愁》的畫面,引導學生體驗情感

1.學生齊誦第一節,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後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着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着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着少年的臉,悠悠地説: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2.學生分組想像第二、三、四節的畫面。老師不失時機地朗讀詩歌,為學生想像的畫面配詩。

3.給想像的畫面取名,並體會這些畫面所表達的情感。

明確:畫面依次為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故國別,家人之愛與國家之思很好地在詩中融為一體。

四、用畫面想像法讀席慕蓉的《鄉愁》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並想像。

3.師生共同完成畫面創設。

清幽的月光灑進窗櫺,詩人獨坐窗前凝思。遠處好像有人在吹竹笛,那聲音清悠、渺遠、若有若無。詩人的思緒不經意又回憶起遙遠的故鄉,可故鄉的面貌在腦中卻總是模模糊糊、似隱似現,就好像那大霧裏別離時揮動的雙手,心中有而眼前無。可是,在心靈深處,這種思緒和情感卻一直模糊不了,就像一棵沒有年輪的樹,在記憶裏永遠茁壯、永遠繁茂、永遠清晰!

4.體味這首詩的情感。

明確:淡淡的思念與哀愁。

五、根據想像背誦這兩首詩

篇三:《鄉愁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的:

擴大閲讀視野,加深閲讀印象,培養分析、歸納、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

歸納、評析能力的培養。

教學角度:

美文助讀課。

主要教學過程:

朗讀助讀評析。

訓練實施過程:

一、導入

簡介作者余光中、席慕蓉的經歷、文化底藴的相同與不同。

二、朗讀

1.朗讀指導。

2.學生自讀。

3.聽兩首詩的配樂朗誦。

4.放音樂,學生隨音樂朗讀。

三、比較

1.從情、結構、語言、意象、意境、意藴、寫法等方面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學生討論交流並發表意見

2.下發資料《兩首各有千秋》,讓學生看看自己的比較到位沒有。

兩首《鄉愁》各有千秋(節選)

首先從詩的意象來看,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四個典型的意象來載情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不同的意象與關情對象一一呼應,思兒的母親、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親、祖國的大陸,詩人正藉此傳達出漸次凝重的感情,並逐步揭示出呼喚華夏統一的深遠意境。而席慕蓉《鄉愁》的意象是一支清遠的笛、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借哀怨悠長的笛聲抒發了對故鄉綿綿不斷的情思,借一棵沒有年輪的樹喻自己永不老去的思鄉情結,離別時間愈長,思鄉的感情之樹愈茂。兩首詩都用了多個意象來寄託自己思鄉的感情,把分離後的悵然迷惘和無盡的思念抒發得淋漓盡致。

其次兩首詩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余光中的詩(以下稱餘詩)在形式上很整齊,具有建築的美。全詩四節,各節結構都相同,字數也相同,而且形式也都一樣,這樣從整體上看就顯得句子齊整,結構緊湊和諧。開頭一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形式上定下了模式。以下三節的句式都與此相同,這樣就形成了迴環復沓的形式,在音節、節奏方面也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讀起來確有音調和諧之美。席慕蓉的《鄉愁》(以下稱席詩)在形式上雖然沒有餘詩那般整齊勻稱,但也另有一番情趣。開頭一節僅兩句,字數相同,形式整齊,內容連貫。第二節的第一句較長,第三節中間一句較長,整首詩顯得參差不齊、錯落有致,避免了呆板劃一的句式。

再次語言風格也各具特色。餘詩語言樸素,生活氣息濃,完全口語化,詩中多用疊字,讀起來感到自,親切,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愉悦感全詩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在侃侃敍説着思鄉的故事,從小到老,時間愈久思鄉愈切。席詩在語言上較為講究,清遠的笛、模糊的悵惘用詞典雅而富有詩意。就是常見的用語,也被詩人詩化了,那沒有年輪的樹、有月亮的夜晚都是從日常用語中提煉出的妙語,令人耳目一新,給人一種似曾相識卻不是的感覺。

(張祺)

3.學生自讀資料,找出自己的比較與資料中的比較有何異同。

4.啟發學生説出資料上沒有的內容。

四、下發兩首寫鄉愁的詩,要求任選角度進行比較評析

月之故鄉

彭邦楨(台灣)

天上一個月亮

水裏一個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裏

水裏的月亮在天上

低頭看水裏

抬頭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鄉

一個在水裏

一個在天上

鄉色酒

舒蘭(台灣)

三十年前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還年少

你圓

人也圓

三十年後

我從椰樹梢頭望你

你是一杯鄉色酒

你滿

鄉愁也滿

五、學生自由討論發表意見有可能的話寫成鑑賞性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xiangchou/n0d9ex.html
專題